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目前,其发展受到人才短缺问题的严重制约。因此,对国内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在理论综述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螺旋模型”创新理论,提出了培养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
影视类文化创意人才资源概况
目前,各地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围各有不同。在数据统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到针对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据更是沧海一粟。由于数据的统计归口不尽相同,本研究试图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数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围(包括9大类,分为收入合计和平均从业人员数),得出文化创意产业和影视类人才的一些数据。另外,由于缺乏对影视类创意人才的全国性数据,为了保证相关数据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选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普查数据作为参照(见下表)。
经过数据统计,目前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量在逐年增加,从业人员数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影视类人才的增幅排名第五,达到2.5%,远低于IT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幅,比旅游业略强;在平均从业人员排名倒数第三,是平均4.6万人,逊于旅游业和IT业。
从收入合计方面看,影视类行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7%,但在从业人员远低于IT行业的前提下,同比增长却高于IT行业,略逊于旅游休闲和文化艺术,排名前三。以上数据表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正在逐步增长,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还是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①从业人员整体规模较小;②从业人员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对现状的深层分析
成功的创意人才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素质:宽阔的知识结构;灵活的思维模式;丰富的生活经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造成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数量不高,低端熟练技术工种人才相对过剩,高端创意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缺少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艺术类专业高校和拥有影视类专业院系的综合类大学;二是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自身;三是政府相关影视行业主管部门。
影视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艺术类高校招生目标缺乏科学性和产业指向性。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统计: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从《麦可思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相关情况分析得知:美术学和动画的失业率已经位列2011界全国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之一。二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合理性不足,任职教师能力有限,培养定位缺乏准确性。制片人在影视行业中的重要性与创意经理人一样重要,优秀制片人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影视行业的发展,只有懂得创作和管理、兼有艺术鉴赏能力及市场敏锐度的人才能胜任。但是,国内各影视院校管理系(影视制片人方向)课程建设的内容仍停留在一般商业管理教学的基础上。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缺乏适应性管理机制,“产学研”三方沟通不畅 产业内部管理机制不能与创意人才的特质相适应,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传统行业大不相同,一些传统的类似于8小时工作制之类绩效考核方法和晋职加薪的激励手段,都不再按照教科书那样起作用,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影视行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及企业的改革和引导政策不完善 与影视类人才培养相关的最广为人知的《“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虽然对支持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和政策环境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值得业界欣慰的规定,但是对培养创意人才重要性的理解方面,还有所欠缺。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与我国当前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能够发挥高校与产业内部培养人才作用,并结合政府人才培养政策主导地位的,保证影视人才优良的持续成长环境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来为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窘境解围已成为当务之急。
影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选择
将“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应用于创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在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三螺旋模型对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影视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三螺旋模型突破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大学-产业、大学-政府、产业-政府的双螺旋模式,探讨大学、产业、政府三个机构的相互作用对创新的影响。具体来说,三螺旋就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如下图所示。
在三螺旋理论中,不强调谁是创新主体,大学-产业-政府三方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无论以哪一方为主,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三螺旋,推动各种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三方各自起独特的作用,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形成共同发展的势头。所以说,大学-产业-政府三方作用是改善创新的关键。根据三螺旋模型的研究结论,在创新过程中,大学、产业、政府既应各司其职,拥有各自独立的职能,又应在二者或三者间进行协作渗透。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职责首先由大学承担;人才毕业后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施展才华并继续成长;同时,该过程始终在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中进行,受政府政策法规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与创新的过程类似,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将高校、产业、政府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可以得出,依靠“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进行影视类创意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在“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指导下的影视类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国内影视创意人才的构成现状及其现状背后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国内影视类高校、政府有关部门及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应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是影视高校体制调整。在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考试和专业开设方面,要与时俱进。人才招考和培养要结合产业内部的实际需求,更要结合高校内部的师资实力和硬件条件科学的进行。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结合产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使高校了解相应专业毕业生在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对应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应岗位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并以此作为确立人才培样目标的基础。”充分发挥产业的实践指导作用,进行动态调整。
二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建立保护影视创意人才健康成长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建立完备的著作权分配、转移和保护法律体系。保证知识资本形成健康的循环系统是促进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前提,它能促进高校与创意企业间的人才、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能够推进三螺旋横向演进发展。另外,相关部门应完善影视文化创意人才的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级影视创意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及人才培养基金。
三是影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升级。影视文化企业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造就影视行业“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应注重在职员工的创意素质培养,企业应参照不同层次影视创意人才的特点合理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是对员工工作行为的一种检查和反馈,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导向性、激励性与鞭策性,因此考评本身就是一种开发手段。从考评主体的角度来讲,创意人才的考评主体应由直接上级、同级业务协作人员、部门内同事共同担当。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长,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定位为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对中国影视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本文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对逐渐改变目前的人才现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向勇主编.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文化部产业司动漫办.〔2012〕1号“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59.252.212.6/auto255/201207/t20120712_28706.html,2012-06-26.
