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而文化旅游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将文化和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能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和激发区域文化产业的活力,实现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本文以广西东巴凤为例,分析其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东巴凤的文化和旅游综合协调机制的构建、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开发以及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的营销等方面提出旅游发展的创新性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传承;特色;创新;意见与建议
一、引言
旅游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和内涵所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升,多元和个性化的需求增加,旅游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对文化有了更深的要求。文旅产业作为经济产业和人民幸福产业的结合体,从高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样也面临各种各样的瓶颈问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因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辖,所以虽彼此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实现有效融合。本文以广西“东巴凤”地区(广西河池市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为研究对象,广西东巴凤地区集民族文化、生态养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一体,其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但结合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背景和三县区域经济来看,如何将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是“东巴凤” 地区推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东巴凤旅游资源及优劣势
东巴凤位于广西西部,是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合称。作为革命老区、长寿金三角,其境内有许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东兰县红色旅游文化颇多,作为早期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其多地红色革命遗址都已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革命时期彰显的拔群精神成为当地人民精神的象征。巴马因长寿而闻名,被誉为“长寿圣地·养生天堂”。因此,长寿养生文化是当地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凤山县境内不仅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拥有一个世界顶级地质主题公园的荣誉美称,自然 生态和绿色生态文化是当地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从以上表1《“东巴凤”地区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一览表》可以看出,东巴凤的文化旅游资源涵盖面广,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良性发展特色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其次,东巴凤三县是红水河长寿带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域,三县山水相连、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民心相通,都是革命老区和长寿之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其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地处贫困山区,交通的开发进度缓慢,这就限制了很大的客流量。还有景点周围的酒店住宿量少,住宿环境较差等。当然,在信息时代,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不仅仅包含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设施,还包括了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所以,在东巴风这个贫困山区,如果缺乏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开发起来的难度会很大,游客也只会停留于走马观花的状态,并不会进行深度消费,这就直接导致了东巴凤文化旅游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东巴凤虽拥有众多旅游资源优势、文化内涵优势,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内涵文化,优良的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很好的彰显。宣傳模式停留于传统的观赏模式,吸引度不高。
再次,根据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运用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与周边地区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矛盾关系,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和极化效应双重影响,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就需要解决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问题。现实中,东巴凤三县在区域分工上不够合理,巴马的经济远超于东兰和凤山,极化效应严重。而且,东巴凤同一区域内资源大都是同质化的,优劣之间会有屏蔽效应,如果劣质资源利用得当,便可以互补、联动,这就需要三县根据自己的特色旅游文化寻找不同点,打出自己的特色。
三、“东巴凤”地区特色文化旅游创新路径发展建议
文化内涵的竞争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要素。文化旅游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特征进行把握:综合性,集“吃、住、行、游、购、娱、乐、商、养、学、闲、情、奇”“多位一体”的产业;延展性,一项文化旅游和新产品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其他产品文化含量高,附加值大;创意性,能够与科技,教育,体育,音乐等多种元素碰出创意的火花;体验性,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深度精神体验;参与性,能为旅游者带来更多知识获取和文化参与。因此,结合东巴凤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这几个特性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巴凤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其发展前景机遇很大。当地政府要抓住乡村振兴、文旅扶贫等西部大开发扶贫协作机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交通基础建设,把不通变为通,把通变为互通,把互通变为便惠通,开展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升级旅游模式,把“被动”化“主动”
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宣传模式,东巴凤应不断创新旅游模式,利用新技术,在保障信息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创造更好的内容消费和体验。利用“5G+直播”、“5G+VR”等手段,推动新技术在自身文旅产业上的应用,利用技术化、智能化手段进行宣传。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上,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讲述历史,以多媒体手段、互动式体验、沉浸式空间打造,场景复原重建环境传播,翔实、深刻、多方位地重现历史,将科技元素融入到红色旅游开发中,打造沉浸式旅游新模式。其次,要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故事,给游客以深切的体验和感受,真正产生精神上的震撼,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塑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也要结合好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以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讲好当地红色革命故事、特色山歌唱响我们的红色精神、铜鼓文化敲响红色音符,在特色民俗风情中体现红色精神。 2、区域联动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文化合理分工
区域联动发展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提升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因东巴凤三县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同质化,但在同质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又有些许的不一样,我们要深度挖掘这些不同之处,将其打造成当地的旅游名片。首先,以巴马为中心做足长寿品牌。巴马县当地政府要依托现有的长寿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养生产品的开创和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结合游客祈福求寿的心理创新开发出富有长寿文化内涵的旅游度假活动,使游客在寄情于无限的山水中获得对中华福寿文化最为深刻的体验。
其次,要以凤山为中心做大世界喀斯特地质公园。在自然生态开发方面,本着保护性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借助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进行地表植被的保护与规划,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借助优异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将凤山县打造成一处集地质科研、旅游探险、休闲保健于一体的大溶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品牌,并以此拉动巴马县得百魔洞、水晶宫和东兰县的列宁岩、凉风洞等溶洞景点发展。
