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一直以来是许多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通过对他的作品研究发现,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极有可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进行创作,从而为他的钢琴作品打造出了精致美妙而又华丽多彩的音响效果。在拉威尔后期的管弦乐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改编自他早期的钢琴独奏作品。本文把拉威尔的钢琴作品《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与后期拉威尔自己改编的交响乐版本进行比较,寻找之间内在的联系,发现交响版中有着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曼妙华丽的音色,不同乐器的技巧,对钢琴演奏者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拉威尔在后来的交响版中较理想地还原了他当时创作钢琴版时脑海里最初的音响效果。
关键词:拉威尔;钢琴创作;交响乐;管弦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086-03
一、拉威尔的历史地位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一生见证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乃至全欧洲的音乐历史发展,其中他的钢琴独奏作品一直以来是许多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拉威尔的钢琴作品起步于他的早期创作,集中于他十八岁到四十二岁间创作。不同于大部分作曲家,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发展和锤炼创作手法和技巧从而不断进步。但拉威尔从早期作品中就呈现出十分成熟的气质,一直到晚期作品都带有着他的鲜明特点。
在拉威尔所处的时代中,可以说其音乐作品在保守的学院派中“名声不佳”,因为他的创作手法大胆却又别致新颖。但在历史的证明下,拉威尔在交响乐配器方面有着伟大才能并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精妙绝伦的交响配器思维是他长年深入学习钻研的成果。正因他在那样一个时代中拥有他独特的配器方式,在充分发挥每个乐器表现性能的同时,亦打造出了精致美妙而又华丽多彩的音响效果。这也为他的钢琴作品奠定了一种极其独特的风格,因为实际上他的许多钢琴作品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进行创作的。
二、拉威尔的改编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威尔后期众多的管弦乐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改编自他早期的钢琴作品,比如《大圆舞曲》、《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库普兰的坟墓》、《镜子》、《鹅妈妈组曲》等。拉威尔不单是改编他自己的钢琴作品,他还喜欢将其他作曲家的钢琴曲也改编成色彩丰富的交响版。拉威尔曾经写信给德彪西的遗孀表示想要改编德彪西的《萨拉班德舞曲》,除此之外,他还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舒曼的《狂欢节》也改编成交响乐。通常来说,改编版一般比较难超越原版作品的影响力,但拉威尔改编过的交响版,不管是来自他自己的作品还是他人的作品,却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作品甚至它的交响改编版上演音乐会的次数还超过了独奏原版的次数。他曾被乐评们誉为“天才般的改编家”。
三、《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中交响性创作思维的体现
如果把拉威尔的一些钢琴曲版本和改编过的交响乐版本进行比较,寻找之间内在的联系,会发现交响版音乐有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曼妙华丽的音色,不同乐器的技巧,对钢琴演奏者有很大的启发性。拉威尔在后来的交响版中较理想地还原了他当时创作钢琴版时脑海里最初的音响效果。这是他本人解释为什么他对钢琴独奏曲的改编配器如此着迷的原因。以下文中将以《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为例,探讨其钢琴独奏版与交响改编版之间的关系。
拉威尔的《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出版于1911年,整套作品一共包含八首华尔兹。此曲的管弦版随后在1912年出版。第一首华尔兹开头的第一个动机(见例1),在拉威尔给他的学生罗兰曼纽尔上课的时候,拉威爾就曾给出过一个解释,是一个线性的连续发展(linear progression)。下面将对比这首华尔兹开头动机的钢琴版和交响版(见例1与例2)。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如此饱满的重复和弦,如果一边使手臂放松,一边使钢琴发出充满力量的声音,再加上拉威尔说的“线性的连续发展(linear progression)”的演奏效果,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声音偏紧或速度偏慢等问题。不过,钢琴演奏者们能够从拉威尔随后出版的交响版中找到灵感。在此曲交响版的第一次正式公演前,拉威尔曾在排练时就对乐团的弦乐演奏者们提出过要求,希望他们能用跳弓技术来演奏曲子开头的三个重复和弦,并连弓演奏整个动机。(见例2)这充分说明了拉威尔对弦乐器的特性非常了解,同时这样的演奏方法在快速进行的圆舞曲中极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也充分达到了拉威尔提到的“线性的连续发展(linear progression)”。根据弦乐器的演奏方式,钢琴演奏者在钢琴上也能对此进行模仿,下键前微抬手臂,手腕放松,使用重力弹奏法,用手臂带起的一个动作弹奏开头的三个B和弦到#F和弦,以达到模仿弦乐器跳弓连弓的手法,发出饱满有力而又不失灵动的音效。
