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力度与温度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i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一项基于知识与理性而进行判断的科学活动,但这并不能让其脱身于批评对象与批评家的个人体验,成为一门完全独立客观的创造性事业。批评何在与批评何为是每个批评家都要躬身自省的问题。作为70后批评家中的佼佼者,周新民教授用他二十余年的批评实践回答着这些问题,彰显了学院派批评的力度与温度。在周教授那里,力度即是在文学史视野中藉借理论洞见与逻辑思辨所作出的学理分析;温度则是带着个体生命体验的批评中“人学”的尺度、对“文学性”的重视以及谦逊真诚的对话姿态。他以当代小说为对象的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小说文本的学理批评;与小说家的对话批评;小说理论批评史的谱系建构。这其中皆可见其力度与温度兼容的批评特色。
  一
   “文学批评首先应该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批评家的创造性活动”[1],因此对批评家生命体验的追踪是理解其批评的一把钥匙。周教授1972年生,湖北浠水人。他与陈沆、陈曾寿、闻一多、徐复观等近现代浠水人物一同分享着这里蔚然成风的文教氛围,也领受了险山胜水滋养出的那种耿直倔强的文化性格。从乡镇的农家子弟到地方师范学校的文艺青年,再到省城武汉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他的人生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却也踏踏实实有迹可循。那种倔强勤恳、不服输、不断突破自我的奋斗精神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种甘坐冷板凳的定力与永不自满的求知欲是人文学者所应有的基本品质。正有赖于这种孜孜不懈的精神支撑,他才廿年一日地在批评领域披荆斩棘、不断开拓;也正是这艰难旅途中对世事人生的深切体验才让其对文学多一份感受力,给批评增了几分厚重感。
   周教授专业的学术训练始于文艺学。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文艺方法、观念更新重塑的时期,在经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现代、后现代各色文艺思想蜂拥而入。当时因未上理想学校而陷入苦闷的周教授在偶然接受现代美学的洗礼后便沉浸其中。从最初对克罗齐、苏珊·朗格等的零散阅读到就读研究生后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系统研习,周教授在文艺学上所受的影响与专业训练长达十年。这种专注理论的学术训练不仅提升了他对事物观察的思辨力与洞穿力,也逐渐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其后来文学批评的视野与理路:“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这种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吸引了我去阅读9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观察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象。我所写的文学批评论文,基本上有着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痕迹。”[2]当然理论的“片面深刻”与“观念演绎”等特质也给他之后的批评带来不少困扰。
   於可训先生曾说:“新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原本是学文艺学的,后来到我门下‘被迫’转向现当代文学,就像当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一样,虽然吃了一些苦头,但也颇见成效。”[3]吃的苦头和所见成效是事实,而“被迫”则是先生常有的幽默戏说了。其实周教授的转向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的主动为之。早在1998年秋冬之际,确定要考博的他对中国当代文论界走马观花的引介西方理论,缺乏思考与创造性而陷入的“失语症”产生怀疑。与其做西方文论的“二道贩子”,不如“用西方学术资源解决中国本土的文学问题”。于是便决心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受西方后现代影响的新时期文学上。翌年,他便考入武汉大学追随著名学者於可训先生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如果说硕士期间的系统研习为其打下坚实的理论素养,那博士期间的艰难“改造”则使其获得了文学史视野。从早期的《论后现代写作的合理性》(2000)到这一时期的批评实践,我们明显看出那种简单的理论演绎与阐释的退潮,史学的视野与文学的特质在其批评中凸显。
   当然最能呈现他这一时期研究特色的当然是博士论文《“人”的出场与嬗变——近20年来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2002)。该论文借助福柯话语理论与谱系学分析方法,在文学史视野与文本细读中对新时期小说中“人的话语”的重生、发展与演变作学理性整体考察,呈现出社会历史变革中“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背后的动态过程与复杂面目。在这项研究中周教授的理论素养与谱系学研究方法都在文学史视野中得到整合,文本细读的功力也日见精纯。也正是在这项研究中周教授将“人学”在文艺理论及文学史的视野中整合,成为其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尺度。“文学是人学”,对文学进行阐释、解读的文学批评当然不能忽视人的维度。此后周教授也一直秉持“人学”尺度对作品作学理性反思,诸如《个人历史性维度的书写——王安忆近期小说中的“个人”》(2003)、《生命意识的逃逸——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2004)、《圣天门口:对激进主义文化的多维反思》(2007)、《自然:人类的自我救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论》(2007)等等,都是从个体的生命意识、道德尺度、自然尺度来反思在历史、革命、自然中人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於可训先生才称周教授为“以‘人学’为本的批评家”。
   另一面,他也意识到文学批评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或观念的演绎,批评对象的本质属性才是批评家更应该关注的。文学得以自立在于其“文学性”,因此小说的文体形式成为其批评的着力点。其实早在硕士之前他就特别关注西方的形式主义理论,胡亚敏教授的《叙事学》更是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隐秘茎蔓结出的第一个果实便是《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2001)。此文虽借力叙事学理论但走的却是经验实证的路子,通过对十七年小说叙事角色類型的归纳总结探索小说的审美变迁与形式背后的话语内涵。博士毕业后周教授从《论先锋小说叙事模式的形式化》(2003)到《近二十年长篇小说乡村现代性叙事规范的拆解》(2013)再到《重构宏大叙事的可能性》(2017)形式批评之路愈加宽广精深,走向更高层次的融合。以《重构宏大叙事的可能性》为例,从概念的辨析到文学史谱系的追踪,从作品本质的归纳到叙事形式的考察,周教授做到了在纵横交织、古今转换的维度中对作品的综合考察,堪称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二
