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产物”——留守儿童,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今教育者如何去实施关爱、承担教育责任的重大问题。很多留守孩子缺失的不是衣食住行,而是心灵需要的父爱和母爱。这就要求我们以博大的胸怀,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以父母般的爱沁入他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1 走进留守孩子的心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高深的理论教导,而是让这些孩子愿意从心里接近你,像依恋父母一样,感受浓浓的亲情。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深入人心,我们的爱才会有回应。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除了表现优秀的学生容易引起我的注意,赢得我的好感外,我特别注重那些缺乏自信,少言寡语,性格孤僻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就是父母远离身边,缺少关爱。他们的语言极少,即使想表达,也很不自信,深怕老师、同学不喜欢他们,令人很难走近他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经常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让他们对我产生亲近感,以微笑与他们招呼,再摸摸他们的头,虚寒问暖。问他们学校的饭菜好不好吃,能否吃饱,再了解父母及家里的情况。遇到孩子们不愿意说家里的困难,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时,我就讲自己童年的故事给他们听。我是怎样面对困难,怎样替父母分忧的。通过交流,我们师生之间的心里就产生了共鸣,孩子们消除了心里上的距离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是真诚的,就愿意与老师倾吐心里话、做朋友。班上同学见老师这么投入,也向这些孩子张开双臂,揽进温暖的怀抱。留守孩子享受着老师与同伴给他们的新福和快乐,学习自然就会好起来,自信心也容易培养。
我带的班级上期来了一个插班生,四岁时母亲患癌症去世,父亲是外地人,把他扔给外婆家就走了,不知去向。他踏进教室的霎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灰头土脸,全身张脏兮兮的。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同桌。他的头马上就低下了,而且不敢正眼看别人。我见状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坐,他不敢。他说从没有人喊过他坐。“你坐下,先喝杯水。”他接过我给的水喝下就哭了。问他哭什么,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不说话。我见他这么伤心,泪水也忍不住了…。
待我慢慢了解他的困境后,再牵着他的手到教室,向其他同学介绍了他的情况。同学们情不自禁的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到我们的班集体。第二天有同学给他买来了饭盒,还有同学为他送来了衣物、学具等。那场面无不让人感动!这个插班生也不负众望,打扫卫生一马当先;学习也很主动,遇到困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帮助他。
作为教师,还有什么能比拯救了孩子的心灵更感到幸福和有成就呢?
2 播种留守孩子的希望
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他们一旦在生活上得到满足,往往就容易贪图享乐,不求上进,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这就需要教育者继续给他们播种希望,塑造灵魂,培养责任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对这些孩子的教育除了有爱心和耐心,还要方法多样灵活,因人而异。给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播种希望,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赶上别人甚至超过别人的勇气。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个女孩曾经在课堂上打瞌睡,脸色很差。班上同学给她称“瞌睡女孩”。我先以为她是生病了,后来才知道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还带着一个弟弟在我们学校读书。这女孩每天放学回家做饭洗衣。由于没有人督促,姐弟俩每晚吃饭后看电视很晚,白天在课堂上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课,身体又差。我给她找来另一个留守孩子,让她了解另一个留守孩子的生活状况,比她更困难,在班上根本让人看不出。她见别人面对困难是如此的活泼、快乐、自信,就感到无地自容。“好孩子志在四方,你俩结对成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争,看谁的进步大。”一段时间后,“瞌睡女孩”变了一个人似的,她的各种表现特别出色,她的进步让人感到惊讶。还说:“老师,您放心,您再也看不到过去的瞌睡女孩了。我长大后也想当一名关荣的人民教师!”真让我感到欣慰!
