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事业有成。可不知您想过没有,要想让孩子长大后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搏击风浪,首先应让他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生活不可能是一路坦途,在困难面前告诉自己“我能行”,无畏地接受挑战,是每一位成功者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从一点一滴中去培养的,是通过一次次胜任积累起来的。因此,与其空洞地告诉孩子,你要有自信心,不如给他创造胜任的机会。
先干点儿容易的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孩子们提供了三种不同难度的任务,想看看孩子们是怎么选择的。实验结果表明,自信心强的孩子会选中等难度、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相信虽然任务有一定难度,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完成。而自信心较弱的孩子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难度低的任务,可以保证顺利完成。另一种是选择难度极高的任务,而这样的任务即使是能干的孩子也很难完成,因此就算失败了,别人也不会过多地谴责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自信心强的孩子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而自卑感较强的孩子却常常会轻言放弃。
那么自信心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信心的建立,同样也和人对于成功的向往有关。有些孩子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在检测着自己的能力,体验着成功的自豪,也从他人的积极评价中,不断地肯定自己。这种成功体验的不断积累将使他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从而当新的任务出现时,他会勇于接受挑战。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遇到失败,特别是失败后还受到成人的斥责或同伴的奚落,慢慢地他就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当新的任务出现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用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曾经有位心理学工作者把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狗关在一个中间带门的笼中,门的另一边放上食物。每当这只狗要顶开门去取食食物时,就会受到强烈的电击。一段时间后,这只狗就放弃了取食。即使取消电击,狗也不会再去尝试了。研究者把这种因为在尝试中不断遭遇失败,最后感觉自己无能为力进而放弃努力的情况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普遍。如果孩子一次次去尝试,体验到的都是失败,最后他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从而放弃努力。
然而,人生的挫折肯定是难免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感受到了自己弱小,如果这时能够得到外界的鼓励和支持,将会使他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外界任务的难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在练习中不断增长,就会拥有再次尝试的勇气。
不久前我去美国参观学习,发现他们在增强孩子自信心方面做了很多很好的尝试。这些尝试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的:一是发展的观点,即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要总盯着孩子的不足,而应该多肯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引导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二是承认个体差异。每个孩子,无论成长、发展程度的高低,还是能力的强弱,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长处。肯定这些长处,才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如我们在他们的校园里常常看到“让墙会说话”的活动,走廊、班里四周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
展示,对自己实践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报告或希望别人了解的个人情况的介绍等等。如在一个鱼缸的上方,贴着孩子们自己画的各式各样的鱼,有些画的技巧在我们看来显得很拙劣,但这个园地的大标题却是“这是我们小小艺术家的作品”。有一个班的专栏是“发现的脚印”,每个小脚印里都贴着一个孩子的照片,照片下面是孩子们自己写的自我评价: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在哪方面特别棒等等。
这里的环境非常宽松,大人们十分鼓励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可以随时随地说出来,不必担心会受到成人的指责。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发现,或很离奇的想法,成人也会给予积极的肯定,而不是轻易地说不行、不完美或无意义。在参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为了自己的主张在积极地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见到许多家长非常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他们认为为一点小事就表扬孩子,会让孩子翘尾巴。而如果孩子有什么事做得不够好,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有的家长甚至长期用斥责、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失误,
大大地抑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严重影响了自信心的培养。因为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都是负面评价,慢慢地即使按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好的事情,他也会放弃努力。
生活中还有另一类家长,虽然不断地鼓励孩子去尝试,但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动辄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别人做到什么,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什么。比如一个乐感很差的孩子,很长时间多、来、米还弹不准呢,家长却规定他必须什么时候考级。还有的家长急于求成,总希望任何事都一步到位,如孩子才刚拿起勺学着自己吃饭,就要求他必须吃得干干净净,不许掉饭粒。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孩子达不到,就会屡遭失败,产生持续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很容易丧失自信心。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业上,我们都主张“小步子原则”,目标要定得适当。如果事情比较复杂,家长应把任务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在每一个阶段他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他就会在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下达到最终的目标。
这些事情我能干
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事都想尝试。特别是2岁以后,孩子能走、能跑、能说了,他们的独立性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家长会发现,这么大的孩子什么事都想自己来。如拿勺子吃饭,尽管一边吃一边掉,也要抢着自己吃。再如系鞋带、扣扣子等,虽然他们的动作笨拙,但还是要把家长
