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乡“幼小衔接”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对一堂学前班《语言》教学课的深入观察,从座传安排、教学设计、课堂常规、坐立姿势与听讲要求等五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农村学前班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情况,试图以管窥豹阐明农村学前班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为衔接所作的努力及不足。
关键词:幼小衔接农村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168-02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依赖课堂教学得到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式——语言、表情和动作便是实施这一目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相对小学教师来说,幼儿园教师的表情与肢本语言要丰富得多。我们课题组也发现,虽然教师年龄层从60后至80后相差二三十年,但她们在课堂上有着相似的共性:即丰富的表情、童化的语言以及驾驭小朋友群体的能力。以下是某教师语言课《春雨》之教学实录,我们欲以一堂课的全景分析来还原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得到的行为习惯培养效果。
课题:春雨。
授课教师:(略)女,80后生。
课堂环境:大教室、以黑板为中心的讲台面向全体学生、方桌,学生按每桌两人的方阵排列、课室简陋、讲台放教材教案指挥棒粉笔等、其他教具有三角板积木与录音机等。
情景还原:……
1 课前导语
上课铃响,小朋友陆续走进教室,端坐。老师进教室:“小朋友们好!”
小朋友齐答:“老师好!”
师:“你们见过小雨点吗?”(配合动作:仰头看窗外,作思考状)
生A:“就是下雨!”
生B:“见过!要打伞,妈妈说雨是酸的,淋了头会变成和尚的……”
师:“那小雨点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本来跃跃欲试,听问渐渐茫然。
师眼神提示,继续茫然,开始做手势,并与学生一起作思考状。
生C:“和水的样子是一样的!”
师鼓励的眼神,轻拍手:“嗯,水的样子,还有呢?雨下到地上的时候,有声音没有?”
生B、D抢答:“有,哗——哗——”
师:“小雨呢?什么声音?”
(下略)
2 带入课文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儿歌《春雨》,大家拿出这一本书,两个小朋友坐在书本那个——《语言》,打开第1页: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伴录音机播放轻音乐,教师范读)
(范读前,老师展示了一张预先准备好的彩色图片,范读过程中,有小朋友开始扭头看窗外,靠后排的小朋友开始还念念有词跟着老师读,当老师读到第三句起,他们开始扭过头来关注坐在后排听课的大人,时不时还挤眉弄眼。)
师:“嗯,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小朋友们,你们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什么样儿的呀?”
生七嘴八舌:“哗哗——沥沥——滴答滴答——”
师:“好,那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说说好不好?”(点名)
生E站起,张了张嘴,脸渐渐变红。老师一直使用鼓励眼神,并用嘴型提示,生刚发出一点声音,老师即接过去:“哦,是滴答滴答对吧?”
生坐下,刚才走神的小朋友眼睛又全回到老师身上。
(下略)
3 课后总结
总结前,老师讲了一个《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故事,并带读几遍,请学生单独朗读几遍。
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春雨——滴答,滴答……”
师开始用嘴型跟读,辅以手势,当读到中间“麦苗”处学生声音渐小似接不下去时,老师由嘴型变成有声,慢慢地,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将儿歌全文通读过去。
师:“小朋友们,除了滴答滴答,春雨还有什么样的声音呢?”
生:“还有哗哗声、还有哇哇声,还有啪啪声……”
师:“为什么会有哇哇声?”
生:“一下雨,青蛙就叫了,所以全是哇哇声……”(全场轰然大笑)
师:“很好,那怎么会有啪啪声呢?”
