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仰着头,看着蹲在屋顶上的几个男人。他们将屋顶的瓦片一块一块地掀翻,然后装进吊箩里,再吊到地上。下面的人将瓦片码放在院子一角。待所有的瓦片桁条全部拆下来后,挖掘机伸出长长的手臂开始扒墙。只用一天时间,父亲和母亲倾注毕生心血垒起的四间泥瓦房,在我的主导下,夷为平地。顿时,我满怀悲伤。这四间在风雨中飘摇了三十多年的土坯房,总算完成了它的使命。挖碎的土墙摊在地上,一副怅惘若失的模样。
房子拆了。岁月什么也没有为它留下。原址上很快会竖起一栋两层小楼。在扬起的黄色粉尘的虚空中,我的眼前仿佛响起上梁歌,还有那段或暖洋洋或悲戚戚的生活图景不断呈现,挥之不去。
2
立秋过后,雨水少,天气干燥,早稻、黄豆已经收割,秋庄稼尚未长成,田野里一片空旷,是垒屋打井、砍柴烧炭、割草烧石灰的最佳时节。那年,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眼见着一天天变成青年男女,最小的我也差不多九岁了。日子越过越拮据,居住也越来越侷促。父亲东挪西借,倾尽所有积蓄,计划在原有的两间泥瓦房旁再加建两间正房,在左侧建一间厨房,右侧建一排猪圈鸡舍,屋前再建上围墙和门楼,围成一个小四合院。有一段时间,我们耳朵简直被磨出了茧子,父亲在饭桌上,总在说他的规划、他要建的房子。
那段日子,父亲忙前忙后做建房准备。将木头锯成木板,打好一副墙板,三支大木锤、两支木拍全部刨得溜光,还编织了撮箕,修整了锄头铁锹。碓墙的工具一应俱全,也同时备好了灰沙、砖瓦、石。早在半年前,父亲便以用牛犁地耙田的方式,与村里没有耕牛的人互换了工时。一切准备停当,开工的良辰吉日也到了。下地基时,一串清脆的爆竹声响过,浓香弥漫,碎红撒落在用石灰规划好的白线内。父亲大喊一声:“开工大吉!”紧随着,前来帮工的人们各就各位,开始忙活。两天后,一米深的地基挖好了,石块也填埋进地基里,整齐划一。父亲边砌着青石块,仍不忘念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地基打好后,开始行墙。父亲负责掌控墙板,母亲负责浇水拌土。力气大的小叔子负责将湿润松软的土装进撮箕里,倒进两块墙板组成的长方形的墙柜中。父亲和两个伯伯各持一把墙碓,一碓一碓地将湿润松软的泥土碓紧,也把全家人的日子碓实了。木碓抓在父亲的手里,就是抓住了全家人的安居乐业。
每天看着土墙一点点升高,我心里很是喜悦。在父亲的反复诉说下,我脑海里早已勾画出新建的四合院模样。我憧憬正房的后厢房,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晚上不用再挤在母亲身边,在她浓重的鼻息声中入睡。新建厨房里的大灶、烟囱、案台、水缸安放在哪个位置,母亲早有谋划。一撮箕一撮箕微润的泥土倒进墙柜中,在三支大木碓的作用下,垒成了一堵堵墙,慢慢升高、升高。父亲用木拍在新舂好的墙面上反复打击,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声闻数里,墙体变得更加坚固,墙壁也更加光滑了。如今,这样的建房模式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砖块、钢筋、水泥和布满防护网的脚手架。
十来天过后,正房的墙垒到一丈多高了,舂到屋脊了。在我们这个壮族小山村,上梁与开工一样重要,讲究时辰,讲究仪式。早些天,父亲已将一对方孔青銅钱、一双新红筷子、五色新布条用红线捆在一块香木上。上梁这天,母亲蒸了一锅五色糯米饭,盛在簸箕里,摆放在院子中央,很香很好看。屋脊的主梁上系着香木,披上大红布。
旭阳刚刚升起。早上八点零八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工地上亲自点响一串鞭炮。炮齐鸣。上梁师傅是从外村请来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匠人。他端着一碗水酒,喝一口,面向屋脊唱起了上梁歌:
上啊——大吉大利,上啊——吉祥如意!上啊——上梁上到东,日出满堂红;上梁上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上梁上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上梁上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父亲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上屋脊,放在梁的正中,并将红布披在梁上,祈祷五谷丰登。小舅舅送来的红布,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是为我们家铺垫殷实的家底。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黄豆、大米、面麦、万年青的红布袋,这是福、禄、寿、喜、万古长青的象征。随后,匠人爬上梁,边说着好彩头的话,边将小红布袋里的红枣、花生、黄豆、大米、面麦往下抛。大哥双手捧着箩筐在下面接住,象征着接住了对今后生活的安稳和平顺。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母亲的眼睛明亮闪烁。许多年后,我还记得,那可能是泪光。
然而,上梁仪式到底还是没能顺利进行完毕。
当上梁师傅一边吟唱,一边从梁上抛洒喜庆和祝福时,有一个女人噔噔跑了过来,冲着父亲慌慌张张地喊:快去救李七斤啊,不得了啦,李七斤被埋在井下了啊!她撂下话,又噔噔往村中跑去了,很快不见踪影。有一小股风随着她的脚后跟奔跑,似乎助她跑得更快些。此时,父亲抱着一只大公鸡仰头看上梁师傅。大公鸡羽毛光鲜油亮,正伴随着上梁师傅的吟唱响亮鸣啼。女人这一番突兀的话,上梁师傅、公鸡停下了吟唱和鸣啼,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愕不已。
3
下村的李七斤正在打井。井已挖了一丈多深仍不见水,井半腰的四周,挖过的泥土已出现松动的迹象,但李七斤不甘心,仍继续往下挖,一心想挖出水来,结果出事了。越往下挖,井壁四周的土就越松。这不,早上八点,刚下井不多久,也就是上梁师傅在我家吟唱上梁歌正欢时,井壁的泥石似飞流直下的瀑布,倾泻而下,塌了。井下挥镐挖土的李七斤顿时发出呼救声,井上吊土的李家大儿子正摇着辘轳往上吊一箩筐泥,一阵惊慌,手晃了一下,吊箩失手砸了下去。井上的人急忙伸头往下看,只见泥石还在簌簌下落,哪见人影儿?正在厨房生火做饭的李家女人奔了出来,看到六神无主的大儿子瘫坐在一堆泥上,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呼天抢地,跑到上村求救。村里的人除了在我家帮忙建房,大多数人已陆续出工,上山砍柴烧炭、割草烧石灰了。
建房工地上的所有人,在李家女人的呼喊声中愣住了,齐刷刷地看着父亲和上梁师傅,等待主家的反应。向来持重老练的父亲突然蔫头耷脑起来,显得心里很难受。他迟疑了一会儿,然后大声说,我们得赶快去看看。说完将那只浑身披着漂亮羽毛的公鸡塞给跟在他屁股后的我,欲率领众人奔向李家。上梁师傅不认识李七斤,他喝住父亲说:“你家正在上梁呢,这可使不得哦。” 这一声棒喝,父亲甩腿欲跑的步子迟疑了,停了下来。我知道出大事了。怀里抱着父亲塞过来的大公鸡,顿时感到身体轻了,身体像过年时玩的氢气球一样飘了起来,也像水面的浮筒,怎么也按不下去。人家被埋在井底下,自己却在空中飘。我仰头望天,此时,一大片白云在天空中急急行走,像鹅群一样。其中一只“鹅”明显脱离了队伍,在旁边游荡。
