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转变学习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一生发展的支柱。因此,在当前的高效课堂背景下,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推动高效课堂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学习兴趣
从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学生仍然习惯于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不看书、不总结、不反思、不质疑,急功近利,一味地做题;即便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有的学生自我满足,缺乏恒心、毅力与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则缺乏自主意识,过分依赖教师,等等,不一而足。“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生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总之,改变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改善学生明天的生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因此,顺应当前的高效课堂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必须着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的显著特点是“多样化、选择性、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鞭赶”、“一刀切”的现象,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学是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倡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探究、浅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建立起积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浅析、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总结获得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重分数、重结果向重策略、重能力、重“过程”转变;由侧重于“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向师生双向互动,双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彻底转变传统教学中师讲生授,老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学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给学生一个平等参与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机会,努力为学生搭建健康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策略、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事而异、因地制宜。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指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紧紧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深思、去探索、去创造。
1.以疑生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情境的过程中适时巧妙地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努力去深思、去探索、去讨论、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策略,搜集查阅资料,深思、浅析、讨论、辩论、归纳总结,当他们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和喜悦,同时,他们深思、浅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参与激趣。教学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参与的时间、机会,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性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调查访问、观察网络书刊查阅资料,办手抄报、开模拟会等,让学生在各种教育实践中了解社会,感知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深思,善于深思,别出心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敢于向老师、向错误理论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策略,形成自己的新观念。让学生敢闯、敢冒险,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和批判。对于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达出自己观点、思路和策略的学生多给予支持和表扬鼓励,让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充分迸发,让创新的幼芽得到呵护。
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是这次高效课堂的核心任务。探索多元化的有效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学习兴趣
从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不少学生仍然习惯于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不看书、不总结、不反思、不质疑,急功近利,一味地做题;即便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有的学生自我满足,缺乏恒心、毅力与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则缺乏自主意识,过分依赖教师,等等,不一而足。“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生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总之,改变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改善学生明天的生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因此,顺应当前的高效课堂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必须着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的显著特点是“多样化、选择性、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一鞭赶”、“一刀切”的现象,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学是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倡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探究、浅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建立起积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浅析、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总结获得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重分数、重结果向重策略、重能力、重“过程”转变;由侧重于“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向师生双向互动,双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全面发展”转变;由重“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彻底转变传统教学中师讲生授,老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时间上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学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给学生一个平等参与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机会,努力为学生搭建健康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策略、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新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高效课堂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事而异、因地制宜。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指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紧紧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深思、去探索、去创造。
1.以疑生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感悟情境的过程中适时巧妙地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努力去深思、去探索、去讨论、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策略,搜集查阅资料,深思、浅析、讨论、辩论、归纳总结,当他们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和喜悦,同时,他们深思、浅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参与激趣。教学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参与的时间、机会,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性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调查访问、观察网络书刊查阅资料,办手抄报、开模拟会等,让学生在各种教育实践中了解社会,感知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深思,善于深思,别出心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敢于向老师、向错误理论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策略,形成自己的新观念。让学生敢闯、敢冒险,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怀疑和批判。对于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达出自己观点、思路和策略的学生多给予支持和表扬鼓励,让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充分迸发,让创新的幼芽得到呵护。
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是这次高效课堂的核心任务。探索多元化的有效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会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