生挠头:“打在我的伞上,就啪啪的……”
师:“好。我们以后听到下雨可以再想想。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虽然仅是一堂农村学前班的《语言》课教学情景还原,但在知识教学之外,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以下信息。
(1)座位安排:我们发现,所有幼儿园采用的都是固定位置,根据学生身高来安排距离讲台的远近。所有课桌全部面向讲台,呈整齐方阵型(如图1)。优点是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缺点是互动不明显。
(2)教室设计:农村幼儿园一般都是民办,其教学用房大多租用民房二层,基本能做到明亮透气(也有少数边远山区幼儿园全教室仅一个窗户,教室有如一个密闭空间予人压迫感)。教室墙面一般有老师布置的“学习园地”与“光荣榜”,大多采用贴小红花的形式表扬学生,小红花每日一贴。
(3)课堂常规:作为学前班幼儿,他们已经经过小班、中班和大班的集体学习,对于课前准备、师生问好以及上、下课仪式已经相当熟练。对于教师不开诸语言的肢体动作与眼神也大都能心领神会。但很显然,学生还没有养成举手发言或获准才作答的习惯,对于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一般采取争相发言的形式,而当老师的提问一时不能领会时,则鸦雀无声。该情景中的老师在发现学生有失范行为时,采取的是用眼神暗示的方法,从整堂课来看,眼神暗示对于纠正学生行为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4)坐立姿势:小朋友尚未完全养成站立发言的习惯,坐立比较随意,兴起时会有站立、扭头、转身甚至离开座位的动作。该堂课老师只是强调过:“小朋友们坐好了!”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老师每当课堂气氛开始出现骚动时,便会厉声强调:“两手放身后,两脚要并拢,大家坐端正”。尤其令调查组老师瞠目结舌的是,个别幼儿园要求学生坐一定要挺直,双手一直放在背后,一有异动就会敲手心,在楼道里行走时也一定要排成直线,学生在此种环境中气氛比较沉闷,看起来很整齐,其实压抑了幼儿天性,以至有些小朋友回了家就不愿到幼儿园来。
(5)听讲要求:认真听讲是所有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但幼儿注意力总是不可能那么集中,老师一般会尽力调集起上课的最初十多分钟来传授课文,当幼儿注意力开始涣散时,老师会采取讲故事或做小游戏或请学生答问的方式调剂气氛。尤其贯穿始终的是鼓励的眼神与表扬的话语,基本能起一个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的作用。但对于无视教师肢体语言的顽劣儿童,许多老师坦言其实并不是每次鼓励都能凑效,此时如加以批评则会使得整堂课被打乱,因为一旦一个小朋友哭闹,会影响全班所有学生的情绪。故极顽劣者有时只能忽视。
关键词:幼小衔接农村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168-02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依赖课堂教学得到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式——语言、表情和动作便是实施这一目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相对小学教师来说,幼儿园教师的表情与肢本语言要丰富得多。我们课题组也发现,虽然教师年龄层从60后至80后相差二三十年,但她们在课堂上有着相似的共性:即丰富的表情、童化的语言以及驾驭小朋友群体的能力。以下是某教师语言课《春雨》之教学实录,我们欲以一堂课的全景分析来还原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得到的行为习惯培养效果。
课题:春雨。
授课教师:(略)女,80后生。
课堂环境:大教室、以黑板为中心的讲台面向全体学生、方桌,学生按每桌两人的方阵排列、课室简陋、讲台放教材教案指挥棒粉笔等、其他教具有三角板积木与录音机等。
情景还原:……
1 课前导语
上课铃响,小朋友陆续走进教室,端坐。老师进教室:“小朋友们好!”
小朋友齐答:“老师好!”
师:“你们见过小雨点吗?”(配合动作:仰头看窗外,作思考状)
生A:“就是下雨!”
生B:“见过!要打伞,妈妈说雨是酸的,淋了头会变成和尚的……”
师:“那小雨点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本来跃跃欲试,听问渐渐茫然。
师眼神提示,继续茫然,开始做手势,并与学生一起作思考状。
生C:“和水的样子是一样的!”
师鼓励的眼神,轻拍手:“嗯,水的样子,还有呢?雨下到地上的时候,有声音没有?”
生B、D抢答:“有,哗——哗——”
师:“小雨呢?什么声音?”
(下略)
2 带入课文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儿歌《春雨》,大家拿出这一本书,两个小朋友坐在书本那个——《语言》,打开第1页: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伴录音机播放轻音乐,教师范读)
(范读前,老师展示了一张预先准备好的彩色图片,范读过程中,有小朋友开始扭头看窗外,靠后排的小朋友开始还念念有词跟着老师读,当老师读到第三句起,他们开始扭过头来关注坐在后排听课的大人,时不时还挤眉弄眼。)
师:“嗯,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小朋友们,你们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什么样儿的呀?”
