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千年黄龙溪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镇黄龙溪在千年茶风滋润下倍显淳厚。清风拂去了尘埃,密若鱼鳞的青瓦带着新雨后的洁净,历经百年的明清古楼散发出历史的沉香。千年的老街,幽幽深深弯弯曲曲,宛若穿越时空的隧道。百年老店,蓝底白字的酒旗,古色古香的店招,乌黑发亮的门板,每一处都烙着文化的痕迹。千年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黑黝,轻轻抚摩,它似乎有玉石般的温润。
  古镇黄龙溪在千年茶风滋润下倍显淳厚。清风拂去了尘埃,密若鱼鳞的青瓦带着新雨后的洁净,历经百年的明清古楼散发出历史的沉香。千年的老街,幽幽深深弯弯曲曲,宛若穿越时空的隧道。百年老店,蓝底白字的酒旗,古色古香的店招,乌黑发亮的门板,每一处都烙着文化的痕迹。千年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黑黝,轻轻抚摩,它似乎有玉石般的温润。
  黄龙溪的千年茶风兴许源自江流,镇的北面是锦江,东面是鹿溪河,江河绕镇而来,在镇东面汇合后奔流向海。江河交汇处的古码头是千百年来装运盐茶之地,本地产的茶叶在此上船外运,云南产的茶叶在此集散外销。千年茶风兴许来自悠长的石板路,黄龙溪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石板路是茶马古道的一段,浩浩荡荡的马队带着浓郁的茶香从街巷流过,古镇人早已习惯清脆的铃铛声和深沉的马蹄声。
  然而,两千年前的黄龙溪响彻云霄的却是兵吼战鼓之声。那时黄龙溪名赤水,两江汇流,牧马山、二峨山隔江对峙,此处是古蜀国的军事要地。蜀汉政权在此萌芽,诸葛亮率军南征时在此屯兵牧马,公元前316年末代蜀王在此决战。时光一晃千年,蜀汉的战火、唐宋的繁华、明清的婉约,全都消释在和风细雨中。历史烟云散尽,只有古树依旧葱郁,茶碗依旧飘香。
  黄龙溪是个满街飘着茶香的地方。街边木楼、江堤码头、河畔吊脚楼,还有古寺里、戏台上、竹林中、古树下,无一不是品茗喝茶的佳处,就连那古时的三县衙门口,也成了市井街坊喝茶处。在老街屋檐下喝茶,可以看街头花花绿绿的小伙姑娘,可以听街坊邻居絮叨家长里短。坐在木楼上临窗处喝茶,远可观青瓦层层街巷曲折,把握古镇脉络,近可赏楼阁房舍雕花柱梁木栏花窗。如果对面楼窗前坐有静捧茶碗倚栏含笑的女子,那便要看世间的缘份了。
  黄龙溪有三个喝茶的妙处,一是古龙寺的万年台上,一是镇江寺外临江茶园,还有一处是江边渡口古榕树下。
  镇江寺和古龙寺分别位于正街的两头。古龙寺是黄龙溪修建最早的寺之一,供奉着黄龙祖师。古龙寺正门上面有个戏台,俗称万年台。万年台前有个院坝,是过去全镇集会、交易、看戏之地。院坝南北各有一棵千年古树,树荫葱郁树冠如盖,不管是烈日高悬还是细雨菲菲,人们坐在院坝里喝茶看戏都可以不撑雨伞。赶庙会时,名班名角在万年台演出,码头处千船停泊,商贾船工纷纷上岸,古龙寺里人潮攒动,茶客戏迷坐满了庙坝,喝彩声鼓掌声如波涛涌动。盛况如斯,至今未改。平日里,老茶客们和票友聚于万年台上,票友川剧座唱,鸣锣声中粉墨登场,茶客们手把茶盏摇头晃脑,赏曲听戏怡然如神仙,享尽了人间的雅致和悠闲。
  镇江寺位于正街北头,是千年码头王爷坎上的古刹,供奉镇江王爷杨泗,为旧时船帮祭祀集会的场所。镇江寺前亦有千年古榕,寺庙临江侧有临江茶园,后因在此拍摄的影片《在其香居茶馆里》热播而更名其香居茶馆。茶馆里竹椅成排茶客喧嚣,卖瓜子的、掏耳朵的、擦皮鞋的、捶背舒筋的、搓麻将的、打长牌的,还有谈生意的、打瞌睡的,真是“一个大茶馆,一个小社会”。在此喝茶,可看人间悲喜世间百相。“闹中取静喝杯茶,忙里偷闲抽杆烟”,如若闹中取静,坐在临江阳台上即可。栏杆外是江流滚滚,渔者横舟钓者守岸,江河上鹭飞鸥翔,忘却耳畔的打情骂俏,亦可静品到茶的清香。
  时间宽裕,那就摆渡过河,到镇江寺对岸的古榕树下的露天茶园喝茶去。千年古树下竹台、竹椅、竹凳错落有致,茶客三五成群围成一桌,有的遛鸟有的打牌有的摆着龙门阵。谈情说爱的男孩女孩,喜欢搬移桌椅择一静处,亲密相拥或若嬉戏热吻,以千古江河作为爱的见证。读书写作的人,喜欢独坐江畔,看书的一手端茶一手捧书,写作的铺开稿纸笔走龙蛇,或者在笔记本的键盘上弹指如飞。也有人来此就为品茶,冲一碗茉莉花茶,或者泡一壶竹叶青,捧着茶碗静了心境,把对岸的古镇、江中舟辑和眼前茶客放进心中的图画里。在古榕树下,一杯清茶即可从早坐到晚,直至对岸传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打更声。
  杯里乾坤,茶中日月。古镇黄龙溪的盖碗茶,盛着千年的茶香,藏着千年的文化。
其他文献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农历正月十五日谓上元佳节(元宵);农历七月十五日谓中元节,祭祀先人;农历十月十五日谓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下元节本是道教的节日,但它正好迎合了人们祈福消灾的心愿,因而也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祭祀水官大帝  “三元”与道教信奉的三官大帝有关。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
期刊
结婚习俗:压床  在安徽五河县,至今流传着男女青年结婚,依然有压床的习俗。  所谓压床,即男女青年结婚前的一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长辈老妇人把新床铺好,然后请小男孩在新床上睡一夜,即为压床。压床实为冲喜,期盼婚后新娘早日怀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压床有讲究,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为新娘压床的。首先,压床的人须是新郎同辈或晚辈的男孩子,年龄要小于新郎,一般是新郎胞弟、堂弟或表弟。如果在亲属圈内
