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所以许多同学认为有些化学知识抽象难懂。这些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已经体现出来了。例如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区分不清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差别和联系,只能通过死记硬背一些概念达到做习题的要求,因此许多人不喜欢学习化学,也没形成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初三化学只是涉及基础知识点,到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层次、范围都有所提高和扩展,许多同学更是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评价化学学科“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
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这些都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高中化学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提问、小组实验活动、课后习题处理)培养他们思维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向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一、熟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
教材内容是一堂课的中心思想。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教师会围绕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扩展、补充。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基本清楚第二天课堂上要讲哪些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独立处理,哪些内容不甚了解。结合教材配套练习册,分析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自学能强的同学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要知道书上講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对重要定理结论及关键自此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了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堂听讲,保证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初三学习化学术语入门阶段,加上智力发展水平不够,一时很难适应这种抽象学科,针对此种情况,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在高中阶段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如何提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例如阅读教材、主动编题,以小组讨论形式集思广议提出问题等。
在听讲时学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记录抓重点,条理清楚,特别是知识点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时的思路方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帮助并提高学生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学生还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化学课上演示实验较多,尤其是高中化学必修一涉及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听讲时应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总结,抓住本质内容。如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将新制氯气分别通入装有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发现装有干燥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无现象,另一个集气瓶中的湿润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说明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干燥有色布条无现象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湿润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Cl2 + H2O = HClO + HCl,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因此产生上述现象。师生互动、积极配合,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并且强化记忆。
三、课后复习和巩固
复习总结、一定量的习题处理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提高,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忆性的复习,即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二是应用性的复习,即课后练习题。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针对相同知识点不同类型习题都能处变不惊,形成自己的做题方法,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所以在做题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无论何种情况下同学都要做到审清题意再解答,最后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只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靠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定能把化学这门学科学精学透。
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这些都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高中化学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提问、小组实验活动、课后习题处理)培养他们思维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向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一、熟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
教材内容是一堂课的中心思想。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教师会围绕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扩展、补充。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基本清楚第二天课堂上要讲哪些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独立处理,哪些内容不甚了解。结合教材配套练习册,分析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自学能强的同学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要知道书上講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对重要定理结论及关键自此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了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堂听讲,保证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初三学习化学术语入门阶段,加上智力发展水平不够,一时很难适应这种抽象学科,针对此种情况,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在高中阶段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如何提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例如阅读教材、主动编题,以小组讨论形式集思广议提出问题等。
在听讲时学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记录抓重点,条理清楚,特别是知识点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时的思路方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帮助并提高学生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学生还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化学课上演示实验较多,尤其是高中化学必修一涉及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听讲时应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总结,抓住本质内容。如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将新制氯气分别通入装有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发现装有干燥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无现象,另一个集气瓶中的湿润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说明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干燥有色布条无现象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湿润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Cl2 + H2O = HClO + HCl,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因此产生上述现象。师生互动、积极配合,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并且强化记忆。
三、课后复习和巩固
复习总结、一定量的习题处理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提高,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忆性的复习,即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二是应用性的复习,即课后练习题。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针对相同知识点不同类型习题都能处变不惊,形成自己的做题方法,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所以在做题时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无论何种情况下同学都要做到审清题意再解答,最后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只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靠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定能把化学这门学科学精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