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通过多种评价手段与方法,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这里的“过程性”,是基于“学习是自主建构过程”的观点而提出的。那么,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形成性评价”呢?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图对初中英语学习评价现状作分析与反思,以探讨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中表扬的艺术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形成性评价中,课堂教学无疑是评价的中心环节。课堂中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然而,在日常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话语用得最多的就是:“Very good!”“Not bad!”“Well done!”其实,这种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少,难以对学生能力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对其他同学也起不到示范作用。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不过,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身上具体的优点加以表扬,受表扬的学生就能更为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鼓舞,从而信心倍增,既能更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也能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分散考评与正面评价
传统的教学单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评判学生,其实它只能测得学生的外显行为,而不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然而,分散考评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矛盾。所谓“分散考评”,可以理解为考评时间的分散及根据学生水平弥散程度进行分级考评。以英语口语评价为例,若单以期末的口语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则不能使学生大胆说英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如果把测试时间分散到每节英语课的前5分钟进行,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较宽松的评价环境,并且能给学生的口语学习提供了动态的反馈。
学生作为个体,无论在个性方面,还是在水平、潜能上都互有差异。因此,在评价学生时也应该树立差异性观念。对评价对象差异性的关注,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想每一位同学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就要在评价前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现状水平等级(A等、B等、C等、D等),并找出其“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确定其努力方向。如可采取分层测验或分层作业等。学校可以在必要时给学困生多次考试机会,如果学生觉得成绩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在平时的听写训练中,如果学生对第一次听写成绩不满意,也可提供第二次机会,然后把高分的听写成绩记在成绩单上。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学生能充分、及时地认识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才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正如William Godwin所说:“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所学知识之价值的感知。”只要教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或看到自己优势所在并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上进的精神,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应是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以鼓励和表扬。坚持这一原则对于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确实,要表扬学困生,会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们身上有不少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每个学生可表扬的事例,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及时鼓励。比如,笔者所教的班里有一个姓高的男生,因沉迷游戏机,无心向学,被公认为“无药可救”。然而,有一次在讲解阅读文段时,文章中出现了两个新单词——equipment与character,当笔者问及班上的学生其中文含义时,教室一片寂静。这时,高同学大声嚷道:“这不就是‘装备’和‘人物’吗?游戏里就经常出现!”笔者及时抓住机遇,对其大加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其实,适当地玩英文版的游戏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学好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玩游戏的取胜率,因为现在多数的游戏都是外文版的。”逐渐地,该同学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建立学习档案
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学生档案袋(Student Portfolio)是真实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轨迹的一个“小藏库”。它可以收藏能展示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果与作品。如获奖复印件、最满意的作业、手抄报、作文、测验考试卷、《自主学习课堂自评表》《英语阶段学习反思表》《英语学习家庭情况调查表》、学生对自己学习档案的反思及评价等。而且,学生可自主选择档案内容,对不满意的作品可以重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思,培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进步,以虚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
学生的发展是根本,这是新课标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其片面性与消极性已越来越被关注,但一律取消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并运用形成性评价,能淡化标准化考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学校)
课堂评价中表扬的艺术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形成性评价中,课堂教学无疑是评价的中心环节。课堂中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然而,在日常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话语用得最多的就是:“Very good!”“Not bad!”“Well done!”其实,这种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少,难以对学生能力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对其他同学也起不到示范作用。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不过,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身上具体的优点加以表扬,受表扬的学生就能更为充分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鼓舞,从而信心倍增,既能更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也能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分散考评与正面评价
传统的教学单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评判学生,其实它只能测得学生的外显行为,而不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然而,分散考评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矛盾。所谓“分散考评”,可以理解为考评时间的分散及根据学生水平弥散程度进行分级考评。以英语口语评价为例,若单以期末的口语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则不能使学生大胆说英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如果把测试时间分散到每节英语课的前5分钟进行,这样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较宽松的评价环境,并且能给学生的口语学习提供了动态的反馈。
学生作为个体,无论在个性方面,还是在水平、潜能上都互有差异。因此,在评价学生时也应该树立差异性观念。对评价对象差异性的关注,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想每一位同学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就要在评价前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现状水平等级(A等、B等、C等、D等),并找出其“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确定其努力方向。如可采取分层测验或分层作业等。学校可以在必要时给学困生多次考试机会,如果学生觉得成绩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在平时的听写训练中,如果学生对第一次听写成绩不满意,也可提供第二次机会,然后把高分的听写成绩记在成绩单上。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学生能充分、及时地认识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才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正如William Godwin所说:“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所学知识之价值的感知。”只要教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或看到自己优势所在并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上进的精神,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应是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以鼓励和表扬。坚持这一原则对于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确实,要表扬学困生,会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们身上有不少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每个学生可表扬的事例,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及时鼓励。比如,笔者所教的班里有一个姓高的男生,因沉迷游戏机,无心向学,被公认为“无药可救”。然而,有一次在讲解阅读文段时,文章中出现了两个新单词——equipment与character,当笔者问及班上的学生其中文含义时,教室一片寂静。这时,高同学大声嚷道:“这不就是‘装备’和‘人物’吗?游戏里就经常出现!”笔者及时抓住机遇,对其大加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其实,适当地玩英文版的游戏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学好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玩游戏的取胜率,因为现在多数的游戏都是外文版的。”逐渐地,该同学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建立学习档案
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学生档案袋(Student Portfolio)是真实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轨迹的一个“小藏库”。它可以收藏能展示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果与作品。如获奖复印件、最满意的作业、手抄报、作文、测验考试卷、《自主学习课堂自评表》《英语阶段学习反思表》《英语学习家庭情况调查表》、学生对自己学习档案的反思及评价等。而且,学生可自主选择档案内容,对不满意的作品可以重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思,培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进步,以虚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
学生的发展是根本,这是新课标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其片面性与消极性已越来越被关注,但一律取消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并运用形成性评价,能淡化标准化考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