期刊
人们通常说的“酒令”,是民间宴饮活动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早在后汉时期,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就曾撰有《酒令》一书,可惜早已失传。至今尚能查阅到酒令的专著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等。从这些专著中我们可以窥见酒令形式的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如射礼、投壶、筹令、牌令、诗词文字令等。特别是与诗词相关的酒令,更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期刊
[摘 要]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是广州市文化馆根据时代需求的举措,经过近十年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培训班从面向弱势群体到面向大众,不断发展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很好地发挥了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  [关键词]文化馆 公益培训 公共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也离不开文化馆的作用。“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普及大众艺术、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审美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
期刊
作为土和水合成的泥,是生活中最常见之物了,不过,此物虽常见,但卻实实在在有误解之嫌。翻开报刊和词典,常见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  宋、明、清三代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
期刊
辛店镇位于山东省惠民县中部,东北靠麻店镇,西北界皂户李乡,西与淄角镇为邻,南与李庄镇接壤,东南隔徒骇河与清河镇相望,总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在该镇境内,有“一溜十八营”。多数村碑已经是破旧不堪、磨损严重,有些村碑后面的文字也已经看不清楚,只能模糊看见“位于乡驻地第三堡村东南多少公里”,“以农为主”等字迹,村碑大部分都是1990年立的,几乎每个村碑的背后都有着相同的一句话“相传这一带
期刊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消寒图其实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
期刊
源于姚姓,舜帝后裔  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跟所有的大姓一样,陈的起源也比较复杂。  陈姓最早出自姚姓,是舜帝的后裔。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又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将舜的后人妫
期刊
朝鲜古建筑接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比较早,都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但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韩国传统房屋也形成了资深的特色。韩国传统房屋叫韩屋。韩屋以自然和人类共存为原则来创造居住空间。因此韩国传统房屋无论是房屋位置还是建筑材料都注重与自然相合。韩屋的另一个特征是将用于取暖的暖炕和用于纳凉的过厅木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设计上还考虑到夏天的乘凉和冬天的取暖设施。韩半岛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并存,四季变化明显。韩
期刊
几千年来,临高人民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孤守着祖先的语音,坚守祖先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形成了临高人倔强好胜、坚强不屈的禀性。  多黑都有人走路  “多黑都有人走路”是一句俗语,它是指不管在多么糟糕的情况下,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不管多么艰难和危险也都会有人尝试和挑战。这句话在明代的《王桐乡告御状》中被演绎得淋淋尽致。  王佐的相关事迹可见于《光绪·临高县志》等史料,因为所居乡里多刺桐,因号桐乡。任官高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