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相应渗透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综合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自主探究一些浅显的科学道理。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一、借助教材,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离不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材丰富的内容就为这搭建了诸多平台。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小露珠》一课,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我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了导入:早晨上学时,我们会发现小草、花朵上有好多的小水珠,晶莹透亮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钻石一样的光芒,真好看!这小露珠是哪儿来的呢?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小朋友,你知道吗?明天的课上我们要来学习《小露珠》,看谁本事最大,能自己去了解小露珠形成的原因,帮老师解答这个疑惑,到时我们一定要为他颁发“智慧星”哦!以此激发学生自己去了解小露珠形成原因的兴趣。为了能帮助老师解惑,学生会很主动地去了解露珠形成的原因,对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好奇。记得有一次,有个小女孩拿来一些雪花形成的资料读给大家听。看着她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知道,这孩子此刻的内心充满了骄傲。
  二、依托教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很重视自然科学类范文的收录,有的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为课文渗透科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并借助这些课文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依托这些素材,寓教于乐,要善于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练习三中的“处处留心”就是个很好的范例,其中就有让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方式的练习。我在教学后进行了拓展延伸,告诉学生,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用更加有趣的方式传播着种子,他们的传播种子的方式一定会让我们大开眼界。当很多学生都急着想了解更多的植物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的时候,我的讲话戛然而止,给大家留了一个吸引力很大的探究性作业:用自己的方式去搜集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搜集、了解一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并能与大家分享的就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虽然有可能是冲着这“智慧星”而做,但对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就开始了探索行动。长此以往,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还能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走出教材,拓展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空间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有益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非智力因素。我们平时除了要善于借助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探究科学知识,也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拓展科学知识的空间。比如,在课外阅读材料的推荐上,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荐一些科学小品文,或者一些科普类读物,并巧妙地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让学生不仅有参与阅读、探究的兴趣,更能从中燃起进一步阅读、了解的欲望。如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在那周的午间阅读时间借阅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展开竞赛,每阅读完一个章节并能用简单的话记下主要内容,就可以获得一颗“智慧星”。那个星期,学生的阅读热情可谓空前高涨,有的甚至放学了还不马上离开,要与老师交流阅读所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科技为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并适当地引领,我们的学生就会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从而激起他们对科学领域的探索热情,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当然,凡事都要有个度,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引领,只有这样,语文学科中的科学教育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博纳广场6号楼由于建筑功能限制,主体结构采用了箱式转换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对该结构进行的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对于计算结果进行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常有教师讲“教书容易,育人难”。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是具有丰富感情的,要教育好学生,离不开师生情感的交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表扬和批评学生需要运用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情感教育。少年儿童好胜的心理,决定他们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表扬或批评一个学生,就等于给这个学生的某一方面做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结论,从而会对学生的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恰当的表扬能够起到意想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留“空白”,然后在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有助于教师事半功倍地“传道授业”,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来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巧用文本中的“空白”  在教学中,我适当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一课时,当小女孩和爱因
如何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备各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教育界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且不能逃避的责任。  多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使我意识到,对于小学生学习使用电脑,我们首先要给其建立一个大概,而后在这个大概基础之上,再将其不断的丰富纠偏。那么,什么是建立一个大概,而后丰富呢?我们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是一课一课的,然而在实际使用电脑时,往往不是这样的,比方说,小学五年级信息课本中的上册的第二单元介
刚开学的时候,我做一年级学生的新班主任,一年级的学生之间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他们不会处理和解决,只能一个个跑到办公室来告状。被人打了,东西丢了等等。老师怎么办呢?帮他教训打人的学生,帮他到处找东西……那你就把自己当成他他们的保姆,以后找你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你除了上课时间,课余时间全都在处理小矛盾了。老师作为一个指挥家,应该以身立教,以自己的言行为指挥棒,指挥学生团结协作,让学生逐渐适应
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它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而且习惯于用生活语言来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作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