就在前几天,姐姐和我去放牛,牵牛路过李家稻田,大水牛趁姐姐没拉住牛绳,跨进李七斤的田里,狂吃了约两个桌面宽的禾苗,恰巧让李七斤女人看到。这下可不得了啦,她撒泼似的冲到我家,要赔化肥。父亲还真赔了半桶尿素,这才平息此事。她丝毫不顾及姐姐曾在河边救过她小女儿丽云的命。那天,丽云在河边洗衣服,一件衣服被水冲走了,丽云去追赶,扑向河里差点也被推走,是姐姐眼疾手快奋力将她捞起。她怎么这么快就忘记别人的恩,变得如此刻薄?不知她今后会遇上什么倒霉事呢。我仰头看着那只脱离队伍的“鹅”时,这桩小事闪过我的脑海。当然,这不会成为父亲不奔向李家的理由。
母亲闻声从屋子里奔了出来,张开的嘴像卡了个乒乓球,久久没有合拢。看着母亲的神态,以我当时不满九岁的年龄,我为这个消息感到震惊,感到太阳穴嘣嘣乱跳。我隐约看到远方飘来的那只“鹅”不怀好意了,连凉爽的秋风也似乎成了巫风。它仿佛有明确的目标,冲去李家,也冲来我们家,但我没敢说出来。因为光是这一闪念,就已经很不吉利了。我是小孩,是拦不住父亲的。今天上梁,是我们家千秋大业,所做的一切,难道不都是祈求房屋永固、生活平顺吗?可相隔不到三百米的李家,突然出现了天灾人祸啊,我多么希望爸爸不予理会,或者母亲能喝住父亲。多年后,我才明白,当时我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是惊悸,是恐惧。那口深井太像眼前的社会了,似一个巨人之胃,不动声色地吞噬着一切,也消耗着一切。
母亲似乎也回过神来了,说,你们还是赶快去看看啊。
父亲不顾上梁师傅的呵斥,立即领着身强力壮的堂叔、堂哥奔向李家。好半天了,我觉得手上有东西热乎乎的,一摸,摸下一手掌的烂鸡屎,这才醒悟怀里抱着公鸡。它喔喔一阵打鸣,要挣脱我的手。我顾不上恶心,将它塞进了柴垛旁的鸡笼,撒开脚丫子就往李家跑去。丽云昨天还和我在一起下石子棋、跳绳,他爸爸被埋在井下了,还上得来吗?
这会儿,太阳升起来了,带着令人头昏目眩的光环。墙头上的紫红色的太阳花开得正艳。我迎着朝阳跑了一阵,发现错了,李家在村西头,该向西跑,我怎么向着东边前进呢?明白过来后我就掉了头,向着相反的方向狂奔。奔跑的过程中我看见好多男女老少,他们拿着镰刀和扁担,出工到半路,回头了,也正往李家赶。大家的脸上都洒满刚刚升起的朝阳。一张张休息了一宿的脸干净、精神,在万丈朝阳的反衬下,这些本应精神的面孔却带着惊讶、痛苦和一些难以说清的表情。
我跑到了李家。院子中间堆放的新鲜泥土垒成一座小山,上面已有很多泥泞脚印。我傻愣愣地看。我听到了哭声。哭声从厨房里飞出来,丽云正在生火煮潲,她和她妈妈的哭声从洞开的大门口飘出来,在洒满朝阳的院子里飘散。我抬頭望望天上,天空又变回湛蓝,这种蓝,清澈得像刚用水洗过一样。那只“鹅”跟上了队伍,看上去像蘑菇云了,在我们的头顶飘游。太阳光斜射在厨房的土墙上,没有拐弯,直接射进了窗台,洒在丽云身上。蓝天白云,好看得惊人。
天气真是好啊,这样的好天气似乎只适合办喜气洋洋的事,比如我家正在进行的上梁。怎么会这样呢,丽云他爸挖的井,为什么选在今天崩塌呢?
父亲和李家堂兄堂弟正在商量营救方案。他们争论着,李家十八岁的大儿子愣着脖子,吵嚷着,执意要腰缠绳索,让人将他吊到井底救他爸爸,但被大家否决了,认为这太不安全了,说不好还再搭上一个。
“得先将井四周的泥稳住,不能让泥石继续往下崩。”上梁师傅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人群中。这位外村的匠人稳重,处变不惊。此时,他的出现,让整个营救队伍有了主心骨。他沉稳地说,得赶紧找几块木板,围成圆柱形,首先要顶住松动的泥土,不能让泥石再继续往下塌。众人安静下来,听从上梁师傅的统一指挥。
我们几个小孩被赶到院子一角。那里有棵桂花树,秋风舞动着枝叶,一阵香气袭来,引得无数的鸟儿上下翻飞。我低下头,突然发现一只肥硕的蚯蚓正努力往上拱,一只鸟儿以它的敏锐和迅疾,眨眼之间捉了去,然后一飞冲天。无数的鸟儿不知从哪里惊起,天空布满它们欢悦的鸣叫。我想,丽云的爸爸此时还在井下,是不是也像这只往上拱的蚯蚓?我多么希望鸟儿也能将他捉起来啊。
女人们三三两两聚成堆,悄声讨论着什么,一个个神情怪怪的。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三小时……都过去了,听大人们说,救人的黄金时间早已过去了。泥石下塌的重点部位已被木板牢牢地顶住,不再有泥石继续往下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李家大儿子和他小叔先后腰缠绳索下到井底,用手一点点将坠下去的泥石扒开,装进吊箩,由我父亲他们往上吊。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李家男人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了。然而,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都值得大家努力去挽救,除非实在、实在不可能。村里的妇人开始准备后事了。有人折来柚子叶,将秤砣烧红,只等人吊上来后用柚子叶水清洗。
临近傍晚,微黄的残云显得特别颓废和肮脏。丽云爸爸终于被绑着腰从井下吊了上来。一切都为时已晚,被吊上来的已然变成一具尸体。他的鼻子和嘴巴都塞满泥土,头上的血已凝固成褐色。父亲抱他出井口时,他的脚跟和踝骨拖着地面,留下两道长长的车辙式的脚印。这是他留在人间最后的足迹。满院子的人,一张张熟悉的脸上换了颜色,写满了深沉的疼痛、惋惜、惶惑,还有很深的我说不上来的东西。那一刻,我真切感知死亡与我们的距离,太近了。丽云妈妈哭得眼睛红肿,披头散发。村里赶来的妇人搀扶着她,陪她一起掉泪,安慰她说:“这都是命,你要养好身子骨,娃娃们都还小……”好像就在那时,我明白了死亡是每一个生命都要面对的课题,区别只在于时间的迟早,在于自己的娃娃是年幼还是年长。我不敢看丽云妈妈被灾难洗劫的脸,甚至怀疑我们家的大水牛在偷吃她家禾苗时,我那短暂的恼怒变成了秘密的诅咒。 有人提出,得尽快派人赶牛车到镇上买棺材。丽云的妈妈才猛然止住了哭声。她意识到自己这时不能光顾抹眼泪,还得准备丧事。当晚凌晨,棺材买回来了。爸爸临时成了主事的人。他用桐油加上锅烟灰拌成漆料,将棺木的外表漆得乌黑油亮。油漆尚未完全干透,入殓的时辰已到,已被洗净换上两套黑白寿衣的李七斤躺到里面。棺材头摆放着灵位牌,上面写着他的生辰八字。生于1946年2月,殁于1986年10月22日。前来烧香烧纸的人,都用手指掐算他的年龄,然后直摇头说,四十岁,刚满四十岁啊,就走了,可惜啊,可怜他几个未成年的娃娃啊。
第二天,六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道公一阵吆喝声中,抬着棺木走上了村头的枞树岭,背后跟着两个男子各拿一张长条凳,以便抬棺人中途休息时垫棺材。一群均比李七斤年纪小的人,也包括我们这些孩子跟在队伍中。坟岗上又多了一座新坟。满目可见散落的坟,它们卧在荒草中,却各自连着回家的路。
丽云家院子里的那口没有挖出水的井,当晚即被人们三下五除二地填平了。
4
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天,村里人全都丢下手中的活,涌向李家帮忙。其实,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没有是非标准,人已遇难,只剩下恩,没有怨,更没有诅咒。从营救李七斤开始,再到陪他走人间的最后一程,似乎是全村人的义务。我跟在大人的屁股后头,将丽云爸爸送上山,回到家拿起碗盛锅里的米汤喝,一碗凉米汤下肚,方才觉得快凝固的血液慢慢苏醒,一拨拨地缓缓流动起来。
之所以深刻地记住这一切,因为我家在建的房子面临停工。一旦停下,我们得再等一年。建房毕竟是千秋大业,讲究的是吉利和平顺。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东西,真可以改吗?是父亲亲手将李七斤的尸体抱出井口的,是他主持李家出丧事务的。按当时的说法,父亲身上已附有晦气了,是不宜再参与诸如建房、嫁娶这样的大事情。可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碓墙垒屋这样的大事,少了他怎么能进行得下去?
