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和维生素B

来源 :科学养生·百姓用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h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因首先发现食物中含有维持生命必需的维生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时至今日,维生素仍然被我们所津津乐道……
  谈起脚气病,现在许多人都不了解,因为许多地方已见不到这种病了。然而在一百多年前,人们正为探寻此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而发愁——
  
  奇怪的“夺命病魔”
  
  印度尼西亚等国曾经流行着一种疾病,并且每年有几十万人因此而死亡。得了这种病的人,先是全身感到疲劳,干什么活都没有力气,走路小腿发沉,慢慢的小腿肌肉疼痛甚至萎缩;发展到严重阶段,病人的神志不清、口唇苍白、呼吸急促、心慌、最终心力衰竭,有不少人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
  
  殖民者的顾虑
  
  19世纪,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被称为“东印度”。作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欧洲小国荷兰的殖民地。因为脚气病广为流行,荷兰殖民者也一批批地患病。他们或备受疾病折磨,或病死他乡。
  1888年,当时的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开始进行脚气病的研究。这一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脚气病原因,解除此病对殖民者的威胁。
  
  学者的参与
  
  许多科学家参加了这个委员会。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正在柏林跟随细菌学奠基人科赫一起工作。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自告奋勇加入这个委员会,并在当年10月就打点行装,动身来到东印度群岛。
  当时,巴斯德的细菌理论已得到普遍承认。艾克曼起初也认为脚气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用鸡做实验,从临床对病人的观察,到一系列的显微镜观察,两年多的研究结果,让委员会的科学家和医生都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神经炎,还从病人血液里分离出一种球菌,所以认定球菌是引起脚气病的原凶:脚气病是传染病。委员会认为研究任务已经完成,因此要回国了。
  
  深入探索
  
  艾克曼觉得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比如脚气病真是传染病吗?用什么方法预防和治疗?他想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没有走,继续留在雅加达,担任了新成立的病理解剖学和细菌实验室主任,还兼任医科学校校长。
  他借用了一家陆军医院的几间房子,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室研究。然而,一个偶然和事件改变了他的计划。
  
  真相大白
  
  1890年6月10日,他们买了一批小鸡,以供做实验用。并从当地雇来一个人,负责畏鸡。谁知一个月后,许多鸡得了病,病鸡无精打采,整天不吃,蜷缩在角落里打盹,走起路来步态不稳,有的呼吸困难,鸡冠变青紫,最后竟接二连三地死了。
  艾克曼解剖了死鸡,结果发现这些鸡得的病和与脚气病人一样,都是多发性神经炎。莫非脚气病真的是传染病?艾克曼陷入了沉思。
  11月初,实验室新来了一名厨师,他同时接替了喂鸡工作。到11月底,没有死的病鸡都恢复了健康,又活蹦乱跳的四处寻食了。这个情况引起了艾克曼的注意。
  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与原来负责养鸡人员的用精白米饭喂鸡有关。那个爱贪小便宜的人,他每天去医院病房收集剩下来的白米饭,然后用白米饭喂鸡,而把买鸡饲料的钱克扣下来,据为己有。而新来的厨师,却是按规定买实验室所要求的饲料(糙米加米糠)喂鸡。
  这样一件看来平常的事,却引起艾克曼的思考:用精白米喂鸡,鸡得了脚气病;用糙米加米糠喂鸡,鸡的脚气病就好了。难道脚气病与吃的食物有关?于是,他设计并开始了新的试验。
  艾克曼把一群小鸡随意分为两组,一组鸡吃精白米,另一组吃有米糠的饲料。经过三四周,吃精白米的鸡出现了气病的症状,吃鸡饲料的鸡却十分健康。于是他又给得了脚气病的鸡改吃糙米,不久得病的鸡又都恢复了健康。
  艾克曼意识到,脚气病与精白米有关!当地人习惯把大米加工得很白,这样就去掉了米糠。艾克曼认为,很可能米糠中有一种对人体很重要的物质,如果常年吃精白米,就会生脚 气病!
  
  维生素“面世”
  