最后,要以东兰为中心做好红色旅游开发。以高标准、高质量旅游景区标准来搞好重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要结合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机遇,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路线,以东兰武篆为中心 ,将追寻拔群红色遗迹、革命遗址考察游、将军故里寻访游等红色旅游产品和特色的铜鼓文化与长寿文化相结合,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精品。开展红色记忆实践,推进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培育游客健康、文明的休闲理念,更好地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旅游休闲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人民的爱国之情。
3、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根据市场调查,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的绿色食品以及富含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广受大众喜爱,这些也是民族地区的突出特色。在销售饮食产品方面,可以依托“饮食养生”文化打造独具养生文化特色的产品,例如当地的五谷杂粮、三乌鸡、香猪、山茶油、火麻油等特产。其次,要依托文化旅游的流动性与传播性,创造口碑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牧产品品牌。生态农牧的产品的深加工要结合旅游者的购买渠道、口味偏好、携带性等特征,策划制造有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的产品。
织锦、刺绣、竹编是当地比较有名又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东巴凤要推动现代需求和传统工艺的融合扶持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传统的手工艺术品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能留下来的往往都是艺术珍品,这些民族手工艺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表达出一种过去的生活状态。因此,文化旅游商品不仅是一种功力,还是一种技术,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我们要以提高文化自信为最终导向,立足于理想化的生活以及民族的骄傲,来实现手工艺品的创新,推动文化的物象化、物质化、物流化,促进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促进生产关系的改造形成旅游富民、文化传承的持久动力。
4、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营销模式,帶动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当地县政府应进行特色文旅产业的统筹协调,联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再与旅游社、酒店等合作扩大客源,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利用各地文旅产品展览馆和网络信息媒体等多元营销主体扩大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推动创意活动与品牌效益、创业活动与媒介营销、主题线路与广告推送等的结合,实现多元主体的营销,实现旅游市场全覆盖。
四、结语
旅游业高质量的追求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特色文化成为旅游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民俗风情特色成为创新中的亮点。而东巴凤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生态养生文化都具有唯一性,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竞争的核心要素。如果能使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必定在今后的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广西“东巴凤”地区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守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不断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时,积极探索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价值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以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谷胜男.“文化+旅游”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21,52(09):64-65.
[2]庄伟光.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7(04):46-52.
[3]王桂霞,张媛.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探析[J].旅游纵览,2021(03):102-104
[4]莫子法,罗盛锋,李少游,黄燕玲.广西东巴凤地区旅游扶贫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对策[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03):619-624.
[5]唐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东兰体验式红色旅游项目研究[J].中国商论,2020(05):198-199.
[6]周曦.文化传承视角下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以广西“东巴凤”地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9,39(01):63-68.
关键词:文化;传承;特色;创新;意见与建议
一、引言
旅游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和内涵所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升,多元和个性化的需求增加,旅游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对文化有了更深的要求。文旅产业作为经济产业和人民幸福产业的结合体,从高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同样也面临各种各样的瓶颈问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因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辖,所以虽彼此关联,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实现有效融合。本文以广西“东巴凤”地区(广西河池市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为研究对象,广西东巴凤地区集民族文化、生态养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一体,其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但结合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背景和三县区域经济来看,如何将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是“东巴凤” 地区推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东巴凤旅游资源及优劣势
东巴凤位于广西西部,是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合称。作为革命老区、长寿金三角,其境内有许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东兰县红色旅游文化颇多,作为早期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其多地红色革命遗址都已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革命时期彰显的拔群精神成为当地人民精神的象征。巴马因长寿而闻名,被誉为“长寿圣地·养生天堂”。因此,长寿养生文化是当地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凤山县境内不仅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拥有一个世界顶级地质主题公园的荣誉美称,自然 生态和绿色生态文化是当地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从以上表1《“东巴凤”地区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一览表》可以看出,东巴凤的文化旅游资源涵盖面广,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良性发展特色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其次,东巴凤三县是红水河长寿带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域,三县山水相连、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民心相通,都是革命老区和长寿之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其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地处贫困山区,交通的开发进度缓慢,这就限制了很大的客流量。还有景点周围的酒店住宿量少,住宿环境较差等。当然,在信息时代,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不仅仅包含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设施,还包括了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所以,在东巴风这个贫困山区,如果缺乏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开发起来的难度会很大,游客也只会停留于走马观花的状态,并不会进行深度消费,这就直接导致了东巴凤文化旅游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东巴凤虽拥有众多旅游资源优势、文化内涵优势,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内涵文化,优良的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很好的彰显。宣傳模式停留于传统的观赏模式,吸引度不高。
