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屋:不与自然景色比高低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_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古建筑接受中国建筑的影响比较早,都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但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韩国传统房屋也形成了资深的特色。韩国传统房屋叫韩屋。韩屋以自然和人类共存为原则来创造居住空间。因此韩国传统房屋无论是房屋位置还是建筑材料都注重与自然相合。韩屋的另一个特征是将用于取暖的暖炕和用于纳凉的过厅木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设计上还考虑到夏天的乘凉和冬天的取暖设施。韩半岛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并存,四季变化明显。韩国人夏天生活在凉爽的过厅木板上,冬天住在有暖炕的房间里。暖房和冷房的基本原理至今建筑上还广为应用。
  房屋的选址
  韩国国土的75%都是山。韩国人笃信风水,在韩国建筑中,自然环境始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房舍,私人住宅也好,宫殿、寺院或其他社会设施也好,韩国人不论造什么房子都讲究选一个望得见“山水”的房址,否则就不够好。 造房舍一定要背山面南,最理想的是背后的山有左右“两翼”怀抱房舍,而且,根据阴阳考虑,房前要有水流经过。造房子的时候都努力避免人工建筑物破坏自然地形轮廓,因为那会破坏人们非常重视的自然和谐。也因为这种观念,韩式建筑“从不与自然景色比高低”,力求顺从自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韩屋的构成
  贵族的房屋根据居住的人群不同而区分领域的特点。韩屋根据儒教观念, 区别身份, 男女, 长幼而做了空间上的安排。即根据不同的房型和用一道小围墙把居住空间区分成上中下。里屋和客厅是属于上的空间,是主人居住的地方。离大门最近的行廊斋是属于下的空间, 是下人居住的地方, 中门间行廊斋是属于中间阶层的守门人居住的空间。各个领域用围墙区分开。进入高高的大门可以直接到舍廊斋, 但里屋不能外漏, 只可以通过中门进入。
  大门:
  韩屋建造行廊斋等门间斋后, 再建造比这些高一截的屋檐上翘的大门,显示房屋主人身份。屋檐的瓦是区分上下阶层的标准, 只用在贵族家。有上翘屋檐, 八字屋檐,雨津阁屋檐, 三角墙屋檐等种类。
  舍廊大厅:
  在上流住宅里,大厅是连接各个房屋并且举行不能在房间里做的各种活动的富余空間。即大厅不仅连接各个房屋而且在夏天还可以进行,休憩, 接客, 进食等社会活动。大厅的两个侧面还放着摆着瓷器等古董的四方台子。
  舍廊房:
  舍廊房是组成舍廊斋的主要空间, 是男主人的居住地和待客空间。上流住宅的舍廊房里除了进行寝食以外还可以进行读书, 思考, 待客, 休息, 艺术等各种活动。
  里屋:
  一般的朝鲜上流住宅根据内外有别思想区分为女人用的里和男人用的外的空间。这些空间是在一个大宅院内用小围墙区分。
  里屋是内部的主要空间, 是女主人进行有关家族衣食方面等各种活动的地方。里屋里有保管衣服和寝具类的各种柜子。还有各种小型器具和屏风等。
  里屋大厅是连接婆婆居住的里屋和媳妇居住的隔壁屋的地方。这里还可以通到院子, 是房屋中开放的中心空间。朝鲜时代放置在里屋大厅的家具种类有米仓, 等橱柜等厨房用具, 祭祀时还可以放置祭祀台, 烛台 瓷器等。
  祠堂:
  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位于房屋的最里面, 因为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接收附近山中的仙气。一般家人的神位都供奉在此处。祠堂外则另砌围墙, 这是朝鲜时代最为重视的孝子思想的体现, 是在整个房屋中最为神怪的空间。
  厨房:
  厨房主要位于里屋与里屋附近, 部分大户人家独立分为别宅。厨房的地面一般比房间的地面低75-90厘米左右, 这样可以把厨房里的烟引到房间内的炕道里。厨房里有2-4个烧火炕。暖炕可以兼做饭和取暖两个用途。灶孔安置在面向房间的的墙壁上,在灶孔里点上火之后,暖炕的热气就会散发到整个房间的地面上,温暖室内的空气,可以在做饭的同时把房间烤热。
  酱缸台:
  酱缸台是放置着储藏各种事物和发酵食物的大小各异的缸(瓷器和土器)的台子。酱缸台位于厨房附近的洁净处。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度, 场地一般定在阳光充足通风的地方。
  围墙:
  韩国人其实不太喜欢修建围墙,他们本来是游牧民族,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中就没有围墙这个概念。后来慢慢转变为农耕社会,并受到中国影响,才开始修建围墙。因此,在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大的地方,围墙就越发高大;越靠近日本的地方,围墙越矮越简单。再者,韩国人讲究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一般的围墙用来画地为界以作警示,防范作用反而微不足道了。
  各地韩屋风格各异
  韩屋根据地区不同而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为了适应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建造房屋一般就地取材,以抵御强风或暴风雪等气候的变化。
  中南部一带的房屋大体上都是用稻草的茅草房, 济州岛是茅草屋顶和石头墙。济州道强风和台风频繁发生, 因此房屋采用石头和麦秸。
  屋顶采用麦秸, 为了不被海风吹散, 一般用麦秸做成的粗绳编成围棋盘的形状进行固定,墙壁则用石头和泥士砌成;郁陵岛和江原道有用树和瓦建造的木瓦房屋。屋顶采用木板的房屋, 是在江原道较普遍的结构。这是因为大部分地区位于山区, 因此采用附近随处可见的木材;郁陵岛的木屋用木材和泥士建造,也叫原木屋,是用原木并用泥士填补其间缝隙的房屋,并从屋檐边缘到插地的部分用粘土包围以便遮挡风雨。
其他文献
