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可行性调查和分析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网络、交通便捷性的驱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区域主体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加快,产业融合加强,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加深。在这种一体化趋势中,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起到了主导作用,如长三角经济圈的上海,珠三角经济圈的深圳、香港,环渤海经济圈的京津冀。
  成渝经济圈以成都、重庆为轴心,包含遂宁、南充等城市,被誉为中国第四增长极。按照增长极理论,一旦增长极形成,就会向外释放能量,因为资源的过度聚集会导致规模不经济;从地理位置上看,西藏处于该经济圈的边缘,因此,西藏如何利用成渝经济圈的扩散效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战略意义。
  一、区域经济融合及发展到国内外研究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增长极存在的主要原因。Aguighier (1988)和Yang (1990)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程分析后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与中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Rozelle(1994)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工业化;也有人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归因于区位因素(Bao et al.,2005)。国内学者更认可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来源于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林毅夫,199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指经济中心不可避免地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回波效应是指由于经济中心的强势地位,导致人才、资金、技术逐渐被经济中心吸引,从而使欠发达地区越来越不发达,李国忠等(2003)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何应对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王小鲁等(2004)建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扶持非国有企业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发育。国外学者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则主要集中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内陆地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Jian,1996;zhang and Fan, 2008等)。
  但是,在“一带一路”国策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发展,则尚缺乏研究。
  二、川、渝、藏宏观经济基本分析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重庆、西藏三个省域经济主体的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0年)”、“实施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西部大开发(1999年)”、“中国加入WTO(2001年)”,但由于三个主体区位优势不同、资源要素各有千秋、技术发展存在差异,因此,三个省域主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内容也存在千差万别。
  我们对2005-2014年10年期间西藏、四川、重庆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基本数据参见表1)。2014年,西藏、四川、重庆三个省域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920.83亿元、28536.66亿元、14262.60亿元;体量最大的四川的GDP分别约为重庆的2倍、西藏的31倍。从人均GDP来看,最高的是重庆(4.23亿元/万人),其次是四川(3.53亿元/万人),再次是西藏(2.90亿元/万人)。
  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川、渝、藏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在人均GDP指标上,方差检验显示(表2),三地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F(2,27)=1.40,P=0.263>0.05;多重比较95%的置信区间均包含0(表3),再次说明三地的人均GDP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相对指标方面,2005-2014年期间,川、渝、藏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均保持了两位数年均增长率,其中重庆地区最高,年均增长率为17.01%,其次是西藏,年均增长率为16.21%,最低的是四川,年均增长率为14.03%。以2005年为基底,2005-2014年期间,四川、重庆两地的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而重庆则翻了三番;因此,从相对增长率而言,重庆表现更为突出。在人均GDP方面,四川、重庆保持了较为相似的年均增长率:16.20%与16.32%,比西藏的14.03%高出了两个百分点;定基增长率方面,四川表现较为突出,增长了2.89倍,其次是重庆,增长了2.86倍,西藏最低,约为2.25倍。
  将2005-2014年分为两个子阶段(子阶段Ⅰ:2005-2009年、子阶段Ⅱ:2010-2014年)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四川、重庆在子阶段Ⅱ期间,无论是在年平均增长率还是定基增长率方面均较子阶段Ⅰ有明显的放缓;西藏则略有上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四川、重庆的经济在总量方面,相较于西藏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经济的相对增长率方面,西藏也独具特色。我们尤其应该看到的是,四川、重庆在子阶段Ⅱ期间的增长速度相较于子阶段Ⅰ有明显的放缓,说明两地的经济增长需要继续寻求新的亮点,这为川渝藏三地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在对川渝藏的宏观经济形式进行分析后,接下来我们将就西藏与成渝经济圈的具体经济联系进行分析。
  三、西藏与成渝经济圈的联系分析
  西藏自治区包括拉萨、昌都、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和阿里七个地区;成渝经济圈则包括如成都、重庆、绵阳、德阳、南充、遂宁、雅安等在内的23个大小规模不同的城市。
  从交通的可达性来说:综合分析航空、铁路、公路,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物流成本,成都和重庆首当其冲成为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首选,其次是绵阳、南充等成渝经济圈等二级城市。
  从产业布局进行分析:2010年,成渝两市都提出要建设“三中心”(科技、商贸、金融)和“两枢纽”(交通、通信) 的总体战略目标。支撑总体战略布局的产业主要包括:烟草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立在这些产业基础上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西藏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思想是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该发展理念的产业主要包括:特色工业、特色农牧业、特色旅游业等产业。综合分析,两地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产业链承接的粘合程度较强,有助于推动成渝经济圈的结构优化,同时带动西藏经济的发展。   对比自然资源及社会文化风俗:西藏和川渝两地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两地在特色农牧业和特色矿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等方面相似性较强,同时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两地之间文化风俗接近,民族融通较好,茶马古道即是经由雅安、康定、至拉萨、最后到达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因此在经济、文化及人口方面联系紧密,西藏林芝、拉萨、昌都等地素有“小四川”的称谓,而成都、德阳等地也是西藏退休定居和生意往来最密切的城市。