[3]刘天睿.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美)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75-7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影视类文化创意人才资源概况
目前,各地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围各有不同。在数据统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到针对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据更是沧海一粟。由于数据的统计归口不尽相同,本研究试图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数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围(包括9大类,分为收入合计和平均从业人员数),得出文化创意产业和影视类人才的一些数据。另外,由于缺乏对影视类创意人才的全国性数据,为了保证相关数据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选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普查数据作为参照(见下表)。
经过数据统计,目前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量在逐年增加,从业人员数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影视类人才的增幅排名第五,达到2.5%,远低于IT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幅,比旅游业略强;在平均从业人员排名倒数第三,是平均4.6万人,逊于旅游业和IT业。
从收入合计方面看,影视类行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7%,但在从业人员远低于IT行业的前提下,同比增长却高于IT行业,略逊于旅游休闲和文化艺术,排名前三。以上数据表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正在逐步增长,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还是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①从业人员整体规模较小;②从业人员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对现状的深层分析
成功的创意人才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素质:宽阔的知识结构;灵活的思维模式;丰富的生活经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造成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数量不高,低端熟练技术工种人才相对过剩,高端创意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缺少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艺术类专业高校和拥有影视类专业院系的综合类大学;二是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自身;三是政府相关影视行业主管部门。
影视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艺术类高校招生目标缺乏科学性和产业指向性。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统计: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毕业生中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从《麦可思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相关情况分析得知:美术学和动画的失业率已经位列2011界全国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之一。二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合理性不足,任职教师能力有限,培养定位缺乏准确性。制片人在影视行业中的重要性与创意经理人一样重要,优秀制片人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影视行业的发展,只有懂得创作和管理、兼有艺术鉴赏能力及市场敏锐度的人才能胜任。但是,国内各影视院校管理系(影视制片人方向)课程建设的内容仍停留在一般商业管理教学的基础上。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缺乏适应性管理机制,“产学研”三方沟通不畅 产业内部管理机制不能与创意人才的特质相适应,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传统行业大不相同,一些传统的类似于8小时工作制之类绩效考核方法和晋职加薪的激励手段,都不再按照教科书那样起作用,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影视行业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及企业的改革和引导政策不完善 与影视类人才培养相关的最广为人知的《“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虽然对支持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和政策环境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值得业界欣慰的规定,但是对培养创意人才重要性的理解方面,还有所欠缺。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与我国当前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能够发挥高校与产业内部培养人才作用,并结合政府人才培养政策主导地位的,保证影视人才优良的持续成长环境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来为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窘境解围已成为当务之急。
影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选择
将“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应用于创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在创新理论的研究中,三螺旋模型对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影视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三螺旋模型突破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大学-产业、大学-政府、产业-政府的双螺旋模式,探讨大学、产业、政府三个机构的相互作用对创新的影响。具体来说,三螺旋就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如下图所示。
在三螺旋理论中,不强调谁是创新主体,大学-产业-政府三方都可以是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无论以哪一方为主,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三螺旋,推动各种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三方各自起独特的作用,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形成共同发展的势头。所以说,大学-产业-政府三方作用是改善创新的关键。根据三螺旋模型的研究结论,在创新过程中,大学、产业、政府既应各司其职,拥有各自独立的职能,又应在二者或三者间进行协作渗透。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职责首先由大学承担;人才毕业后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施展才华并继续成长;同时,该过程始终在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中进行,受政府政策法规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与创新的过程类似,影视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将高校、产业、政府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可以得出,依靠“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进行影视类创意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在“三螺旋演进培养模式”指导下的影视类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国内影视创意人才的构成现状及其现状背后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国内影视类高校、政府有关部门及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应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是影视高校体制调整。在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考试和专业开设方面,要与时俱进。人才招考和培养要结合产业内部的实际需求,更要结合高校内部的师资实力和硬件条件科学的进行。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结合产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使高校了解相应专业毕业生在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对应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应岗位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并以此作为确立人才培样目标的基础。”充分发挥产业的实践指导作用,进行动态调整。
二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建立保护影视创意人才健康成长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建立完备的著作权分配、转移和保护法律体系。保证知识资本形成健康的循环系统是促进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前提,它能促进高校与创意企业间的人才、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能够推进三螺旋横向演进发展。另外,相关部门应完善影视文化创意人才的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级影视创意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及人才培养基金。
三是影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升级。影视文化企业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造就影视行业“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应注重在职员工的创意素质培养,企业应参照不同层次影视创意人才的特点合理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是对员工工作行为的一种检查和反馈,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导向性、激励性与鞭策性,因此考评本身就是一种开发手段。从考评主体的角度来讲,创意人才的考评主体应由直接上级、同级业务协作人员、部门内同事共同担当。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长,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定位为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对中国影视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本文所探讨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对逐渐改变目前的人才现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向勇主编.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文化部产业司动漫办.〔2012〕1号“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59.252.212.6/auto255/201207/t20120712_28706.html,2012-06-26.
[3]刘天睿.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4](美)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亨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75-7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