[摘 要]韩氏家族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泰定年间,随着家族不断的发展壮大,明代中后期博罗韩氏盛极一时,成为了惠州府乃至广东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明末甲申之变,清军进攻博罗,身为地方望族的韩氏家族英勇顽抗,以致于遭到敌人报复性的屠戮,直接导致韩氏家族的衰败。韩氏家族可以说是伴随明清鼎革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又与此间惠州乃至广东地方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关键词]明末清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等原因,使一大部分地区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老百姓中未能开展,从而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呈现非均等化状态。正视农村老百姓生存现状、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服务效能,培养乡村文化服务人才,保障农民兄弟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均等化 需求 效能  乡
期刊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农历正月十五日谓上元佳节(元宵);农历七月十五日谓中元节,祭祀先人;农历十月十五日谓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下元节本是道教的节日,但它正好迎合了人们祈福消灾的心愿,因而也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祭祀水官大帝  “三元”与道教信奉的三官大帝有关。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
期刊
结婚习俗:压床  在安徽五河县,至今流传着男女青年结婚,依然有压床的习俗。  所谓压床,即男女青年结婚前的一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长辈老妇人把新床铺好,然后请小男孩在新床上睡一夜,即为压床。压床实为冲喜,期盼婚后新娘早日怀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压床有讲究,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为新娘压床的。首先,压床的人须是新郎同辈或晚辈的男孩子,年龄要小于新郎,一般是新郎胞弟、堂弟或表弟。如果在亲属圈内
期刊
人们通常说的“酒令”,是民间宴饮活动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早在后汉时期,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就曾撰有《酒令》一书,可惜早已失传。至今尚能查阅到酒令的专著有《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等。从这些专著中我们可以窥见酒令形式的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如射礼、投壶、筹令、牌令、诗词文字令等。特别是与诗词相关的酒令,更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期刊
[摘 要]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是广州市文化馆根据时代需求的举措,经过近十年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培训班从面向弱势群体到面向大众,不断发展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很好地发挥了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功能。  [关键词]文化馆 公益培训 公共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也离不开文化馆的作用。“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普及大众艺术、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审美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
期刊
作为土和水合成的泥,是生活中最常见之物了,不过,此物虽常见,但卻实实在在有误解之嫌。翻开报刊和词典,常见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  宋、明、清三代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
期刊
辛店镇位于山东省惠民县中部,东北靠麻店镇,西北界皂户李乡,西与淄角镇为邻,南与李庄镇接壤,东南隔徒骇河与清河镇相望,总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在该镇境内,有“一溜十八营”。多数村碑已经是破旧不堪、磨损严重,有些村碑后面的文字也已经看不清楚,只能模糊看见“位于乡驻地第三堡村东南多少公里”,“以农为主”等字迹,村碑大部分都是1990年立的,几乎每个村碑的背后都有着相同的一句话“相传这一带
期刊
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消寒图其实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
期刊
源于姚姓,舜帝后裔  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陈姓算是超级大姓,排名在第五位。跟所有的大姓一样,陈的起源也比较复杂。  陈姓最早出自姚姓,是舜帝的后裔。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又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将舜的后人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