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多样了,人文味道更浓了……然而反观我们的课堂,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喧闹和繁杂。特级教师贾志敏说:“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泛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大组发言等,凡此种种,都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的确,我们的语文课成了最没有学科特点的课,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这些喧闹和繁杂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自主实践的机会,减少了习得能力的途径,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教师辛辛苦苦,花样百出地教,学生却写不好字,说不好话,写不出通畅的文章。
一、现状:形式多样,内容空洞
1.满堂问
新课程下的课堂,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些教师觉得问就是一种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为一问一答就是对话的基本形式;有些教师觉得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本;还有的教师觉得问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确,正确的问是可以达到以上目的,可问题是我们问得过多过火了,学生被教师纷繁复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有一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2.形式化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能阅读。”自主学习就是达到自能阅读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课堂中,教师或是担心自己缺乏引导能力,或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起来,自主学习成了一种形式。
二、探寻源头
曾经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虽然将能力换成了素养,但笔者认为“写”的素养一定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经典案例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练笔。
1.初写,感知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人看报看小说离不开概括能力,阅读文件和书信离不开阅读能力,甚至单位招聘也考察一个人的概括能力。曾经,我们的语文课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至于每课必概括,最后机械到教师报答案,学生记录。这些过火的做法当然错误,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不需要概括能力的训练。
2.二写,感受文字温度
著名教育家高林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说:“父亲教我的方法很简单,给我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他还让我自己写写感受,写写疑问。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毛主席也曾告诫子女:“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本《红楼梦》写满了他的阅读感受。这些名人阅读文本时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少说一些,让学生多思多写一些。
3.三写、填补文本空白
文章中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虽然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巧妙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无疑打开了一扇解读文本的窗户。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常常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放飞想象。《安塞腰鼓》中她带领孩子们体验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勤劳,感受其间生命活力;《故乡》中她领学生体悟闰土的重友情、见识广、勇敢。这些练笔,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荡情感,使练笔与感悟相辅相承,水乳交融。
4.四写,内化写作方法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好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内化作者的表达形式,积累作者的语言。如教学《有的人》时,我让学生模仿诗的形式,抒写一首自己对事物看法的诗。学生举一反三,写得精彩纷呈,不僅内化了形式,还内化了精神。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地训练。因此,我们在阅读课中应巧妙地利用教材,多增加一些练笔机会,使学生真正内化语言和方法,切实提高习作水平。
5.五写,体悟文本主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课堂练笔是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笔尖绽放。要想这朵花儿绽放得灿烂,除了学生的配合,我们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做足功夫。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因为“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写出精彩吧,那才是课堂最靓丽的风景!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将努力探索,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一、现状:形式多样,内容空洞
1.满堂问
新课程下的课堂,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些教师觉得问就是一种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为一问一答就是对话的基本形式;有些教师觉得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文本;还有的教师觉得问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确,正确的问是可以达到以上目的,可问题是我们问得过多过火了,学生被教师纷繁复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有一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2.形式化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自能阅读。”自主学习就是达到自能阅读的重要方法。然而在课堂中,教师或是担心自己缺乏引导能力,或是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起来,自主学习成了一种形式。
二、探寻源头
曾经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虽然将能力换成了素养,但笔者认为“写”的素养一定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经典案例谈谈如何进行课堂练笔。
1.初写,感知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成人看报看小说离不开概括能力,阅读文件和书信离不开阅读能力,甚至单位招聘也考察一个人的概括能力。曾经,我们的语文课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至于每课必概括,最后机械到教师报答案,学生记录。这些过火的做法当然错误,但不意味着语文课堂不需要概括能力的训练。
2.二写,感受文字温度
著名教育家高林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读书说:“父亲教我的方法很简单,给我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他还让我自己写写感受,写写疑问。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毛主席也曾告诫子女:“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本《红楼梦》写满了他的阅读感受。这些名人阅读文本时的方法告诉我们:阅读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少说一些,让学生多思多写一些。
3.三写、填补文本空白
文章中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虽然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巧妙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无疑打开了一扇解读文本的窗户。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常常引导学生在文本空白处放飞想象。《安塞腰鼓》中她带领孩子们体验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勤劳,感受其间生命活力;《故乡》中她领学生体悟闰土的重友情、见识广、勇敢。这些练笔,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荡情感,使练笔与感悟相辅相承,水乳交融。
4.四写,内化写作方法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好例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内化作者的表达形式,积累作者的语言。如教学《有的人》时,我让学生模仿诗的形式,抒写一首自己对事物看法的诗。学生举一反三,写得精彩纷呈,不僅内化了形式,还内化了精神。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地训练。因此,我们在阅读课中应巧妙地利用教材,多增加一些练笔机会,使学生真正内化语言和方法,切实提高习作水平。
5.五写,体悟文本主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课堂练笔是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笔尖绽放。要想这朵花儿绽放得灿烂,除了学生的配合,我们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做足功夫。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因为“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需要学生专心阅读、潜心思考、静心书写,因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思考、书写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写出精彩吧,那才是课堂最靓丽的风景!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将努力探索,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