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颇有兴趣,也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普遍存在着对教学反思理解上的不足,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 “反思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反思?反思的内容?反思的策略?”等问题,阻碍了反思的有效性。笔者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结合自己教学反思的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拙见。
一、反思的目的
我之所以要反思是因为我不甘平庸,因为教育不能停滞不前。反思能使教师远离平庸,因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反思教学可以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
二、反思的时间
反思的时间没有固定,但大多数可以分为:教学过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教后感往往就是教学反思。对教前与教中反思认识较浅。教前反思是在上课前对自己所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的原则。教学反思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程序及时思考和调整。经管教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课堂是充满着未知和偶然的时空,学生的消极反应会立刻激起教师的即兴反思,继而调整教学行动。
三、反思的内容
反思的内容是最关键的,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反思的对象,教学反思的对象整体上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具体化为目的和手段。首先应是教学目的,不言而喻,即我采取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作这样的课堂设计达到何种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包括师生关系的类型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的内涵就是要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一内涵同时适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有效是第一位的,因为无效的手段无益于目标的达成。但仅仅有效还是不够的,教学手段在有效的前提下还必须是合理的。
四、反思的策略
怎样反思一直是教师们探索的问题。古云:“三思而后行”“三思”是什么呢?学生的利益、教学的目标、教学的精神都在考虑之列。教学过程开始以后,教师要充分关注反馈信息,对教学行为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结束之后要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学有成功之处就加以总结以便日后发扬;如果教学有失败之处就加以分析寻求解决的方法,以避免日后在同一情形下重复失败。
教学反思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其具有实践性质。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1.我做了什么
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像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复自己的过去。换一个角度把备课变为教学决策、上课变为组织、表达、启发等,批改作业变为评价,辅导学生变为师生互动。一般从这几个环节去反思教学行为是较有效的。
2.我做得有效吗
反思教学行为主要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问题。课前从有效性出发决定教学决策,根据课堂的师生互动,信息反馈及作业的评价来决定教学的有效性。
3.我做得合理吗
虽然有效是教学目标之一,但还要考虑教学行为和手段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有益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还必须反思教学行为自身的合理性,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准则。
4.我还能怎样做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再周密的计划安排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没有回顾和反思就没有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还能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专业成长和发展是无限围绕这四个反思的核心,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①要观察反思,反思听课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其于每个教师听课时,可能替意识都会说“假如上课的人是我,我会怎么办?”观察教于学的反思,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也成为一种反思的可能。通过与“榜样”的比照,刺激着听课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②对话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需要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更需要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与自我对话。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与学生对话,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作为教师的直接听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发言权。学生对教学的真实、朴素的评价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与学生惊醒平等、坦诚的对话,从学生的立场看事情。
③与同事对话、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现代教师取得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与同事对话,构建交流平台,共享互动空间,是一种重要的教师反思渠道。
④与专业对话。随着时代发展需要,小学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到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进修或深造。这样就有了更多的与专家对话、学习的机会。聆听教育专家的教诲,实为一个难得的机会。
⑤写作反思。即使思想的东西,即时记录三言两语,定期整理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智的归纳与总结。
“教然后知困”教后多反思,反思促成长。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成长之路才能更加宽广。
一、反思的目的
我之所以要反思是因为我不甘平庸,因为教育不能停滞不前。反思能使教师远离平庸,因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反思教学可以成为实践型、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有利于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面。
二、反思的时间
反思的时间没有固定,但大多数可以分为:教学过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教后感往往就是教学反思。对教前与教中反思认识较浅。教前反思是在上课前对自己所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的原则。教学反思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程序及时思考和调整。经管教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课堂是充满着未知和偶然的时空,学生的消极反应会立刻激起教师的即兴反思,继而调整教学行动。
三、反思的内容
反思的内容是最关键的,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反思的对象,教学反思的对象整体上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具体化为目的和手段。首先应是教学目的,不言而喻,即我采取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作这样的课堂设计达到何种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包括师生关系的类型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学反思的内涵。教学反思的内涵就是要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一内涵同时适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有效是第一位的,因为无效的手段无益于目标的达成。但仅仅有效还是不够的,教学手段在有效的前提下还必须是合理的。
四、反思的策略
怎样反思一直是教师们探索的问题。古云:“三思而后行”“三思”是什么呢?学生的利益、教学的目标、教学的精神都在考虑之列。教学过程开始以后,教师要充分关注反馈信息,对教学行为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结束之后要及时分析总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学有成功之处就加以总结以便日后发扬;如果教学有失败之处就加以分析寻求解决的方法,以避免日后在同一情形下重复失败。
教学反思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其具有实践性质。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1.我做了什么
教学工作从形式上看好像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重复自己的过去。换一个角度把备课变为教学决策、上课变为组织、表达、启发等,批改作业变为评价,辅导学生变为师生互动。一般从这几个环节去反思教学行为是较有效的。
2.我做得有效吗
反思教学行为主要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问题。课前从有效性出发决定教学决策,根据课堂的师生互动,信息反馈及作业的评价来决定教学的有效性。
3.我做得合理吗
虽然有效是教学目标之一,但还要考虑教学行为和手段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有益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还必须反思教学行为自身的合理性,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准则。
4.我还能怎样做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再周密的计划安排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没有回顾和反思就没有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还能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专业成长和发展是无限围绕这四个反思的核心,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①要观察反思,反思听课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其于每个教师听课时,可能替意识都会说“假如上课的人是我,我会怎么办?”观察教于学的反思,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也成为一种反思的可能。通过与“榜样”的比照,刺激着听课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②对话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需要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更需要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与自我对话。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与学生对话,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作为教师的直接听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发言权。学生对教学的真实、朴素的评价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与学生惊醒平等、坦诚的对话,从学生的立场看事情。
③与同事对话、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现代教师取得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与同事对话,构建交流平台,共享互动空间,是一种重要的教师反思渠道。
④与专业对话。随着时代发展需要,小学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到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进修或深造。这样就有了更多的与专家对话、学习的机会。聆听教育专家的教诲,实为一个难得的机会。
⑤写作反思。即使思想的东西,即时记录三言两语,定期整理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智的归纳与总结。
“教然后知困”教后多反思,反思促成长。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成长之路才能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