例1 钢琴版
例2 交响版
另一个例子也在这同一首华尔兹中,钢琴版第57小节开始,有一段持续未解决的上行和弦。而在管弦版中,这部分和弦是由木管乐器共同演奏的。尤其是伴随着这段和弦同时演奏的还有弦乐器的快速三连音。为了弥补钢琴版单调的音效,拉威尔在改编的管弦版中,弦乐器快速三连音的作用不只是单纯的伴奏和装饰,它能使木管乐器的旋律声部更具连贯性,增强了音乐推进感和紧张感,也产生了巨大的张力。钢琴演奏者弹奏此段时如果能参考交响版中的音效,将会更好地表达乐句的发展。首先,更贴键地弹奏每个和弦(或说使每个和弦的时值保持得更饱满),在渐强的效果中使得整个大乐句的气息更连贯,有了向前推进的发展。
第四首华尔兹是一首速度稍慢,带有沉思情绪的曲子。拉威尔在钢琴谱的第36小节处写下“Cedez a peine”,表示乐句逐渐慢下来。随后又在第二个乐句开始时写下“comme une harpe”,表示像演奏竖琴一样地弹奏,两句之间戏剧性强烈。对照交响版的同一处来看,拉威尔也做出了相同的处理,但却用管弦乐的丰富性把这两个乐句表达得更精准,或是说更符合拉威尔脑中构想的样子。尤其在第二个上行乐句中,首先,他在由第一长笛吹奏的旋律声部下面添加了一个低声部,由第二长笛吹奏。毋庸置疑,对比钢琴版有着更丰富的和声效果、更清晰的音乐层次。其次,添加了竖琴的刮奏,使得音乐表达上有着“拉威尔式”的璀璨华丽。因此,通过交响版中拉威尔配器法的启示,钢琴演奏者可以尝试模仿竖琴的效果,用极快的速度弹奏此上行音阶,转3指或转4指的时候不需要连指,只需要整个手掌快速移动到下一组三连音的位置上,一直到最后的双音结束。 第六首舞曲是一首輕快活跃的华尔兹。开头由许多细小动机的上行乐句组成。对比交响版,这个乐句竟有着让人惊喜的配器编排。首先由弦乐器率先演奏主题句的第一句,再由管乐器接着吹奏第二句,然后旋律再一次回到弦乐器。这个原本在钢琴中简单的上行主题,在管弦版中成了弦乐与管乐之间极具默契的对话。钢琴独奏者在处理这一乐句时,可以运用不同触键的方式,用两种不同的音色来区分对话中的两个音乐形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形象,可以用稍扁平的指腹来弹奏,表现相对轻柔的音色;而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象,可以用站立的指尖来弹奏,表现宽厚深沉的音色。
四、小结
拉威尔天生对音乐色彩的敏感度,一直怀着的对音乐的满腔热情,使他在钢琴创作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拉威尔的音乐中充满了可能性,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拉威尔真正做到了集大成并不断创新探索。不同于大多数作曲家,拉威尔是能够把交响性创作思维灵活运用在钢琴创作上的大师。正因如此,他的钢琴作品才有着大胆创新的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es,Laurence.Ravel Orchestral Music(BBC Music Guides)[M].London: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70.
[2]Mawer,Deborah.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vel[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Myers,Rollo H.Ravel,Life
关键词:拉威尔;钢琴创作;交响乐;管弦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086-03
一、拉威尔的历史地位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一生见证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乃至全欧洲的音乐历史发展,其中他的钢琴独奏作品一直以来是许多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拉威尔的钢琴作品起步于他的早期创作,集中于他十八岁到四十二岁间创作。不同于大部分作曲家,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发展和锤炼创作手法和技巧从而不断进步。但拉威尔从早期作品中就呈现出十分成熟的气质,一直到晚期作品都带有着他的鲜明特点。
在拉威尔所处的时代中,可以说其音乐作品在保守的学院派中“名声不佳”,因为他的创作手法大胆却又别致新颖。但在历史的证明下,拉威尔在交响乐配器方面有着伟大才能并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精妙绝伦的交响配器思维是他长年深入学习钻研的成果。正因他在那样一个时代中拥有他独特的配器方式,在充分发挥每个乐器表现性能的同时,亦打造出了精致美妙而又华丽多彩的音响效果。这也为他的钢琴作品奠定了一种极其独特的风格,因为实际上他的许多钢琴作品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进行创作的。
二、拉威尔的改编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威尔后期众多的管弦乐作品中,几乎有一半是改编自他早期的钢琴作品,比如《大圆舞曲》、《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库普兰的坟墓》、《镜子》、《鹅妈妈组曲》等。拉威尔不单是改编他自己的钢琴作品,他还喜欢将其他作曲家的钢琴曲也改编成色彩丰富的交响版。拉威尔曾经写信给德彪西的遗孀表示想要改编德彪西的《萨拉班德舞曲》,除此之外,他还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舒曼的《狂欢节》也改编成交响乐。通常来说,改编版一般比较难超越原版作品的影响力,但拉威尔改编过的交响版,不管是来自他自己的作品还是他人的作品,却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作品甚至它的交响改编版上演音乐会的次数还超过了独奏原版的次数。他曾被乐评们誉为“天才般的改编家”。