停工已一个礼拜了。秋风旋起的树叶在我们家门口堆积,就像这个季节即将在沉睡中赴死的蝴蝶。父亲和母亲在工地上打理碓墙工具,有落叶飘到他们的头发上,漫天漫地的落叶,如同纸钱,飘洒在我们家刚上梁的土墙周围。这场景与前两天丽云家的丧事联系在一起,太像又一场葬礼了。秋天干燥的风吹得嘴唇脱皮,我咬下碎皮,吮吸从裂缝中渗出的血。
所有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
房子还要不要继续建下去?就这事,父亲和母亲吵了好几次架。说话做事一是一、二是二的父亲刚开始是犹豫的,后来却扭转方向,执意按计划将房子建好。而母亲却不同意。她认为,我们家偏偏在上梁时村里出了这事,年情不好,风水不好,已沾上了晦气,建房是大事,非同小可,不能对一些忌讳的事不管不顾,得停工一年,晦气散尽才能动工。父亲和母亲各执一词,吵得很厉害。我在心里嗔怨丽云爸爸,为什么选择在我家上梁这天还下井?
父亲终究是一家之主,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父亲说:“哪有什么晦气,这都是封建迷信。在我这里,封建就是应该把一些陈旧的习俗给封住。建,就是照建不误!”多年后,我成年了,我结婚了,我能理解父亲当年尽快将房屋建好的迫切。想想啊,全家只有两间屋子,分成四个小间,七口之家的吃喝拉撒全在这里,还连着厨房,烟熏火燎。其他的别说,就是夫妻做爱,也得偷偷摸摸,潦草了事。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村里,任村生产队总会计师,不管大小,人前也冠冕堂皇,人五人六的。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父亲还是村党总支书,在村里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而回到家里,步子却迈不开了,尤其是要做那事,岂能继续像贼,毫无做人的尊严。
哥姐们也支持不停工,尽快将房子建好。问到我时,我也赞成。后厢房里,我独立的小床要尽快安置好哦。父亲再次请来地理先生重新择日定时辰,一周后,点响一串鞭炮便继续开工了。半个月后,两间正房封顶,很快盖上灰白瓦片了。紧接着,两侧的厨房、猪圈和小杂物间很快也盖了起来。
大年夜前,父亲的建设蓝图总算从他脑海中走了出来。一个普通的四合院落终于诞生了。父亲请來他的义兄秀才伯爷写了两副春联。正房的大门两旁是:“添居室金玉满堂,栋梁起流芳百世。”横批:“方寸福地”。我刚到村头小学上一年级,还认不完这些字,上初中的大姐放假回来几乎天天诵读,耳朵听得也差不多起茧了。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打电话给大姐,问她还记得我们家进新房时的对联吗?这位县城实验小学优秀的语文教师无须思索,脱口诵读。大姐还记得厨房贴的是“应知米粮宝贵,不忘稼穑艰难”。猪圈呀、鸡舍呀,全都贴上了“六畜兴旺”。
5
我们兄妹五人的早期人生,基本上能按父亲设计的轨道行进。当时正值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中国大地上的改革开放如春雷滚滚。大哥、二哥相继高中毕业了。我和大姐二姐继续上学。敢闯敢干、脑瓜灵活的父亲先后筹集资金,为两个儿子各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让他们往返于家与县城跑运输。村里人对父亲的魄力和果敢佩服不已。我们家这艘大船,理应朝着美好的生活奔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那段岁月,这四堂泥瓦房,始终充满着欢声笑语。几年间,两个哥哥先后娶了嫂嫂,侄儿侄女们相继出世。爷爷也从外村的叔叔家迁来与我们共同生活。四代同堂。原来的七口之家衍生成十三口人围桌吃饭,很是热闹。那年月,是我们家人气最旺的时期。
可是,我们入住新房的几年后,不幸开始降临这个欢乐的大家族。
爷爷随我们生活了三年,身体一直很硬朗。立冬那天,我们全都不在家。他一人在家,捧着一碗饭在屋檐下边吃边晒太阳。不知怎么的,饭吃完了,手里还捧着碗,身子靠着椅背,睡着了。待我们回来时,神态安详的他已去了另一个世界。那年,爷爷七十六岁,无疾而终。
次年夏天,二哥的笑容定格在二十五岁那年。那一年深秋,母亲和父亲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情。拿节气作比,二十五岁,应相当于人生的春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再到冬,从纯真到沧桑的中途,哥哥不再与我们行走在往后的日子里了。他与丽云爸爸相比,年轻了十五岁。我目睹了他告别世界的坚强、挣扎和无助。 一场飞来的横祸将二哥撞进了医院的ICU病房。一名酒醉的司机开着一辆小车在路上摇摇晃晃,突然方向盘一转,撞倒了人行道上的两个行人。其中一人轻伤。另一人是二哥,他很不幸,左脑颅骨被撞得很严重,脑部严重受伤。经抢救二十多天后,虽醒了过来,但右手右脚却已无法运动自如了。出院后,二哥已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废人。他每天一瘸一拐地练习走路,站在院子里看太阳东升和西下。父亲四处打听,企图让儿子通过颅骨修补术恢复往日的强健,大干一番事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术后感染,使他美好的愿望破灭成灰。
无论父亲和母亲如何努力,二哥还是变成了一捧泥土,深深地沉入另一个世界。我把二哥的骨灰从殡仪馆领回后,母亲看到骨灰盒太小,说,二哥躺在里面不会舒服。执意要移到她亲手选购的金坛里。遵母亲之嘱,我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理应由我操办。当我的手指触到那袋灰色的粉末时,仿佛有一双被幽禁的黑眼睛注视着我,空无一物的手紧紧地拽住我,一股烤香的烟尘味扑鼻而来,有那么几秒,我竟觉得这味道很是好闻。天呐,这可是二哥的灵魂啊。猛然间,我生怕自己的不慎之举,变成了侵犯,我克制不让自己的双手颤抖,完成所有装坛程序。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手之所以颤抖而心不害怕,只因捧着的是自己的亲人。
然而,这还不是最悲伤的。这个在洛清江河畔的家庭,似乎被施加了魔咒,厄运再次汹涌袭来。二哥去世后不久,大哥的儿子,十岁的少年宏与一个生性顽劣的大同学比赛跑步,因比同学跑得快一些,那个同学追不上他,一怒之下掏出刀子,一刀下去戳中宏的颈部大动脉,宏再也没有醒来。那天黄昏,没有呼吸的宏躺在学校大门口,浑身是血,脚朝回家的方向,脸面遮盖着在校园折下的天竺桂枝叶,就像上山放牛的男孩累了,用枝叶扎成遮阳帽,躺在山坡休息一般。我已师范毕业,在另一所山村小学教书。我赶到现场时,不敢直视,扭头看着远处的山峦,那是无穷尽的苍山荒岭,没有一星半点彩色。
