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春风吹满地,经济建设占大头,为家为儿来闯荡,无奈雏儿空守房”,伴随着时下改革之风极其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举涌入城市,以谋求一份养家糊口的生计活。虽然能给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但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贫乏。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行为 学校 家长
大量留守儿童,空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最为敏感的焦点之一。而解决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界实行改革、落实措施的着力点与落脚点。针对问题,找准切入点,从培养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入手。
一、每一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成长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出了教师的职业宗旨——那就是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还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或多或少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处理班级矛盾的公正性,优差生待遇的公平性,言语表达的合理性等等方面。作为一名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教师就是其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的航标。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虽说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但其精神、人生目标、为人处事方面严重缺乏。而这正是教师充当其精神导师之时。在学习上也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利用自习课时间一同在教室看书、备课;组织并参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竞赛;集体观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电影、电视等等方式去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以身作则,让学生以你为榜样,向着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方面迈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对待自已的事业要‘持之以恒’,并不断合理深化。
有古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对待事务,贵在坚持一贯
一种良好的性格品质、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持之以恒。好习惯的养成过程就象逆水行舟,要求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上应循序渐进,合理调控并加以恒之,在学习习惯培养上要分阶段稳步推进。教师主导——教师辅助调控,学生放手施行——学生引导学生
具体到课堂,表现为起初,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平日在校的学习热情去感化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良好的学习观。其后,放手让学生本着正确的学习观,落实于课堂之中,教师从旁实时跟踪调查,合理调整。最后,从中让脱颖而出的学生去引导‘脚步慢’的学生。
周而复始,一如既往,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升到每位留守儿童的性格品质的高度。
三、教育学生要从小事抓起,‘因材施教’。
‘千里之堤,溃与蚁穴’……告诫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则酿就不可估量的后果。对待各种事情如此,对待儿童学习习惯也应该这样。或许一件生活中同学间相互争执的细小事情,教师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而缺乏学习兴趣;或许一道应用题不会算,受到老师批评而无心学习;或许因为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误被划为差等生而委屈弃学;或许……这一件件小事情不断敲醒教师的头脑,要正视留守学生的每一情况,从细节入手,小事抓起,因材施教方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摸清每位留守儿童内心的脉动,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四、作好学校和家长的协作工作,让社会学校共同配合培养。
有人把学生教育比作:孩子好比一辆二轮车,家庭是其中一个车轮,学校教育是另一个轮子。当两个车轮不好,不一致就会影响到车速以及车身的平衡;当其中一个车轮原地不转,只有另一个车轮起作用,那么车子只能原地打转,越转越晕,难明事理;当两个车轮都转,但方向、用劲节奏不一致,不但两个车轮费力没效果,车速也不会快,走得也不平稳,晃晃悠悠。。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来说,只靠学校投入,明显力不从心,也不科学合理,须得家庭的鼎力配合,通力协作,二者在沟通步调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通过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明确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在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上,家长应高度重视其子女的学习,通过电话监督、生活问暖、书信鼓励等方式关注子女的学业;学校通过与学生谈心、课余辅导等方式加强其学习兴趣。
另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家校交流的实效性。
以往家校交流停留在通报情况,交换意见的层面,交流的结果仅仅是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缺乏建设性的措施和方法。因此也为推卸责任提供了机会。今后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分工,加强合作,让家校交流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及时解决问题
最后,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技巧上教师要进行研究并提高效率。
应该说孩子的成长是家长、老师、孩子三方面的事情。沟通中应保持良好心态,运用合理方法,让沟通更畅通。通过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邮箱、QQ号等以及利用书信的方式加强交流,保持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教师要按规律教学,逐渐让学生取得进步。
美国学者埃里克森指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亲子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以下问题: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太正常;生活中卫生习惯差,青春期的卫生知识也缺乏;意志力不强,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性格孤僻、内向、自卑等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学习能力与发展。针对问题,找准原因,遵循群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家访和谈心制度,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加强校、家、孩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行为 学校 家长