  1897年艾克曼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欧洲和日本引起了轰动。他把这种物质称为“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以后人们就称为“维生素”。脚气病正是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它不是传染病。
  直到1912年,日本生化学家才从稻米壳中提取出了一种可以治疗脚气病的物质。同年,波兰出生的英国化学家冯克在伦敦的李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开始研究脚气病的原因。他从一吨稻壳中得到16盎司的结晶状粗制品。从酵酶中也可以制出同样的化合物。由于这化合物被证明是一种胺,冯克就给它起名叫生命胺(Vitamine)。冯克的发现开辟了由于营养缺乏而产生的疾病的研究。
  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其它一些维生素,并搞清了缺乏某种维生素与一此疾病的关系。到1930年人们才弄清楚了维后素B是一种复合体,并将能治疗脚气病的因子称为维生素B1,第二种因子称为维生素 B2,等等。
  由于艾克曼首先发现食物中含有维持生命必需的维后素,从而荣获192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其他文献
2005年4月,在京各媒体爆出新闻:总是给观众带来快乐的知名影视演员李琦,因患代谢综合征住进了武警总医院。主治医生罗社文博士说,李琦住院都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惹的祸。“代谢综合征”,一个为医学界所认识的新名词,也因此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伴着现代文明而出现或显著增加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疾病,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这些疾病对人体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危害,而且它们之间又
期刊
黄瓜:性凉,味甘。具有清凉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的功能。黄瓜的头部味有点苦,含有一种葫芦素,它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并可起到抗肿瘤的功效。   丝瓜:据《陆川本草》记载,丝瓜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有殊功”。   冬瓜:清暑佳品,其味清淡爽口,煮汤炒菜皆宜。冬瓜营养丰富,自古就是食疗进补之佳品,有利尿消肿、清热化痰的功效,用冬瓜、苡仁、百合、莲子与鸭同炖,能消暑热,开胃进食
期刊
在蛋白质转印法问世30年后,一项新技术为实验人员提供了蛋白质转印更加便捷、准确的方法。  在发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出现了30多年之后,这项技术仍然是获取特定蛋白可靠鉴定的关键。许多近期涌现的产品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蛋白质印迹实验的可重复性、敏感性、定量性以及速度。  有三个人都被认为发展了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方法,但其中只有—人才算得上是“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
期刊
继黄禹锡事件后,干细胞领域又曝出假论文风波。面对学术造假,人们的视线从造假人身上转到刊登文章的编辑部。作者、审查者、编辑,这三方到底谁该负起责任?  8年前,韩国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宣称“用卵子成功培育出入体胚胎干细胞”,成为科学史上臭名昭著的丑闻。  但是科学探索不会就此停滞。在“黄禹锡事件”之后,仍有不少研究人员在不断推动人体胚胎干细胞的发展。  不久前,美国一个备受尊崇的课题组称,他们利用类似
期刊
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了老年便秘……  *牙齿变得娇气了,消化功能也在下降。老年人只能吃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食量少、体内食物残渣少,便量随之减少  *运动不足引发了全身肌肉功能低下,内脏下垂、肠蠕动减弱。老年人的排便能力减弱  *神经反应迟钝,胃、大肠或直肠不发生反射。老年人便意感消失  *大肠癌、大肠息室、糖尿病、脑血管病、痔疮等是引起便秘的疾病。老年人这类疾病增加  提示:  大肠癌及其他肠道疾病
期刊
很多人都有头痛的经历。从门诊情况看,中青年人的头痛,特别是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女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占很大比例。这种病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见,和内分泌(也就是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常见为半侧偏头痛,有的人固定在某一侧,有的人可以左右交替出现。    [门诊背景]  患者:女,岁,以“头痛”就诊。  医生:耿稚平,主任医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  耿:您好!请坐,您怎么不舒服?  病人:大夫,我最近一段总
期刊
婴儿可不光是闹病的时候才发烧。在夏日里,如果少了水也会烧得让你害怕!喂一瓶水,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夏日里,您的宝宝可否有过莫名其妙地发热?有时,宝宝虽然吃了药体温仍持续不退。可是医生仅仅用一瓶温水就使宝宝安然入睡!这就是所谓的婴儿“脱水热”。    缺水也可以让孩子“烧”起来    1、 外界因素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奶粉或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摄入的水分不足,造成体内细胞脱水,从而导致体温过高
期刊
专家档案:  邢家骝主任医师,原解放军307医院院长,我国第一代核医学和放射医学著名专家。50年代留学前苏联。多年来从事放射治疗及降脂药物临床研究。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7项及香港《紫荆花医学发展成就奖》。    心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病者达1200万人,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冠心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情况同
期刊
一、滴耳药法  1、 病人取侧卧位,患耳向上,先用消毒小棉签清洁外耳道。  2、 左手向后立牵引病人耳道,使外耳道变直。  3、 右手持药瓶,将药液沿外耳道后壁滴入3-5滴,然后轻压耳屏或轻拉耳郭,使药液易于流入,再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口。  4、 嘱病人保持原位5-10分钟。  5、 如双耳均需滴药,应先滴一侧,过5-10分钟再滴别一侧。    二、滴鼻药法  目的  鼻腔滴的目的是保持鼻腔畅通和止
期刊
炎炎夏日,气温高达37℃、38℃……正常人都感觉难以忍受,刚刚生育了宝宝的新妈妈又如何度过?自古到今,中国人对坐“月子”是很讲究的,除了休息、营养,保暖几乎是最重要的“坐月子”的内容。在炎热的夏天坐“月子”还要保暖,真够让人头痛的。搞得不好,还会中暑。    产妇中暑后果严重    体质虚弱又适逢夏季分娩的产妇,如果按传统的不能见风、不能受凉的标准来护理,中暑也许就在所难免。    ①中暑的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