3 放飞留守孩子的梦想
有梦想才有追求!留守孩子有了希望,就会进步。他们从自己一次次进步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动力。由此,他们对来来更加充满希望产生梦想,去追求,去努力实现。孩子们要飞到梦想的比岸,必须具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作为老师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开始鼓励、鞭策,直到他们有能力、有勇气去飞翔…六年前,一位跟着爷爷长大的男孩写了一篇日记给我看。他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问我有希望实现这个愿望吗?我鼓励他,像现在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一定能实现!他进入中学后一直坚持不懈,今年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我们无论是对饱受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还是对留守孩子,都要爱护他们,从心里接纳他们。积极在班级中营造、提炼出属于本班的一种特别的班级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班级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尤其是留守孩子更需要这样的“家”。留守孩子特别需要关爱。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做留守孩子的良师益友。
1 走进留守孩子的心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高深的理论教导,而是让这些孩子愿意从心里接近你,像依恋父母一样,感受浓浓的亲情。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深入人心,我们的爱才会有回应。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除了表现优秀的学生容易引起我的注意,赢得我的好感外,我特别注重那些缺乏自信,少言寡语,性格孤僻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就是父母远离身边,缺少关爱。他们的语言极少,即使想表达,也很不自信,深怕老师、同学不喜欢他们,令人很难走近他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经常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让他们对我产生亲近感,以微笑与他们招呼,再摸摸他们的头,虚寒问暖。问他们学校的饭菜好不好吃,能否吃饱,再了解父母及家里的情况。遇到孩子们不愿意说家里的困难,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时,我就讲自己童年的故事给他们听。我是怎样面对困难,怎样替父母分忧的。通过交流,我们师生之间的心里就产生了共鸣,孩子们消除了心里上的距离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是真诚的,就愿意与老师倾吐心里话、做朋友。班上同学见老师这么投入,也向这些孩子张开双臂,揽进温暖的怀抱。留守孩子享受着老师与同伴给他们的新福和快乐,学习自然就会好起来,自信心也容易培养。
我带的班级上期来了一个插班生,四岁时母亲患癌症去世,父亲是外地人,把他扔给外婆家就走了,不知去向。他踏进教室的霎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灰头土脸,全身张脏兮兮的。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同桌。他的头马上就低下了,而且不敢正眼看别人。我见状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坐,他不敢。他说从没有人喊过他坐。“你坐下,先喝杯水。”他接过我给的水喝下就哭了。问他哭什么,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不说话。我见他这么伤心,泪水也忍不住了…。
待我慢慢了解他的困境后,再牵着他的手到教室,向其他同学介绍了他的情况。同学们情不自禁的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到我们的班集体。第二天有同学给他买来了饭盒,还有同学为他送来了衣物、学具等。那场面无不让人感动!这个插班生也不负众望,打扫卫生一马当先;学习也很主动,遇到困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帮助他。
作为教师,还有什么能比拯救了孩子的心灵更感到幸福和有成就呢?
2 播种留守孩子的希望
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他们一旦在生活上得到满足,往往就容易贪图享乐,不求上进,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这就需要教育者继续给他们播种希望,塑造灵魂,培养责任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对这些孩子的教育除了有爱心和耐心,还要方法多样灵活,因人而异。给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播种希望,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赶上别人甚至超过别人的勇气。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个女孩曾经在课堂上打瞌睡,脸色很差。班上同学给她称“瞌睡女孩”。我先以为她是生病了,后来才知道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还带着一个弟弟在我们学校读书。这女孩每天放学回家做饭洗衣。由于没有人督促,姐弟俩每晚吃饭后看电视很晚,白天在课堂上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课,身体又差。我给她找来另一个留守孩子,让她了解另一个留守孩子的生活状况,比她更困难,在班上根本让人看不出。她见别人面对困难是如此的活泼、快乐、自信,就感到无地自容。“好孩子志在四方,你俩结对成好朋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争,看谁的进步大。”一段时间后,“瞌睡女孩”变了一个人似的,她的各种表现特别出色,她的进步让人感到惊讶。还说:“老师,您放心,您再也看不到过去的瞌睡女孩了。我长大后也想当一名关荣的人民教师!”真让我感到欣慰!
3 放飞留守孩子的梦想
有梦想才有追求!留守孩子有了希望,就会进步。他们从自己一次次进步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动力。由此,他们对来来更加充满希望产生梦想,去追求,去努力实现。孩子们要飞到梦想的比岸,必须具有一对有力的翅膀。作为老师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开始鼓励、鞭策,直到他们有能力、有勇气去飞翔…六年前,一位跟着爷爷长大的男孩写了一篇日记给我看。他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问我有希望实现这个愿望吗?我鼓励他,像现在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一定能实现!他进入中学后一直坚持不懈,今年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我们无论是对饱受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还是对留守孩子,都要爱护他们,从心里接纳他们。积极在班级中营造、提炼出属于本班的一种特别的班级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班级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尤其是留守孩子更需要这样的“家”。留守孩子特别需要关爱。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做留守孩子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