大量留守儿童,空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最为敏感的焦点之一。而解决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界实行改革、落实措施的着力点与落脚点。针对问题,找准切入点,从培养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入手。
一、每一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成长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出了教师的职业宗旨——那就是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还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或多或少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处理班级矛盾的公正性,优差生待遇的公平性,言语表达的合理性等等方面。作为一名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教师就是其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的航标。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虽说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但其精神、人生目标、为人处事方面严重缺乏。而这正是教师充当其精神导师之时。在学习上也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利用自习课时间一同在教室看书、备课;组织并参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竞赛;集体观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电影、电视等等方式去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以身作则,让学生以你为榜样,向着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方面迈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对待自已的事业要‘持之以恒’,并不断合理深化。
有古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对待事务,贵在坚持一贯
一种良好的性格品质、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持之以恒。好习惯的养成过程就象逆水行舟,要求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上应循序渐进,合理调控并加以恒之,在学习习惯培养上要分阶段稳步推进。教师主导——教师辅助调控,学生放手施行——学生引导学生
具体到课堂,表现为起初,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平日在校的学习热情去感化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良好的学习观。其后,放手让学生本着正确的学习观,落实于课堂之中,教师从旁实时跟踪调查,合理调整。最后,从中让脱颖而出的学生去引导‘脚步慢’的学生。
周而复始,一如既往,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升到每位留守儿童的性格品质的高度。
三、教育学生要从小事抓起,‘因材施教’。
‘千里之堤,溃与蚁穴’……告诫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则酿就不可估量的后果。对待各种事情如此,对待儿童学习习惯也应该这样。或许一件生活中同学间相互争执的细小事情,教师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而缺乏学习兴趣;或许一道应用题不会算,受到老师批评而无心学习;或许因为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误被划为差等生而委屈弃学;或许……这一件件小事情不断敲醒教师的头脑,要正视留守学生的每一情况,从细节入手,小事抓起,因材施教方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摸清每位留守儿童内心的脉动,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四、作好学校和家长的协作工作,让社会学校共同配合培养。
有人把学生教育比作:孩子好比一辆二轮车,家庭是其中一个车轮,学校教育是另一个轮子。当两个车轮不好,不一致就会影响到车速以及车身的平衡;当其中一个车轮原地不转,只有另一个车轮起作用,那么车子只能原地打转,越转越晕,难明事理;当两个车轮都转,但方向、用劲节奏不一致,不但两个车轮费力没效果,车速也不会快,走得也不平稳,晃晃悠悠。。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来说,只靠学校投入,明显力不从心,也不科学合理,须得家庭的鼎力配合,通力协作,二者在沟通步调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通过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明确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在培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上,家长应高度重视其子女的学习,通过电话监督、生活问暖、书信鼓励等方式关注子女的学业;学校通过与学生谈心、课余辅导等方式加强其学习兴趣。
另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家校交流的实效性。
以往家校交流停留在通报情况,交换意见的层面,交流的结果仅仅是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缺乏建设性的措施和方法。因此也为推卸责任提供了机会。今后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分工,加强合作,让家校交流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及时解决问题
最后,在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技巧上教师要进行研究并提高效率。
应该说孩子的成长是家长、老师、孩子三方面的事情。沟通中应保持良好心态,运用合理方法,让沟通更畅通。通过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邮箱、QQ号等以及利用书信的方式加强交流,保持密切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教师要按规律教学,逐渐让学生取得进步。
美国学者埃里克森指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亲子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以下问题:营养不良,身体发育不太正常;生活中卫生习惯差,青春期的卫生知识也缺乏;意志力不强,情绪低落,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性格孤僻、内向、自卑等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学习能力与发展。针对问题,找准原因,遵循群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家访和谈心制度,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加强校、家、孩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