再次,根据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运用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与周边地区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矛盾关系,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和极化效应双重影响,所以在经济发展中就需要解决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问题。现实中,东巴凤三县在区域分工上不够合理,巴马的经济远超于东兰和凤山,极化效应严重。而且,东巴凤同一区域内资源大都是同质化的,优劣之间会有屏蔽效应,如果劣质资源利用得当,便可以互补、联动,这就需要三县根据自己的特色旅游文化寻找不同点,打出自己的特色。
三、“东巴凤”地区特色文化旅游创新路径发展建议
文化内涵的竞争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要素。文化旅游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特征进行把握:综合性,集“吃、住、行、游、购、娱、乐、商、养、学、闲、情、奇”“多位一体”的产业;延展性,一项文化旅游和新产品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其他产品文化含量高,附加值大;创意性,能够与科技,教育,体育,音乐等多种元素碰出创意的火花;体验性,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深度精神体验;参与性,能为旅游者带来更多知识获取和文化参与。因此,结合东巴凤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这几个特性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巴凤作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其发展前景机遇很大。当地政府要抓住乡村振兴、文旅扶贫等西部大开发扶贫协作机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交通基础建设,把不通变为通,把通变为互通,把互通变为便惠通,开展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升级旅游模式,把“被动”化“主动”
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宣传模式,东巴凤应不断创新旅游模式,利用新技术,在保障信息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用户创造更好的内容消费和体验。利用“5G+直播”、“5G+VR”等手段,推动新技术在自身文旅产业上的应用,利用技术化、智能化手段进行宣传。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上,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讲述历史,以多媒体手段、互动式体验、沉浸式空间打造,场景复原重建环境传播,翔实、深刻、多方位地重现历史,将科技元素融入到红色旅游开发中,打造沉浸式旅游新模式。其次,要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故事,给游客以深切的体验和感受,真正产生精神上的震撼,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塑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也要结合好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以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讲好当地红色革命故事、特色山歌唱响我们的红色精神、铜鼓文化敲响红色音符,在特色民俗风情中体现红色精神。 2、区域联动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文化合理分工
区域联动发展是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提升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因东巴凤三县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同质化,但在同质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又有些许的不一样,我们要深度挖掘这些不同之处,将其打造成当地的旅游名片。首先,以巴马为中心做足长寿品牌。巴马县当地政府要依托现有的长寿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养生产品的开创和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结合游客祈福求寿的心理创新开发出富有长寿文化内涵的旅游度假活动,使游客在寄情于无限的山水中获得对中华福寿文化最为深刻的体验。
其次,要以凤山为中心做大世界喀斯特地质公园。在自然生态开发方面,本着保护性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借助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进行地表植被的保护与规划,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借助优异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将凤山县打造成一处集地质科研、旅游探险、休闲保健于一体的大溶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品牌,并以此拉动巴马县得百魔洞、水晶宫和东兰县的列宁岩、凉风洞等溶洞景点发展。
最后,要以东兰为中心做好红色旅游开发。以高标准、高质量旅游景区标准来搞好重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要结合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机遇,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路线,以东兰武篆为中心 ,将追寻拔群红色遗迹、革命遗址考察游、将军故里寻访游等红色旅游产品和特色的铜鼓文化与长寿文化相结合,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精品。开展红色记忆实践,推进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培育游客健康、文明的休闲理念,更好地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旅游休闲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人民的爱国之情。
3、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根据市场调查,利用当地资源生产的绿色食品以及富含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广受大众喜爱,这些也是民族地区的突出特色。在销售饮食产品方面,可以依托“饮食养生”文化打造独具养生文化特色的产品,例如当地的五谷杂粮、三乌鸡、香猪、山茶油、火麻油等特产。其次,要依托文化旅游的流动性与传播性,创造口碑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牧产品品牌。生态农牧的产品的深加工要结合旅游者的购买渠道、口味偏好、携带性等特征,策划制造有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的产品。
织锦、刺绣、竹编是当地比较有名又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东巴凤要推动现代需求和传统工艺的融合扶持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传统的手工艺术品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能留下来的往往都是艺术珍品,这些民族手工艺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表达出一种过去的生活状态。因此,文化旅游商品不仅是一种功力,还是一种技术,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我们要以提高文化自信为最终导向,立足于理想化的生活以及民族的骄傲,来实现手工艺品的创新,推动文化的物象化、物质化、物流化,促进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促进生产关系的改造形成旅游富民、文化传承的持久动力。
4、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营销模式,帶动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
当地县政府应进行特色文旅产业的统筹协调,联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再与旅游社、酒店等合作扩大客源,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利用各地文旅产品展览馆和网络信息媒体等多元营销主体扩大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推动创意活动与品牌效益、创业活动与媒介营销、主题线路与广告推送等的结合,实现多元主体的营销,实现旅游市场全覆盖。
四、结语
旅游业高质量的追求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特色文化成为旅游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民俗风情特色成为创新中的亮点。而东巴凤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生态养生文化都具有唯一性,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竞争的核心要素。如果能使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必定在今后的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广西“东巴凤”地区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守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不断弘扬本土特色文化时,积极探索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价值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以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谷胜男.“文化+旅游”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21,52(09):64-65.
[2]庄伟光.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17(04):46-52.
[3]王桂霞,张媛.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探析[J].旅游纵览,2021(03):102-104
[4]莫子法,罗盛锋,李少游,黄燕玲.广西东巴凤地区旅游扶贫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对策[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03):619-624.
[5]唐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东兰体验式红色旅游项目研究[J].中国商论,2020(05):198-199.
[6]周曦.文化传承视角下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以广西“东巴凤”地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9,39(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