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创设情境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所谓因“地”制宜创设情境,就是要因“城乡” 制宜、因“学段” 制宜、因“内容” 制宜以及因“目标” 制宜等来创设情境. 让情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因“地”制宜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方法,为探索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因“地”制宜;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注意力,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而且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因此,情境教学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因“城乡” 制宜创设情境
  [案例] 我县教研室举办的一次县级优课评选中,一位来自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上了一节“分数乘整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在这节课上,该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农村分田到户以后,村里的小店看到追肥器非常热销,于是从镇里进了8个追肥器. 如果卖出一个追肥器能赚2.3元,那么这个小店把8个追肥器都卖了,一共能赚多少元?
  [分析] 不要说城市里的孩子,就是对城市里的成人来说,也没几个看过“追肥器”,甚至还不知道“追肥器”是一个怎样的“机器”. 呈现出这样的情境后,学生都沉浸在“追肥器”是什么的交流中,根本无暇顾及“卖出一个追肥器能赚2.3元”“8个追肥器都卖了”和“一共能赚多少元”. 这个情境中还有一个“分田到户”这样一个名词,也是当下学生所知之甚少的. 这样一个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偏离了教师的初衷.
  [对策] 上述案例中的情境,能引起农村孩子的共鸣,但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就适得其反了. 在县城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把“追肥器”换成城市生活中常见的器具就能达到效果了.
  二、因“学段” 制宜创设情境
  [案例] 一节“分数与整数相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校内公开课上,执教教师为了引入例1,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为了给联欢会增加氛围,小狮子毛毛从婶婶那儿要来一些绸带,准备做一些绸花. 如果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 (多媒体展示例1长方形直条图)小狮子毛毛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又是动物王国,还有小狮子,我们都听腻了.
  [分析] 儿童并不是不愿意到童话中去寻找自己的幻想,但是,对于小学高学段的学生来说,还是创设这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生厌的童话、故事等情境,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说调动学生的激情了. 教师老是把小学高学段的学生还当小朋友看,这无疑是低估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创设的问题情境,必然使学生认为可笑,让学生抵触. 教师带着这样的想法,学生带着这样的情绪,课堂上怎么能互动起来?教师一厢情愿,学生被动接受,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 我在教学该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国庆节放了七天假,可教师没有布置多少作业,你们过得开心吗?生(齐):开心. 师(紧皱眉头):可老师却不开心,因为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生(齐):能. (多媒体出示例1及长方形直条图和第一个问)师:你们现在就来帮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吧. 学生涂色操作……
  三、因“内容” 制宜创设情境
  [案例] 在一次校际交流中,一位数学教师为听课的老师献上了一节“比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上课开始,教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幅我县第十届国际龙虾节开幕式的照片.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拍的照片吗?生:龙虾节拍的.师:对,龙虾节的情景一定还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记忆里,数码相机把这一刻给定格了. 我把这张照片放在方格纸当中,下面有两幅放大后的照片,哪一幅没有改变原来的形状呢?学生指出. 师:对. 我们去照相馆放大照片,只是改变照片的大小却没有改变照片的形状,这里就蕴含着一个数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它.
  [分析] 放大照片是比例尺方面的知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虽然和比的知识有关,但是它高于比的知识,是比的知识的升华.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创设不符合所教内容甚至比要教内容更难的情境,必然将学生引入迷茫. 学生准备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满腔热情,被不合适的情境当头浇灭,教者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在不能产生师生共鸣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策] 上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比”,并且表现出对“比”的极大兴趣. 此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对于“比”提出问题的情境,学生围绕“比”提出了多种角度的问题. 下面是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比”? “比”是什么意思?“比”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分数用得多还是“比”用得多?“比”还与什么有联系?“比”是干什么的?等等.
  接着教师做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带领学生将刚才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下面的四个问题:为什么喜欢用“比”? 在什么情况下用“比”? “比”是什么意思?和分数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开始分小组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炼出本节课的知识.
  因“地”制宜创设情境,还包括因“目标”制宜、因“时代”制宜、因“学生基础”制宜等来创设问题情境,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作为教师,要能做到因“地”制宜创设情境,使问题情境巧妙融入课堂,让学生敢于挑战,自主探究,自觉交流,主动建构,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和高效性,愉悦学生的身心.
其他文献
对比《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与2005年版二部中有关生化药品的内容,简单介绍增、修订概况。生化药品一般系指从生物材料提取、发酵、分离、纯化制备的,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
创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有效
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思维水平与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减负增效势在必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这40分
2002年,省政府将潢川县列入退耕还林工程区,当年分配造林任务4.8万亩,(退耕地造林2.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4万亩)。2003年分配退耕还林任务5.2万亩(退耕地造林2.6万亩,宜
期刊
UPPAAL是丹麦Aalborg和瑞士Uppsala大学联合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时系统模拟,校核的软件,基于对实时系统严密逻辑,真实时间的抽象,而构建时间状态机动态模型网络,模拟,
【正】 一、学习借鉴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经验,探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多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在黄河故道沙化
摘 要:《夜归人》是构思精巧的一篇小说,而非悬疑小说。在《夜归人》的教学中,续写结尾的真正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小说细节,寻找提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的推进和结尾的技巧;通过续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夜归人》;悬疑小说;结尾续写  《夜归人》是一篇形式精致、情节简洁、人物集中、文笔洗练的短篇小说,但其作者存在争议,有学者如成都大学王涛博士考证后认定为英国女作家玛丽·丘蒙德莉,但更多
从分析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措施和策略。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在贵州高校的实施情况,我们对省内四所高校和贵州省教育厅助学贷款办公室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走访。经统计分析,助学贷款在我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
赵顷霖厅长在总结林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时说,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体制创新。哪个地方林业发展得快,总能从体制创新中总结出经验;同样,哪个地方林业发展得慢,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