  四、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微观调研
  第一部分我们对川、渝、藏的宏观经济形式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我们就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的视角依然偏宏观。接下来,我们将从微观的视角对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本部分主要采用调研、访谈的方法——通过对与西藏及成渝经济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经济界、文化界等不同行业的人士的调研、访谈,我们试图从微观的视角探索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可行性、路径以及方法。
  (一)调研内容
  2015年8月-12月,项目组成员对西藏和川渝地区的部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各个相关层面进行了参与观察,并在此期间对部分政府部门领导、民营企业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截至2016年12月30日,项目组共采访了21位受访者(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川渝地区政府、发改委、工商局、文化厅、建设厅、高校、国有及商业银行、国有及民营企业等相关领域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其中深度访谈11位,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6份。现将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调研对象一: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杨斌
  杨斌教授在西藏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致力于以科学研究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先后发表过《青藏铁路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对研究》、《西藏经济增长方式初探》、《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等文章。杨斌院长积极推动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合作,对西藏与成渝经济圈文化事业合作具有极为丰富的经验。
  (1)访谈主要内容。本次访谈以教育行业为背景切入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可行性,访谈主要围绕教育领域中当前西藏和川渝两地之间的合作模式有哪些、受访者对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总体态度、目前川渝藏合作的既有形式、路径、合作机制以及合作平台、强化川渝藏之间的联系所面临的困难等问题进行。
  (2)访谈内容总结。受访者对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总体持积极和欢迎的态度,认为未来合作领域广泛,潜力较大。
  同时,杨斌教授对现目前西藏和川渝地区的合作所呈现出的成果和现状并不满意,主要表现为:融合的路径较为单一,仍然依托“援藏工作”为主要形式,而简单的援助资金、物资和人才都是短期行为,受援主体难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融合的推动力不够,双方政府于2011年至今,签署过包括商务、旅游业、农牧业等在内的战略合作协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计划未能落到实处。融合的基础保障不够,对于成渝经济圈和西藏的各个有关部门、企业乃至个体之间,现有的政策灵活性和吸引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进一步的合作。
  川渝藏的融合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川渝藏的政府之间、高校之间。在这个层面上,政府和高校都表现出了合作的意向和努力,但是推动力不够,发展速度缓慢,杨斌教授提出关键是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以及委员会来负责落实合作协议,召开专门会议,并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具体政策的落实。第二个层面是企业和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川渝地区的企业通过自发和招商引资来到西藏进行投资古已有之,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成立了四川商会、成都商会等民间组织;相反,西藏的企业或个体在川渝地区的主要投资方式为购买商品房。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西藏还是川渝地区的企业和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基本是自发性的,政府应该承担起更积极的作用,主动嫁接,积极引导,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更广泛的合作平台。第三个层面是企业与企业层面的。川渝藏三地之间的企业层面的合作和沟通主要体现在川渝两地的企业来西藏各地寻求发展,主要涉及到建筑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构成了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模式相对粗放,没有形成大大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支持,没有发挥出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力量。
  2.调研对象二:西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李迎春
  西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区的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掌握各类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个人等市场主体等相关信息。
  (1)访谈主要内容。本次访谈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政府层面对于当前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总体态度是什么?目前西藏和川渝两地之间的合作即有路径、合作机制以及合作平台有哪些?强化川渝藏之间的联系所面临的困难等问题是什么?
  (2)访谈内容总结。受访者认为西藏和成渝经济圈从历史上就有很深等渊源,相较其他周边地区联系最为紧密,双方经济产业的互补性较强,非常有必要进一步融合,实现互利双赢,政府对这一视角非常欢迎,同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强化和细化合作内容。
  李局长认为目前西藏和川、渝两地政府之间现有的合作平台、合作机制以及合作路径十分有限,主要局限于教育、医疗、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领域。而民营经济的合作则更为广泛,涉及到商贸流通、建筑业、文化业、采矿业、休闲娱乐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农畜产品、西藏特色产品、藏医药、天然饮用水、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在强化融合的角度方面、李局长提出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是交通,应建立和改善西藏和川渝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建设铁路,改善公路,开通更多航线,以此达到互联互通,降低流通成本。第二,双方政府应提高对川、渝、藏融合的重视程度,加强沟通,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工作力度,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提供更便利多服务。第三,西藏本地企业应树立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加强市场的开拓能力和运作能力,逐渐转变西藏对川渝对贸易逆差现象。   3.调研对象三:西藏卡若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西藏新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修武
  赵修武先生作为一个来自成都的民营企业家,在西藏打拼20多年,投资经营的领域逐渐从制造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对川渝两地的经济融合有着深刻的体会。
  (1)访谈主要内容。本次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作为来自四川的民营企业家对于当前西藏融入成渝经济圈的总体态度是什么?目前西藏和川渝两地之间的合作即有路径、合作机制以及合作平台有哪些?强化川渝藏之间的联系所面临的困难等问题是什么?未来西藏和成渝经济圈应该在哪些领域和范围加强合作?
