刍议初中语文课堂练笔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y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多样了,人文味道更浓了……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喧闹和繁杂。特级教师贾志敏说:“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泛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等,凡此种种,都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的确,我们的语文课成了最没有学科特点的课,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这些喧闹和繁杂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自主实践的机会,减少了习得能力的途径,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教师辛辛苦苦,花样百出地教,学生却写不好字,说不好话,写不出通畅的文章。
  一、现状:形式多样,内容空洞
  1.满堂问
  新课程下的课堂,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些教师觉得问就是一种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为一问一答就是对话的基本形式;有些教师觉得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本;还有的教师觉得问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确,正确的问是可以达到以上目的,可问题是我们问得过多过火了,学生被教师纷繁复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有一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2.形式化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能阅读。”自主学习就是达到自能阅读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课堂中,教师或是担心自己缺乏引导能力,或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起来,自主学习成了一种形式。
  二、探寻源头
  曾经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虽然将能力换成了素养,但笔者认为“写”的素养一定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经典案例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练笔。
  1.初写,感知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人看报看小说离不开概括能力,阅读文件和书信离不开阅读能力,甚至单位招聘也考察一个人的概括能力。曾经,我们的语文课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至于每课必概括,最后机械到教师报答案,学生记录。这些过火的做法当然错误,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不需要概括能力的训练。
  2.二写,感受文字温度
  著名教育家高林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说:“父亲教我的方法很简单,给我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他还让我自己写写感受,写写疑问。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毛主席也曾告诫子女:“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本《红楼梦》写满了他的阅读感受。这些名人阅读文本时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少说一些,让学生多思多写一些。
  3.三写、填补文本空白
  文章中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虽然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巧妙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无疑打开了一扇解读文本的窗户。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常常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放飞想象。《安塞腰鼓》中她带领孩子们体验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勤劳,感受其间生命活力;《故乡》中她领学生体悟闰土的重友情、见识广、勇敢。这些练笔,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荡情感,使练笔与感悟相辅相承,水乳交融。
  4.四写,内化写作方法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好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内化作者的表达形式,积累作者的语言。如教学《有的人》时,我让学生模仿诗的形式,抒写一首自己对事物看法的诗。学生举一反三,写得精彩纷呈,不僅内化了形式,还内化了精神。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地训练。因此,我们在阅读课中应巧妙地利用教材,多增加一些练笔机会,使学生真正内化语言和方法,切实提高习作水平。
  5.五写,体悟文本主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课堂练笔是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笔尖绽放。要想这朵花儿绽放得灿烂,除了学生的配合,我们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做足功夫。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因为“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写出精彩吧,那才是课堂最靓丽的风景!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将努力探索,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远程教育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等特点,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再现生活情境 激发兴趣 二、强大的操作性 探求新知 三、提供丰富资源 开阔视野远程教育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强有力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期刊
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本文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和实践,主要从把握审美核心、发掘学习兴趣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兴趣 审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发掘音乐学习中的动力,从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进行思维训练。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发现、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期刊
地理教育要想实现学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就不能只关注学科,不能重教书轻育人。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这就需要老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如何营造地理课堂的魅力,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
期刊
我们知道,学习主要是一个认识活动、智力活动的过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方法和技巧是多样的。现结合本人近来教学实践略作阐述。  一、别致新颖的导入。  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上《谈笑》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所以许多同学认为有些化学知识抽象难懂。这些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已经体现出来了。例如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区分不清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差别和联系,只能通过死记硬背一些概念达到做习题的要求,因此许多人不喜欢学习化学,也没形成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初三化学只是涉及基础知识点,到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层次、范围都有所提高和扩展,许多同学更是认为化
期刊
摘要: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中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线,我们必须要学会对终身体育的认知,学会生命在于运动的能力,学会健康生存。只有拥有了健康体质才能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体现出人才价值威力,才能承负起从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终身体育 素质教育 作用       终身体育,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实施终身体育教学呢?  一
期刊
摘要:本文调查了中学生对生物实验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本外小实验的态度,并探讨了其对教学的启示。结果表明:喜欢分组实验的学生比例较高;演示实验的教学为薄弱环节;课本外实验喜欢的非常低。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实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本外实验       1 引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是一种影响和调节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是一类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关于中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不是能力问
期刊
我做了半生的“教書匠”,在看到《教书匠》这本书时,不觉有同类之感,被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倒想看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教书匠”的人生,于是迫不及待的打开书读了起来。  书中讲述的是弗兰克迈考特,这位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的迈考特,捡起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同行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着的拥抱学生
期刊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合理利用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感   1.1 跟录音机读   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之效。教育学生先听懂,然后一句一句地模仿,接着以段为单位,反复操练。读熟后,以最好的状态录在磁带上,再挑出一些读的较好的录音,在早读时间里播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想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