那个初夏,久旱无雨。暮色四合的山村,蚊子特别多也特别大。院子里,父亲和母亲,还有大哥在商议处理侄儿的后事,他们不停地用巴掌拍打蚊子,其实每一巴掌都是打在自己的胳膊和脸上。那声声脆响,很快消失在夜空中,了无痕迹。这一夜的时光,这一院子的悲意,宛似村头清江与洛江纵横交汇成一个大写的T字,汇聚成洛清江,湍急丰沛的水脉,生息度世。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就像当年丽云的爸爸一样,自己挖的井,最终将自己埋了,白忙了一场,结果只是证明了“悔恨”二字的确存在。假如二哥当年行走路边,注意避让车辆,看见摇晃可疑的车子及时远离,就不会被撞了。假如侄儿生性不那么顽劣,不和人家比赛跑步,不嘲讽别人,也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当然,这些假如毫无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先见之明。意外和明天,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失去二哥和侄儿的疼痛一度在深夜噬咬着我,像蚕虫吃桑叶一般,不断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无论如何,叔侄俩就像夏天那场洪水一样,义无反顾地退了场。
我们家接二连三出现的变故,让丽云的妈妈很是不安。尽管村里已有说辞,这一切的因由都是因我家上梁时沾上的晦气,破坏了风水。父亲不以为然。丽云妈妈怯生生地来到我家,默默地陪着母亲一起抹眼泪,主动忙前忙后。她觉得是因她而起。她不该在我们家上梁那天,跑来求助救人。她大声痛骂死去的男人:“李七斤这短命鬼,自己去了那边,也不闲着,还在捉弄村里的人,这恁子是好,恁子是好?我对不住你们啊……”接着是一阵抽抽搭搭。蹲在屋檐下吧嗒吧嗒抽着黄烟的父亲,吐出一口烟雾。他把烟雾吐成一根长长的棍子。这位业已被生活重负折腾得满头白发、脊背不再挺拔的中年男子,突然瓮声瓮气地说:“别胡扯了,这是哪对哪啊?我们家的事和你们家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要怪,都怪自己的命!”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感觉到父亲像一个唯心主义者。他没有多少文化,面对失子丧孙,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一旦坚信这是命里有的东西,面对它就会坦然,不怕当然也不慌了。多年后,我在某篇文章邂逅了这样的一句话:“这都是命,你是什么人,你便有什么样的命;你是什么命,你便被埋在什么样的字词里。”我心思忖,当年的父亲是否也读过类似的文章,要不他怎么悟得如此通透呢?
那段日子,我们全家人心里弥散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痛。黑云压顶的感觉不断逼上心头。父亲从来不承认,厄运的因由与十年前上梁时身带所谓的晦气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很多次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父亲指着电视里正播放的《新闻联播》说,你们看看,美国又派军攻打伊拉克了,阿富汗政府军与塔利班又发生冲突了,女人和娃娃伤亡惨重。你们说,他们这是沾上哪儿的晦气呢?说完,他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白酒说,这就是命啊。
我们扒拉着碗里的饭,谁也不出声,母亲汪在眼里的泪水滚落出来,一颗落在碗里,一颗落在胸前。她端着饭碗进了厨房独自吃了。父亲喝完兩杯酒,接着又要出门。跑县城,跑派出所,跑公安局,找律师处理二哥和侄儿身后的赔偿及上诉之事。但衙门深重,等级森严,每次都是沮丧而归,事与愿违。
6
2002年中秋节前一天,积劳成疾、隐忍不言的父亲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我们,走时五十九岁。他的身体、发肤、步态、身形遁入寂静,与二哥和侄儿一样,消失在他亲手垒起的土屋里。面对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走向冥界的事实,母亲的神经已经千锤百炼异常结实,早已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父亲去世后,大哥大嫂、二嫂带着侄儿侄女们先后离开家,到城里谋生。母亲独自一人在土屋生活。几年后,我们在城里站稳脚跟,也将母亲接到城里随我们生活。宽敞的四间正房及猪圈鸡舍从此闲置了。每逢节气回家,都会看到爷爷和父亲,他们躲在黑色的相框里微笑,守护着这座老屋。由于无人居住和打扫,瓦片被风掀翻,老鼠钻墙打洞,风雨浸淫,摇摇欲坠,黄黄的泥浆印爬满墙壁,整个房子里里外外已变得破败不堪,活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那种微微的凋败与荒凉弥散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带有浓重的远古味道。
新一轮国家危旧房改造政策下来了,征得母亲同意,我和哥姐们商定筹集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拆除旧房,在原址上盖一栋钢筋水泥小楼。
在拆除老屋那天,我多角度为老屋拍了十来张照片后,才让农民工爬上房顶掀瓦片。挖掘机在我的指挥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开始扒掉这座土坯屋。我想起父亲在建这几间房子时的艰难和困苦,以及在老屋里发生过的欢喜和悲伤。如今,它们在我亲自主导下,就要夷为平地了,甚至连墙泥都不再保留,拖拉机要运走所有的泥土。
此时,日月难得同辉。童年的我仰头倾听上梁歌,犹如天籁环绕耳畔。中年的我再次仰望,看到的是正在拆除的瓦房。我隐约嗅到一股诡异的、未曾闻过的气味。它不再邪恶,它像一粒无意撒落的葵花子,顽强地长出一株向日葵。花儿向阳,黄灿灿的,蒸蒸日上。头顶上那片黑云逐渐变成白云。那只“鹅”找到了同伴,与它们会合,拼成了像葵花一样的云朵,越来越清朗。
责任编辑 韦 露
→ 廖献红 壮族,广西鹿寨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第二、第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有作品刊发于《民族文学》《黄河文学》《广西文学》《散文选刊(下半月)》《奔流》《海外文摘》《当代广西》等刊物。现供职于文旅部门。
我仰着头,看着蹲在屋顶上的几个男人。他们将屋顶的瓦片一块一块地掀翻,然后装进吊箩里,再吊到地上。下面的人将瓦片码放在院子一角。待所有的瓦片桁条全部拆下来后,挖掘机伸出长长的手臂开始扒墙。只用一天时间,父亲和母亲倾注毕生心血垒起的四间泥瓦房,在我的主导下,夷为平地。顿时,我满怀悲伤。这四间在风雨中飘摇了三十多年的土坯房,总算完成了它的使命。挖碎的土墙摊在地上,一副怅惘若失的模样。
房子拆了。岁月什么也没有为它留下。原址上很快会竖起一栋两层小楼。在扬起的黄色粉尘的虚空中,我的眼前仿佛响起上梁歌,还有那段或暖洋洋或悲戚戚的生活图景不断呈现,挥之不去。
2