  (2)访谈内容总结。受访者对西藏和成渝经济圈各个产业的融合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一方面对于制造业和多数实体经济赵总经理并不乐观;而对于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服务业,赵总经理认为是未来应着重考虑大力发展并且有极大融合空间的。
  赵总解释现有的平台和机制非常有限,西藏和川渝两地主要的努力体现为签订协议和招商引资。但是落地到西藏的很多川渝企业往往不熟悉西藏的实际,到处碰壁,结果大多不理想。诸如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季节性影响等因素制约着实体经济等发展。在文化产业、旅游业等领域西藏和川渝两地包括政府主导和民间的合作平台较为活跃,例如西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的300亿总投资中来自成渝的投资商就占到力56%的比例。
  在强化融合的角度方面、赵总重点谈到了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强化川渝藏的融合,各方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搭建更多的交流和交易平台,切实推动、落实更加细化的政策,帮助融合的主体能够站稳脚跟,获得利益,长期合作。第二,应着力推进跨区域的合作模式,通过建设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来改善西藏当地企业的生存和经营环境。
  对于未来西藏和川渝地区的融合领域,赵总认为应该一方面着重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在其他产业和领域,应考虑产业链的整合,发挥西藏的特色和优势,在农牧业、特色工业、藏医药业等诸多领域,由川渝两地企业承接生产、研发、运输、销售等产业链下游环节,而西藏本地企业则承担其上游的原材料和原产地的使命,整合为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4.其他调研对象包括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菁林、新津县发改委副主任黄志华、国家开发银行西藏副行长崔晓峰等人
  受访者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产业对接、机制和平台构建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政府须要在其中承担更为积极的角色。
  五、对策及建议
  1.访谈对象均对西藏与成渝经济圈的融合持肯定与欢迎态度,并一致认为,川藏渝产业互补性强,且有着长久的合作历史,未来合作潜力巨大,可行性非常高。
  2.在合作层次上,政府、企事业、个人呈现割裂状态,需要政府搭建交流或交易平台,整合各类主体。受访者一致认为,三类主体中,目前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角色,在融合模式的设计、融合环境的改善、融合政策的制订与落实等方面,政府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3.目前的合作路径单一,合作主体之间主要表现为短期行为,机会主义行为较为严重,导致合作效果不显著。
  4.西藏与成渝经济圈由于在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融合不应该是全面的融合,而应该是有选择的融合。(作者单位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群众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依据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因此,凡中考、高考不用考的科目一律受到冷落。语文学科还算幸运,也还算得上是一门主课,但由于语文这一学科投资多,见效慢,在各学科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再加上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鉴于对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我拟从以下几个方面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听与说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习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生亲近英语,多听、多说,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逐渐使英语成为孩子的第二语言。  “听”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必经之路。这个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婴儿从呱呱落地开始,就不断听着外界的各种声音。他们在听中咿呀学语,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母语。参照母语的学习,我们在英语教学
期刊
在农村中学,教材被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会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的人才观要求我们执教者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必须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狠下工夫,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遇难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  第一,摆正关系,引导学生自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就要明确课
【摘 要】目前,已经有部分独立学院脱离了母体院校,转设为民办高校。但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如师资力量并不雄厚,生源素质并不很高,专业设置缺乏特点,课程体系并不完善等,使得独立学院转设后将面临更多挑战,其需要考量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关键词】独立学院 转设 挑战  自2008年11月全国第一家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民办高校以来,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独立院校转设为民办高校,虽然这些独立院校已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教学已成为改变我国传统教育和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德育课堂中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有以下四点:确立探究主题的策略、提出探究问题的策略、引导探究过程的策略、评价探究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德育课 探究式教学 基本策略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但职业中学德育课的现状却是“课难上,师难当”。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思考、不愿发言、不愿配合老师,课堂气氛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精彩生成的课堂,而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既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又让视野不开阔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语文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把阅读训练分为“默读、朗读、诵读”三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以提高阅读水平,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自由读中借助课文插图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