推开,努力地自己去做。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在向别人炫耀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在检测和验证自己的能力,当事情在他的手中发生了按自己的愿望的变化时,他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这种胜任的感觉是自信的最初来源。
我会刷牙了
大约1岁左右,孩子开始学着比划刷牙的动作。
由于刷牙是一项很复杂的手腕运动,因此孩子能独立自己刷牙大约得到3岁左右。
4~5岁时,孩子就可以把黄豆大小的牙膏挤在牙刷上,完成全部的刷牙过程了。
你该做什么:
给孩子买一套分阶段的幼儿专用牙刷。
和孩子一起刷牙,示范正确的方法。一旦孩子看到你在刷牙,他也会跃跃欲试的。
在卫生间的墙上镶一面矮镜子,使孩子能看到自己刷牙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一天刷两次牙的习惯。
我会洗手了
小孩子天生喜欢水,如果你允许,他会没完没了地玩水。
洗手:
当孩子能站在洗手池前时就可以开始教孩子洗手了。
2岁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帮他卷起袖子,然后帮他一起擦香皂、冲洗、擦干。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擦香皂,或用毛巾擦手,到4~5岁时他就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了。
你该做什么:
当孩子能自己站稳当时,家长可以在洗手池前放一个小凳子,孩子站在凳子上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洗手池,同时胳膊肘的位置也会高于手接触水的位置,水就不会顺着胳膊流而弄湿衣服。
准备一块小手巾,放在孩子好拿的地方。
洗澡:
洗澡的时候,可以让2岁左右的孩子手里拿一块小浴巾,洗自己容易接触的部位——手、脚、膝盖和脸。家长帮他洗剩下的部分,尤其是皱褶部位。
3岁左右的孩子,凡是小手可以够到的地方都可以教他自己洗了。洗发液和浴液也可以让他自己抹。但在孩子4~5岁之前,还不能让他自己独立完成洗澡的全过程。
你该做什么:
最好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洗澡顺序——手、脸、脖子……这可以给孩子明确的指导,保证他将来自己洗澡时,能洗到所有应该洗的地方。
最好用方便孩子挤压和使用的洗浴液。
别吓倒在起跑线上
自信心的培养有两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独立训练,即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二是成就训练,即帮助孩子把事情做好。
对孩子来说,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个主动去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态度是孩子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务的关键。如果第一步走不好,将会使孩子对这一类事情产生一种拒绝的态度。
大约在我女儿4岁左右的时候,我带她去海边度假。本来孩子对去大海里游泳充满了向往。但我担心她年纪太小,会出危险,就一再警告她要小心。为了给女儿加深印象,到了海边,我便先带她去看海上救护表演,看救生员怎样抢救溺水的人。可能是这个刺激太大了,看过表演之后,女儿再也不嚷嚷着要游泳了。虽然海水只有齐膝深,但只要我们把她带到水里,女儿就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后来发展到一提游泳她就往后缩。先生埋怨我说:“你不应该给她这么大的恶性刺激。让她产生恐惧感。”
当孩子开始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定要是积极的、鼓励的。有的家长往往出于保护孩子的好意,怕孩子受伤,怕孩子犯错误,
总是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许”,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和我同样的问题。
如果说鼓励孩子尝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的话,那么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指导,最终使孩子有能力很好地完成任务将为孩子在这件事情上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使孩子真正地体会到“我能行”。我的女儿第一次上外语培训班时,由于我们知道开班消息时晚了几天。女儿上课时总觉得不如别的同学,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她上课从不发言。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鼓励她,告诉她不要怕是远远不够的,家
长必须提供具体的帮助。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我都和她一起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慢慢地,老师反映女儿变得自信多了,上课敢说了,发言的声音也慢慢地大起来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家庭中,大多数父亲往往偏重于独立训练,凡事鼓励孩子独立操作。但往往对事情最终的结果和孩子是否能够胜任不是很关注;而母亲则更关心怎样让孩子把事情做好,给孩子过细的帮助。因此在这个问题
上,父母更应该注重合作。
另外,在对孩子的指导上,父母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切忌方法单一。有的时候,孩子对完成任务的要领一无所知,家长不妨采取示范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该怎样做。而有的时候,孩子的热情很高,家长应该先放手让孩子操作,自己在旁边观察。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再适时地帮他分析原因。通过讨论,让孩子学会怎样面对失败,怎样解决问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是不要指导过度。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有的家长由于害怕失败会给孩子造成打击,便事无巨细地帮孩子做。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刚上小学,便每一门功课都为孩子请了家教,说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与愿违,孩子上初中后却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虽然他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差,但这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外力。这样的孩子,当外界的帮助消失后,他努力的方向便模糊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往往能在同伴中获得比较有利的位置。如在幼儿园里,一个孩子除了可以照顾好自己外,还可以帮其他小朋友系系扣子、叠叠小被子,他就可能会被老师委以更多的任务。这样,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朋友。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将更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让
孩子获得更多自信的良性循环。
研究者曾对智力水平大致相同,但学习成绩差别很大的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那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更注重从小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而那组学习成绩较差的,家长则更多地采取包办代替的养育方式。研究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自信心大多较强,他们相信生活中的事情自己能独立处理,学习上的问题自己也同样可以解决。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自信的心态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交友做人将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原来,自信心既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家长的一臂之力。它开始于孩子说“我自己”的那一刻,积累于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