立秋过后,雨水少,天气干燥,早稻、黄豆已经收割,秋庄稼尚未长成,田野里一片空旷,是垒屋打井、砍柴烧炭、割草烧石灰的最佳时节。那年,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眼见着一天天变成青年男女,最小的我也差不多九岁了。日子越过越拮据,居住也越来越侷促。父亲东挪西借,倾尽所有积蓄,计划在原有的两间泥瓦房旁再加建两间正房,在左侧建一间厨房,右侧建一排猪圈鸡舍,屋前再建上围墙和门楼,围成一个小四合院。有一段时间,我们耳朵简直被磨出了茧子,父亲在饭桌上,总在说他的规划、他要建的房子。
那段日子,父亲忙前忙后做建房准备。将木头锯成木板,打好一副墙板,三支大木锤、两支木拍全部刨得溜光,还编织了撮箕,修整了锄头铁锹。碓墙的工具一应俱全,也同时备好了灰沙、砖瓦、石。早在半年前,父亲便以用牛犁地耙田的方式,与村里没有耕牛的人互换了工时。一切准备停当,开工的良辰吉日也到了。下地基时,一串清脆的爆竹声响过,浓香弥漫,碎红撒落在用石灰规划好的白线内。父亲大喊一声:“开工大吉!”紧随着,前来帮工的人们各就各位,开始忙活。两天后,一米深的地基挖好了,石块也填埋进地基里,整齐划一。父亲边砌着青石块,仍不忘念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地基打好后,开始行墙。父亲负责掌控墙板,母亲负责浇水拌土。力气大的小叔子负责将湿润松软的土装进撮箕里,倒进两块墙板组成的长方形的墙柜中。父亲和两个伯伯各持一把墙碓,一碓一碓地将湿润松软的泥土碓紧,也把全家人的日子碓实了。木碓抓在父亲的手里,就是抓住了全家人的安居乐业。
每天看着土墙一点点升高,我心里很是喜悦。在父亲的反复诉说下,我脑海里早已勾画出新建的四合院模样。我憧憬正房的后厢房,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晚上不用再挤在母亲身边,在她浓重的鼻息声中入睡。新建厨房里的大灶、烟囱、案台、水缸安放在哪个位置,母亲早有谋划。一撮箕一撮箕微润的泥土倒进墙柜中,在三支大木碓的作用下,垒成了一堵堵墙,慢慢升高、升高。父亲用木拍在新舂好的墙面上反复打击,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声闻数里,墙体变得更加坚固,墙壁也更加光滑了。如今,这样的建房模式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砖块、钢筋、水泥和布满防护网的脚手架。
十来天过后,正房的墙垒到一丈多高了,舂到屋脊了。在我们这个壮族小山村,上梁与开工一样重要,讲究时辰,讲究仪式。早些天,父亲已将一对方孔青銅钱、一双新红筷子、五色新布条用红线捆在一块香木上。上梁这天,母亲蒸了一锅五色糯米饭,盛在簸箕里,摆放在院子中央,很香很好看。屋脊的主梁上系着香木,披上大红布。
旭阳刚刚升起。早上八点零八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工地上亲自点响一串鞭炮。炮齐鸣。上梁师傅是从外村请来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匠人。他端着一碗水酒,喝一口,面向屋脊唱起了上梁歌:
上啊——大吉大利,上啊——吉祥如意!上啊——上梁上到东,日出满堂红;上梁上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上梁上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上梁上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父亲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上屋脊,放在梁的正中,并将红布披在梁上,祈祷五谷丰登。小舅舅送来的红布,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是为我们家铺垫殷实的家底。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黄豆、大米、面麦、万年青的红布袋,这是福、禄、寿、喜、万古长青的象征。随后,匠人爬上梁,边说着好彩头的话,边将小红布袋里的红枣、花生、黄豆、大米、面麦往下抛。大哥双手捧着箩筐在下面接住,象征着接住了对今后生活的安稳和平顺。整个世界都变得喜气洋洋。母亲的眼睛明亮闪烁。许多年后,我还记得,那可能是泪光。
然而,上梁仪式到底还是没能顺利进行完毕。
当上梁师傅一边吟唱,一边从梁上抛洒喜庆和祝福时,有一个女人噔噔跑了过来,冲着父亲慌慌张张地喊:快去救李七斤啊,不得了啦,李七斤被埋在井下了啊!她撂下话,又噔噔往村中跑去了,很快不见踪影。有一小股风随着她的脚后跟奔跑,似乎助她跑得更快些。此时,父亲抱着一只大公鸡仰头看上梁师傅。大公鸡羽毛光鲜油亮,正伴随着上梁师傅的吟唱响亮鸣啼。女人这一番突兀的话,上梁师傅、公鸡停下了吟唱和鸣啼,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愕不已。
3
下村的李七斤正在打井。井已挖了一丈多深仍不见水,井半腰的四周,挖过的泥土已出现松动的迹象,但李七斤不甘心,仍继续往下挖,一心想挖出水来,结果出事了。越往下挖,井壁四周的土就越松。这不,早上八点,刚下井不多久,也就是上梁师傅在我家吟唱上梁歌正欢时,井壁的泥石似飞流直下的瀑布,倾泻而下,塌了。井下挥镐挖土的李七斤顿时发出呼救声,井上吊土的李家大儿子正摇着辘轳往上吊一箩筐泥,一阵惊慌,手晃了一下,吊箩失手砸了下去。井上的人急忙伸头往下看,只见泥石还在簌簌下落,哪见人影儿?正在厨房生火做饭的李家女人奔了出来,看到六神无主的大儿子瘫坐在一堆泥上,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她呼天抢地,跑到上村求救。村里的人除了在我家帮忙建房,大多数人已陆续出工,上山砍柴烧炭、割草烧石灰了。
建房工地上的所有人,在李家女人的呼喊声中愣住了,齐刷刷地看着父亲和上梁师傅,等待主家的反应。向来持重老练的父亲突然蔫头耷脑起来,显得心里很难受。他迟疑了一会儿,然后大声说,我们得赶快去看看。说完将那只浑身披着漂亮羽毛的公鸡塞给跟在他屁股后的我,欲率领众人奔向李家。上梁师傅不认识李七斤,他喝住父亲说:“你家正在上梁呢,这可使不得哦。” 这一声棒喝,父亲甩腿欲跑的步子迟疑了,停了下来。我知道出大事了。怀里抱着父亲塞过来的大公鸡,顿时感到身体轻了,身体像过年时玩的氢气球一样飘了起来,也像水面的浮筒,怎么也按不下去。人家被埋在井底下,自己却在空中飘。我仰头望天,此时,一大片白云在天空中急急行走,像鹅群一样。其中一只“鹅”明显脱离了队伍,在旁边游荡。
就在前几天,姐姐和我去放牛,牵牛路过李家稻田,大水牛趁姐姐没拉住牛绳,跨进李七斤的田里,狂吃了约两个桌面宽的禾苗,恰巧让李七斤女人看到。这下可不得了啦,她撒泼似的冲到我家,要赔化肥。父亲还真赔了半桶尿素,这才平息此事。她丝毫不顾及姐姐曾在河边救过她小女儿丽云的命。那天,丽云在河边洗衣服,一件衣服被水冲走了,丽云去追赶,扑向河里差点也被推走,是姐姐眼疾手快奋力将她捞起。她怎么这么快就忘记别人的恩,变得如此刻薄?不知她今后会遇上什么倒霉事呢。我仰头看着那只脱离队伍的“鹅”时,这桩小事闪过我的脑海。当然,这不会成为父亲不奔向李家的理由。