   从2003年最早对王安忆的访谈算起,周教授至今已对四十余位——涵盖50后、60后、70后三代的作家、批评家——做过对话访谈。这些访谈的成果先后集中刊载在《小说评论》(2003-2007,“小说家档案”栏目)、《芳草》(2012-2016,“六〇后作家访谈录”栏目)、《长江文艺评论》(2016-2017)、《文学教育》(2019至今,“每月一家”栏目)。这些对话访谈文章除结集为《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一书外,还被收录到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中。在《当代小说批评的维度》里,周教授还特意将访谈以“对话诗学”为名,列入其小说批评的“四维”之一。由此可见对话访谈在其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与特别意义。
其他文献
先鋒作家残雪耗费3年时间精心打磨的最新长篇小说《赤脚医生》日前出版。书中主人公亿嫂年轻时不甘平庸,出外闯荡,进入了县城的医疗培训班,成为一名学员——未来的赤脚医生。残雪通过对赤脚医生亿嫂、米益、灰句等人的成长过程和他们行医故事的描述,将大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依存关系不断加以披露,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建构这种未来世界里的新型关系,其间有很多描述惊世骇俗。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每一个普通读者都有可能
内容摘要:在国家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农业古国,农业典籍是中华深厚农业文明的历史结晶,农业典籍是中华典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纵观农业典籍英译的发展,农业典籍英译的研究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的必要性,现状,以及意义三面的阐述,希望能引起学者们对农业典籍作品英译的重视,更好的全方面完善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农业文化的
内容摘要:在ESP需求分析理论下,我国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改革与突破思路。本文从ESP需求分析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在分析我国当前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未来思路。  关键词:EPS 需求分析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在商务英语的发展的进程中,课程扮演着一个基础性的作用。作为一个语言应用型学科,商务英语在课程的设置理念等诸多方面融合了更多时代发展的要素与特点。
湿润的气息,一丝丝的湿润气息,从车窗里飘进来。干旱的大漠中,这东西比刀郎的磁嗓更能提神,我们不约而同向窗外瞩望。  于是,我们看见了那条河,塔里木河。  它,藏在荒凉沙原的褶子里,静静地流淌。甚至有些羞羞答答,连个稍大点的波纹浪花也不敢弄出来,似乎害怕动静大了,周围那些干渴的荒漠都扑过来吸干了它。偶尔,它发出幽怨般的低吟,那是哀叹母亲祁连山赐下的乳汁般的雪水,一年比一年减少了,已经濒临干涸,不得不
很久之前,柏拉图就在他的时代提出过关于媒介和艺术的预言。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他描述了一个洞穴:人类,一生下来就住在这个洞穴里,手脚被捆绑着,身体和头部都不得动弹。人类的眼前是一面洞壁,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过台,过台的背后是一片火光。火光把过台上来回走动的人影投射到洞壁上,洞穴里的囚徒认为这来回移动的光影就是真实。柏拉图人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千多年后,苏珊·桑塔格用这个隐喻描述了摄
迷你王国的小危机虽然暂时被解除了,但是危险却并没有停止进逼的步伐——恶魔玛塔扎德正在图谋毁灭迷你王国。为了挽救深陷危机的迷你王国,路亚、贝卡和赛琳娜公主、驸马亚瑟、倍塔枚许王子决定一起向恶魔的巢穴——禁忌城出发。据说恶魔玛塔扎德最厉害的武器是周期之爪,因此,他们作好准备——先给自己补充装备。    新月灵药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周而复始、重复出现的。比如:时针从1走到2、3……12后又走向1、
树中的老人  很多年之前了,我披一身秋风,坐于一棵树下,静心笃思。残叶飘零,没有风。树是孤独的,我也是孤独的。  我第一次听见树的喘息声,很沉痛。我绕着树转圈,目光观察着粗糙的树杆,渴望聆听到更多关于一棵树的内心秘密。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在为一棵树的事冥思苦想。树,给了我想象力不能抵达的深度。像我的祖父,一个年逾八十的老人,成天坐在院坝里自言自语,讲述他一生的经验和阅历。尽管祖父把自己的一生都梳理得
内容摘要:每种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都会带有时代的痕迹,汉赋也不例外。两汉交替之际辞赋创作呈现出的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大赋小赋兼综的发展路径,集中反映了辞赋创作与时代发展之紧密关系。  关键词:散体大赋 抒情小赋 时代发展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1]p1辞赋无疑是汉代最繁盛
天气越来越热,白兔小姐也越来越心烦。  “哎,得想想办法才行呢。”白兔小姐不断唉声叹气地念叨着这句话。而让白兔小姐烦闷的不是别的,正是她所经营的植物首饰店。  植物首饰店位于吉吉镇最繁华最热闹的十字街头,每天有无数的动物居民从店前经过,可就是鲜有人停下,到白兔小姐的店中瞧瞧。  莫非是我的首饰不够吸引人?一开始,白兔小姐如此怀疑。可是,那些首饰可全都是用最鲜最美的花儿编织而成的——散发出淡淡香味的
内容摘要:商务交流中离不开语言,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对商务英语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其特征,就有可能会引发歧义,最终导致商业活动中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证信息功能上的对等,发挥商务英语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了商务英语翻译中信息对等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中如何保证信息对等。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语言特征 翻译 信息对等  随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