三、《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中交响性创作思维的体现
如果把拉威尔的一些钢琴曲版本和改编过的交响乐版本进行比较,寻找之间内在的联系,会发现交响版音乐有更为丰富的音响色彩,曼妙华丽的音色,不同乐器的技巧,对钢琴演奏者有很大的启发性。拉威尔在后来的交响版中较理想地还原了他当时创作钢琴版时脑海里最初的音响效果。这是他本人解释为什么他对钢琴独奏曲的改编配器如此着迷的原因。以下文中将以《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为例,探讨其钢琴独奏版与交响改编版之间的关系。
拉威尔的《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出版于1911年,整套作品一共包含八首华尔兹。此曲的管弦版随后在1912年出版。第一首华尔兹开头的第一个动机(见例1),在拉威尔给他的学生罗兰曼纽尔上课的时候,拉威爾就曾给出过一个解释,是一个线性的连续发展(linear progression)。下面将对比这首华尔兹开头动机的钢琴版和交响版(见例1与例2)。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弹奏如此饱满的重复和弦,如果一边使手臂放松,一边使钢琴发出充满力量的声音,再加上拉威尔说的“线性的连续发展(linear progression)”的演奏效果,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声音偏紧或速度偏慢等问题。不过,钢琴演奏者们能够从拉威尔随后出版的交响版中找到灵感。在此曲交响版的第一次正式公演前,拉威尔曾在排练时就对乐团的弦乐演奏者们提出过要求,希望他们能用跳弓技术来演奏曲子开头的三个重复和弦,并连弓演奏整个动机。(见例2)这充分说明了拉威尔对弦乐器的特性非常了解,同时这样的演奏方法在快速进行的圆舞曲中极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也充分达到了拉威尔提到的“线性的连续发展(linear progression)”。根据弦乐器的演奏方式,钢琴演奏者在钢琴上也能对此进行模仿,下键前微抬手臂,手腕放松,使用重力弹奏法,用手臂带起的一个动作弹奏开头的三个B和弦到#F和弦,以达到模仿弦乐器跳弓连弓的手法,发出饱满有力而又不失灵动的音效。
例1 钢琴版
例2 交响版
另一个例子也在这同一首华尔兹中,钢琴版第57小节开始,有一段持续未解决的上行和弦。而在管弦版中,这部分和弦是由木管乐器共同演奏的。尤其是伴随着这段和弦同时演奏的还有弦乐器的快速三连音。为了弥补钢琴版单调的音效,拉威尔在改编的管弦版中,弦乐器快速三连音的作用不只是单纯的伴奏和装饰,它能使木管乐器的旋律声部更具连贯性,增强了音乐推进感和紧张感,也产生了巨大的张力。钢琴演奏者弹奏此段时如果能参考交响版中的音效,将会更好地表达乐句的发展。首先,更贴键地弹奏每个和弦(或说使每个和弦的时值保持得更饱满),在渐强的效果中使得整个大乐句的气息更连贯,有了向前推进的发展。
第四首华尔兹是一首速度稍慢,带有沉思情绪的曲子。拉威尔在钢琴谱的第36小节处写下“Cedez a peine”,表示乐句逐渐慢下来。随后又在第二个乐句开始时写下“comme une harpe”,表示像演奏竖琴一样地弹奏,两句之间戏剧性强烈。对照交响版的同一处来看,拉威尔也做出了相同的处理,但却用管弦乐的丰富性把这两个乐句表达得更精准,或是说更符合拉威尔脑中构想的样子。尤其在第二个上行乐句中,首先,他在由第一长笛吹奏的旋律声部下面添加了一个低声部,由第二长笛吹奏。毋庸置疑,对比钢琴版有着更丰富的和声效果、更清晰的音乐层次。其次,添加了竖琴的刮奏,使得音乐表达上有着“拉威尔式”的璀璨华丽。因此,通过交响版中拉威尔配器法的启示,钢琴演奏者可以尝试模仿竖琴的效果,用极快的速度弹奏此上行音阶,转3指或转4指的时候不需要连指,只需要整个手掌快速移动到下一组三连音的位置上,一直到最后的双音结束。 第六首舞曲是一首輕快活跃的华尔兹。开头由许多细小动机的上行乐句组成。对比交响版,这个乐句竟有着让人惊喜的配器编排。首先由弦乐器率先演奏主题句的第一句,再由管乐器接着吹奏第二句,然后旋律再一次回到弦乐器。这个原本在钢琴中简单的上行主题,在管弦版中成了弦乐与管乐之间极具默契的对话。钢琴独奏者在处理这一乐句时,可以运用不同触键的方式,用两种不同的音色来区分对话中的两个音乐形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形象,可以用稍扁平的指腹来弹奏,表现相对轻柔的音色;而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象,可以用站立的指尖来弹奏,表现宽厚深沉的音色。
四、小结
拉威尔天生对音乐色彩的敏感度,一直怀着的对音乐的满腔热情,使他在钢琴创作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拉威尔的音乐中充满了可能性,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拉威尔真正做到了集大成并不断创新探索。不同于大多数作曲家,拉威尔是能够把交响性创作思维灵活运用在钢琴创作上的大师。正因如此,他的钢琴作品才有着大胆创新的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es,Laurence.Ravel Orchestral Music(BBC Music Guides)[M].London: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70.
[2]Mawer,Deborah.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vel[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Myers,Rollo H.Ravel,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