母亲闻声从屋子里奔了出来,张开的嘴像卡了个乒乓球,久久没有合拢。看着母亲的神态,以我当时不满九岁的年龄,我为这个消息感到震惊,感到太阳穴嘣嘣乱跳。我隐约看到远方飘来的那只“鹅”不怀好意了,连凉爽的秋风也似乎成了巫风。它仿佛有明确的目标,冲去李家,也冲来我们家,但我没敢说出来。因为光是这一闪念,就已经很不吉利了。我是小孩,是拦不住父亲的。今天上梁,是我们家千秋大业,所做的一切,难道不都是祈求房屋永固、生活平顺吗?可相隔不到三百米的李家,突然出现了天灾人祸啊,我多么希望爸爸不予理会,或者母亲能喝住父亲。多年后,我才明白,当时我那种轻飘飘的感觉,是惊悸,是恐惧。那口深井太像眼前的社会了,似一个巨人之胃,不动声色地吞噬着一切,也消耗着一切。
母亲似乎也回过神来了,说,你们还是赶快去看看啊。
父亲不顾上梁师傅的呵斥,立即领着身强力壮的堂叔、堂哥奔向李家。好半天了,我觉得手上有东西热乎乎的,一摸,摸下一手掌的烂鸡屎,这才醒悟怀里抱着公鸡。它喔喔一阵打鸣,要挣脱我的手。我顾不上恶心,将它塞进了柴垛旁的鸡笼,撒开脚丫子就往李家跑去。丽云昨天还和我在一起下石子棋、跳绳,他爸爸被埋在井下了,还上得来吗?
这会儿,太阳升起来了,带着令人头昏目眩的光环。墙头上的紫红色的太阳花开得正艳。我迎着朝阳跑了一阵,发现错了,李家在村西头,该向西跑,我怎么向着东边前进呢?明白过来后我就掉了头,向着相反的方向狂奔。奔跑的过程中我看见好多男女老少,他们拿着镰刀和扁担,出工到半路,回头了,也正往李家赶。大家的脸上都洒满刚刚升起的朝阳。一张张休息了一宿的脸干净、精神,在万丈朝阳的反衬下,这些本应精神的面孔却带着惊讶、痛苦和一些难以说清的表情。
我跑到了李家。院子中间堆放的新鲜泥土垒成一座小山,上面已有很多泥泞脚印。我傻愣愣地看。我听到了哭声。哭声从厨房里飞出来,丽云正在生火煮潲,她和她妈妈的哭声从洞开的大门口飘出来,在洒满朝阳的院子里飘散。我抬頭望望天上,天空又变回湛蓝,这种蓝,清澈得像刚用水洗过一样。那只“鹅”跟上了队伍,看上去像蘑菇云了,在我们的头顶飘游。太阳光斜射在厨房的土墙上,没有拐弯,直接射进了窗台,洒在丽云身上。蓝天白云,好看得惊人。
天气真是好啊,这样的好天气似乎只适合办喜气洋洋的事,比如我家正在进行的上梁。怎么会这样呢,丽云他爸挖的井,为什么选在今天崩塌呢?
父亲和李家堂兄堂弟正在商量营救方案。他们争论着,李家十八岁的大儿子愣着脖子,吵嚷着,执意要腰缠绳索,让人将他吊到井底救他爸爸,但被大家否决了,认为这太不安全了,说不好还再搭上一个。
“得先将井四周的泥稳住,不能让泥石继续往下崩。”上梁师傅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人群中。这位外村的匠人稳重,处变不惊。此时,他的出现,让整个营救队伍有了主心骨。他沉稳地说,得赶紧找几块木板,围成圆柱形,首先要顶住松动的泥土,不能让泥石再继续往下塌。众人安静下来,听从上梁师傅的统一指挥。
我们几个小孩被赶到院子一角。那里有棵桂花树,秋风舞动着枝叶,一阵香气袭来,引得无数的鸟儿上下翻飞。我低下头,突然发现一只肥硕的蚯蚓正努力往上拱,一只鸟儿以它的敏锐和迅疾,眨眼之间捉了去,然后一飞冲天。无数的鸟儿不知从哪里惊起,天空布满它们欢悦的鸣叫。我想,丽云的爸爸此时还在井下,是不是也像这只往上拱的蚯蚓?我多么希望鸟儿也能将他捉起来啊。
女人们三三两两聚成堆,悄声讨论着什么,一个个神情怪怪的。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三小时……都过去了,听大人们说,救人的黄金时间早已过去了。泥石下塌的重点部位已被木板牢牢地顶住,不再有泥石继续往下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李家大儿子和他小叔先后腰缠绳索下到井底,用手一点点将坠下去的泥石扒开,装进吊箩,由我父亲他们往上吊。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李家男人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了。然而,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都值得大家努力去挽救,除非实在、实在不可能。村里的妇人开始准备后事了。有人折来柚子叶,将秤砣烧红,只等人吊上来后用柚子叶水清洗。
临近傍晚,微黄的残云显得特别颓废和肮脏。丽云爸爸终于被绑着腰从井下吊了上来。一切都为时已晚,被吊上来的已然变成一具尸体。他的鼻子和嘴巴都塞满泥土,头上的血已凝固成褐色。父亲抱他出井口时,他的脚跟和踝骨拖着地面,留下两道长长的车辙式的脚印。这是他留在人间最后的足迹。满院子的人,一张张熟悉的脸上换了颜色,写满了深沉的疼痛、惋惜、惶惑,还有很深的我说不上来的东西。那一刻,我真切感知死亡与我们的距离,太近了。丽云妈妈哭得眼睛红肿,披头散发。村里赶来的妇人搀扶着她,陪她一起掉泪,安慰她说:“这都是命,你要养好身子骨,娃娃们都还小……”好像就在那时,我明白了死亡是每一个生命都要面对的课题,区别只在于时间的迟早,在于自己的娃娃是年幼还是年长。我不敢看丽云妈妈被灾难洗劫的脸,甚至怀疑我们家的大水牛在偷吃她家禾苗时,我那短暂的恼怒变成了秘密的诅咒。 有人提出,得尽快派人赶牛车到镇上买棺材。丽云的妈妈才猛然止住了哭声。她意识到自己这时不能光顾抹眼泪,还得准备丧事。当晚凌晨,棺材买回来了。爸爸临时成了主事的人。他用桐油加上锅烟灰拌成漆料,将棺木的外表漆得乌黑油亮。油漆尚未完全干透,入殓的时辰已到,已被洗净换上两套黑白寿衣的李七斤躺到里面。棺材头摆放着灵位牌,上面写着他的生辰八字。生于1946年2月,殁于1986年10月22日。前来烧香烧纸的人,都用手指掐算他的年龄,然后直摇头说,四十岁,刚满四十岁啊,就走了,可惜啊,可怜他几个未成年的娃娃啊。
第二天,六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道公一阵吆喝声中,抬着棺木走上了村头的枞树岭,背后跟着两个男子各拿一张长条凳,以便抬棺人中途休息时垫棺材。一群均比李七斤年纪小的人,也包括我们这些孩子跟在队伍中。坟岗上又多了一座新坟。满目可见散落的坟,它们卧在荒草中,却各自连着回家的路。
丽云家院子里的那口没有挖出水的井,当晚即被人们三下五除二地填平了。
4
多年后我才明白,那天,村里人全都丢下手中的活,涌向李家帮忙。其实,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没有是非标准,人已遇难,只剩下恩,没有怨,更没有诅咒。从营救李七斤开始,再到陪他走人间的最后一程,似乎是全村人的义务。我跟在大人的屁股后头,将丽云爸爸送上山,回到家拿起碗盛锅里的米汤喝,一碗凉米汤下肚,方才觉得快凝固的血液慢慢苏醒,一拨拨地缓缓流动起来。
之所以深刻地记住这一切,因为我家在建的房子面临停工。一旦停下,我们得再等一年。建房毕竟是千秋大业,讲究的是吉利和平顺。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东西,真可以改吗?是父亲亲手将李七斤的尸体抱出井口的,是他主持李家出丧事务的。按当时的说法,父亲身上已附有晦气了,是不宜再参与诸如建房、嫁娶这样的大事情。可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碓墙垒屋这样的大事,少了他怎么能进行得下去?