生七嘴八舌:“哗哗——沥沥——滴答滴答——”
师:“好,那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说说好不好?”(点名)
生E站起,张了张嘴,脸渐渐变红。老师一直使用鼓励眼神,并用嘴型提示,生刚发出一点声音,老师即接过去:“哦,是滴答滴答对吧?”
生坐下,刚才走神的小朋友眼睛又全回到老师身上。
(下略)
3 课后总结
总结前,老师讲了一个《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故事,并带读几遍,请学生单独朗读几遍。
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春雨——滴答,滴答……”
师开始用嘴型跟读,辅以手势,当读到中间“麦苗”处学生声音渐小似接不下去时,老师由嘴型变成有声,慢慢地,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将儿歌全文通读过去。
师:“小朋友们,除了滴答滴答,春雨还有什么样的声音呢?”
生:“还有哗哗声、还有哇哇声,还有啪啪声……”
师:“为什么会有哇哇声?”
生:“一下雨,青蛙就叫了,所以全是哇哇声……”(全场轰然大笑)
师:“很好,那怎么会有啪啪声呢?”
生挠头:“打在我的伞上,就啪啪的……”
师:“好。我们以后听到下雨可以再想想。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虽然仅是一堂农村学前班的《语言》课教学情景还原,但在知识教学之外,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以下信息。
(1)座位安排:我们发现,所有幼儿园采用的都是固定位置,根据学生身高来安排距离讲台的远近。所有课桌全部面向讲台,呈整齐方阵型(如图1)。优点是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缺点是互动不明显。
(2)教室设计:农村幼儿园一般都是民办,其教学用房大多租用民房二层,基本能做到明亮透气(也有少数边远山区幼儿园全教室仅一个窗户,教室有如一个密闭空间予人压迫感)。教室墙面一般有老师布置的“学习园地”与“光荣榜”,大多采用贴小红花的形式表扬学生,小红花每日一贴。
(3)课堂常规:作为学前班幼儿,他们已经经过小班、中班和大班的集体学习,对于课前准备、师生问好以及上、下课仪式已经相当熟练。对于教师不开诸语言的肢体动作与眼神也大都能心领神会。但很显然,学生还没有养成举手发言或获准才作答的习惯,对于老师的启发式提问一般采取争相发言的形式,而当老师的提问一时不能领会时,则鸦雀无声。该情景中的老师在发现学生有失范行为时,采取的是用眼神暗示的方法,从整堂课来看,眼神暗示对于纠正学生行为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4)坐立姿势:小朋友尚未完全养成站立发言的习惯,坐立比较随意,兴起时会有站立、扭头、转身甚至离开座位的动作。该堂课老师只是强调过:“小朋友们坐好了!”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老师每当课堂气氛开始出现骚动时,便会厉声强调:“两手放身后,两脚要并拢,大家坐端正”。尤其令调查组老师瞠目结舌的是,个别幼儿园要求学生坐一定要挺直,双手一直放在背后,一有异动就会敲手心,在楼道里行走时也一定要排成直线,学生在此种环境中气氛比较沉闷,看起来很整齐,其实压抑了幼儿天性,以至有些小朋友回了家就不愿到幼儿园来。
(5)听讲要求:认真听讲是所有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但幼儿注意力总是不可能那么集中,老师一般会尽力调集起上课的最初十多分钟来传授课文,当幼儿注意力开始涣散时,老师会采取讲故事或做小游戏或请学生答问的方式调剂气氛。尤其贯穿始终的是鼓励的眼神与表扬的话语,基本能起一个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的作用。但对于无视教师肢体语言的顽劣儿童,许多老师坦言其实并不是每次鼓励都能凑效,此时如加以批评则会使得整堂课被打乱,因为一旦一个小朋友哭闹,会影响全班所有学生的情绪。故极顽劣者有时只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