停工已一个礼拜了。秋风旋起的树叶在我们家门口堆积,就像这个季节即将在沉睡中赴死的蝴蝶。父亲和母亲在工地上打理碓墙工具,有落叶飘到他们的头发上,漫天漫地的落叶,如同纸钱,飘洒在我们家刚上梁的土墙周围。这场景与前两天丽云家的丧事联系在一起,太像又一场葬礼了。秋天干燥的风吹得嘴唇脱皮,我咬下碎皮,吮吸从裂缝中渗出的血。
所有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
房子还要不要继续建下去?就这事,父亲和母亲吵了好几次架。说话做事一是一、二是二的父亲刚开始是犹豫的,后来却扭转方向,执意按计划将房子建好。而母亲却不同意。她认为,我们家偏偏在上梁时村里出了这事,年情不好,风水不好,已沾上了晦气,建房是大事,非同小可,不能对一些忌讳的事不管不顾,得停工一年,晦气散尽才能动工。父亲和母亲各执一词,吵得很厉害。我在心里嗔怨丽云爸爸,为什么选择在我家上梁这天还下井?
父亲终究是一家之主,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父亲说:“哪有什么晦气,这都是封建迷信。在我这里,封建就是应该把一些陈旧的习俗给封住。建,就是照建不误!”多年后,我成年了,我结婚了,我能理解父亲当年尽快将房屋建好的迫切。想想啊,全家只有两间屋子,分成四个小间,七口之家的吃喝拉撒全在这里,还连着厨房,烟熏火燎。其他的别说,就是夫妻做爱,也得偷偷摸摸,潦草了事。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村里,任村生产队总会计师,不管大小,人前也冠冕堂皇,人五人六的。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父亲还是村党总支书,在村里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而回到家里,步子却迈不开了,尤其是要做那事,岂能继续像贼,毫无做人的尊严。
哥姐们也支持不停工,尽快将房子建好。问到我时,我也赞成。后厢房里,我独立的小床要尽快安置好哦。父亲再次请来地理先生重新择日定时辰,一周后,点响一串鞭炮便继续开工了。半个月后,两间正房封顶,很快盖上灰白瓦片了。紧接着,两侧的厨房、猪圈和小杂物间很快也盖了起来。
大年夜前,父亲的建设蓝图总算从他脑海中走了出来。一个普通的四合院落终于诞生了。父亲请來他的义兄秀才伯爷写了两副春联。正房的大门两旁是:“添居室金玉满堂,栋梁起流芳百世。”横批:“方寸福地”。我刚到村头小学上一年级,还认不完这些字,上初中的大姐放假回来几乎天天诵读,耳朵听得也差不多起茧了。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打电话给大姐,问她还记得我们家进新房时的对联吗?这位县城实验小学优秀的语文教师无须思索,脱口诵读。大姐还记得厨房贴的是“应知米粮宝贵,不忘稼穑艰难”。猪圈呀、鸡舍呀,全都贴上了“六畜兴旺”。
5
我们兄妹五人的早期人生,基本上能按父亲设计的轨道行进。当时正值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中国大地上的改革开放如春雷滚滚。大哥、二哥相继高中毕业了。我和大姐二姐继续上学。敢闯敢干、脑瓜灵活的父亲先后筹集资金,为两个儿子各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让他们往返于家与县城跑运输。村里人对父亲的魄力和果敢佩服不已。我们家这艘大船,理应朝着美好的生活奔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那段岁月,这四堂泥瓦房,始终充满着欢声笑语。几年间,两个哥哥先后娶了嫂嫂,侄儿侄女们相继出世。爷爷也从外村的叔叔家迁来与我们共同生活。四代同堂。原来的七口之家衍生成十三口人围桌吃饭,很是热闹。那年月,是我们家人气最旺的时期。
可是,我们入住新房的几年后,不幸开始降临这个欢乐的大家族。
爷爷随我们生活了三年,身体一直很硬朗。立冬那天,我们全都不在家。他一人在家,捧着一碗饭在屋檐下边吃边晒太阳。不知怎么的,饭吃完了,手里还捧着碗,身子靠着椅背,睡着了。待我们回来时,神态安详的他已去了另一个世界。那年,爷爷七十六岁,无疾而终。
次年夏天,二哥的笑容定格在二十五岁那年。那一年深秋,母亲和父亲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情。拿节气作比,二十五岁,应相当于人生的春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再到冬,从纯真到沧桑的中途,哥哥不再与我们行走在往后的日子里了。他与丽云爸爸相比,年轻了十五岁。我目睹了他告别世界的坚强、挣扎和无助。 一场飞来的横祸将二哥撞进了医院的ICU病房。一名酒醉的司机开着一辆小车在路上摇摇晃晃,突然方向盘一转,撞倒了人行道上的两个行人。其中一人轻伤。另一人是二哥,他很不幸,左脑颅骨被撞得很严重,脑部严重受伤。经抢救二十多天后,虽醒了过来,但右手右脚却已无法运动自如了。出院后,二哥已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废人。他每天一瘸一拐地练习走路,站在院子里看太阳东升和西下。父亲四处打听,企图让儿子通过颅骨修补术恢复往日的强健,大干一番事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术后感染,使他美好的愿望破灭成灰。
无论父亲和母亲如何努力,二哥还是变成了一捧泥土,深深地沉入另一个世界。我把二哥的骨灰从殡仪馆领回后,母亲看到骨灰盒太小,说,二哥躺在里面不会舒服。执意要移到她亲手选购的金坛里。遵母亲之嘱,我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理应由我操办。当我的手指触到那袋灰色的粉末时,仿佛有一双被幽禁的黑眼睛注视着我,空无一物的手紧紧地拽住我,一股烤香的烟尘味扑鼻而来,有那么几秒,我竟觉得这味道很是好闻。天呐,这可是二哥的灵魂啊。猛然间,我生怕自己的不慎之举,变成了侵犯,我克制不让自己的双手颤抖,完成所有装坛程序。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手之所以颤抖而心不害怕,只因捧着的是自己的亲人。
然而,这还不是最悲伤的。这个在洛清江河畔的家庭,似乎被施加了魔咒,厄运再次汹涌袭来。二哥去世后不久,大哥的儿子,十岁的少年宏与一个生性顽劣的大同学比赛跑步,因比同学跑得快一些,那个同学追不上他,一怒之下掏出刀子,一刀下去戳中宏的颈部大动脉,宏再也没有醒来。那天黄昏,没有呼吸的宏躺在学校大门口,浑身是血,脚朝回家的方向,脸面遮盖着在校园折下的天竺桂枝叶,就像上山放牛的男孩累了,用枝叶扎成遮阳帽,躺在山坡休息一般。我已师范毕业,在另一所山村小学教书。我赶到现场时,不敢直视,扭头看着远处的山峦,那是无穷尽的苍山荒岭,没有一星半点彩色。
那个初夏,久旱无雨。暮色四合的山村,蚊子特别多也特别大。院子里,父亲和母亲,还有大哥在商议处理侄儿的后事,他们不停地用巴掌拍打蚊子,其实每一巴掌都是打在自己的胳膊和脸上。那声声脆响,很快消失在夜空中,了无痕迹。这一夜的时光,这一院子的悲意,宛似村头清江与洛江纵横交汇成一个大写的T字,汇聚成洛清江,湍急丰沛的水脉,生息度世。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就像当年丽云的爸爸一样,自己挖的井,最终将自己埋了,白忙了一场,结果只是证明了“悔恨”二字的确存在。假如二哥当年行走路边,注意避让车辆,看见摇晃可疑的车子及时远离,就不会被撞了。假如侄儿生性不那么顽劣,不和人家比赛跑步,不嘲讽别人,也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了。当然,这些假如毫无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先见之明。意外和明天,谁也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失去二哥和侄儿的疼痛一度在深夜噬咬着我,像蚕虫吃桑叶一般,不断加深我对人生的理解。无论如何,叔侄俩就像夏天那场洪水一样,义无反顾地退了场。
我们家接二连三出现的变故,让丽云的妈妈很是不安。尽管村里已有说辞,这一切的因由都是因我家上梁时沾上的晦气,破坏了风水。父亲不以为然。丽云妈妈怯生生地来到我家,默默地陪着母亲一起抹眼泪,主动忙前忙后。她觉得是因她而起。她不该在我们家上梁那天,跑来求助救人。她大声痛骂死去的男人:“李七斤这短命鬼,自己去了那边,也不闲着,还在捉弄村里的人,这恁子是好,恁子是好?我对不住你们啊……”接着是一阵抽抽搭搭。蹲在屋檐下吧嗒吧嗒抽着黄烟的父亲,吐出一口烟雾。他把烟雾吐成一根长长的棍子。这位业已被生活重负折腾得满头白发、脊背不再挺拔的中年男子,突然瓮声瓮气地说:“别胡扯了,这是哪对哪啊?我们家的事和你们家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要怪,都怪自己的命!”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感觉到父亲像一个唯心主义者。他没有多少文化,面对失子丧孙,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一旦坚信这是命里有的东西,面对它就会坦然,不怕当然也不慌了。多年后,我在某篇文章邂逅了这样的一句话:“这都是命,你是什么人,你便有什么样的命;你是什么命,你便被埋在什么样的字词里。”我心思忖,当年的父亲是否也读过类似的文章,要不他怎么悟得如此通透呢?
那段日子,我们全家人心里弥散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痛。黑云压顶的感觉不断逼上心头。父亲从来不承认,厄运的因由与十年前上梁时身带所谓的晦气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很多次了,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父亲指着电视里正播放的《新闻联播》说,你们看看,美国又派军攻打伊拉克了,阿富汗政府军与塔利班又发生冲突了,女人和娃娃伤亡惨重。你们说,他们这是沾上哪儿的晦气呢?说完,他端起酒杯,呷了一口白酒说,这就是命啊。
我们扒拉着碗里的饭,谁也不出声,母亲汪在眼里的泪水滚落出来,一颗落在碗里,一颗落在胸前。她端着饭碗进了厨房独自吃了。父亲喝完兩杯酒,接着又要出门。跑县城,跑派出所,跑公安局,找律师处理二哥和侄儿身后的赔偿及上诉之事。但衙门深重,等级森严,每次都是沮丧而归,事与愿违。
6
2002年中秋节前一天,积劳成疾、隐忍不言的父亲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我们,走时五十九岁。他的身体、发肤、步态、身形遁入寂静,与二哥和侄儿一样,消失在他亲手垒起的土屋里。面对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走向冥界的事实,母亲的神经已经千锤百炼异常结实,早已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父亲去世后,大哥大嫂、二嫂带着侄儿侄女们先后离开家,到城里谋生。母亲独自一人在土屋生活。几年后,我们在城里站稳脚跟,也将母亲接到城里随我们生活。宽敞的四间正房及猪圈鸡舍从此闲置了。每逢节气回家,都会看到爷爷和父亲,他们躲在黑色的相框里微笑,守护着这座老屋。由于无人居住和打扫,瓦片被风掀翻,老鼠钻墙打洞,风雨浸淫,摇摇欲坠,黄黄的泥浆印爬满墙壁,整个房子里里外外已变得破败不堪,活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那种微微的凋败与荒凉弥散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带有浓重的远古味道。
新一轮国家危旧房改造政策下来了,征得母亲同意,我和哥姐们商定筹集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拆除旧房,在原址上盖一栋钢筋水泥小楼。
在拆除老屋那天,我多角度为老屋拍了十来张照片后,才让农民工爬上房顶掀瓦片。挖掘机在我的指挥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开始扒掉这座土坯屋。我想起父亲在建这几间房子时的艰难和困苦,以及在老屋里发生过的欢喜和悲伤。如今,它们在我亲自主导下,就要夷为平地了,甚至连墙泥都不再保留,拖拉机要运走所有的泥土。
此时,日月难得同辉。童年的我仰头倾听上梁歌,犹如天籁环绕耳畔。中年的我再次仰望,看到的是正在拆除的瓦房。我隐约嗅到一股诡异的、未曾闻过的气味。它不再邪恶,它像一粒无意撒落的葵花子,顽强地长出一株向日葵。花儿向阳,黄灿灿的,蒸蒸日上。头顶上那片黑云逐渐变成白云。那只“鹅”找到了同伴,与它们会合,拼成了像葵花一样的云朵,越来越清朗。
责任编辑 韦 露
→ 廖献红 壮族,广西鹿寨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第二、第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有作品刊发于《民族文学》《黄河文学》《广西文学》《散文选刊(下半月)》《奔流》《海外文摘》《当代广西》等刊物。现供职于文旅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