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冶冶黄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这句日本俳句,清丽有禅机,想必松尾芭蕉写下这一句时,笔尖是衔着生动和趣味的。朴实的萝卜,被菊花轻轻牵动,也跟着高雅起来了。然,菊与萝卜相提并论,我认为虽不妥帖,却不失温情。萝卜种子一旦埋下,便会有一颗朴素的心在等待。秋风亦有情意,菊花先醉在枝头。闲庭素院,一眼望去,连头发丝里都漾着喜悦,早早晚晚的时光里,一样的等待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和景象。
  菊花苗来自广东梅州,因为我无法抵挡丹姐朋友圈里那些浅淡的、黄俏的花朵的诱惑,便央求她给的。丹姐是客家人,她说这些菊花是她前年春天从山里挖回来的老根,埋入花盆儿就会成活。它们野性十足,喜欢攀爬,繁殖能力强,天气越冷越开花。
  第一次养这种野菊花,我不太清楚它的脾性。直到进入九月后,园子里各色花朵渐渐稀疏了,它才开始结蕾。那一刻,我感觉整个夏天的等待,都值得了。半夜醒来,想着院里那一盆野菊花,正在酝酿一个花事的到来,我的心里便充满了喜悦。
  我以为,它像家乡的九月菊开在九月,可到了十月,它依旧攥紧着花蕾,像攥紧的一个个的小拳头。风吹着吹着,吹成了北风,我开始担心,生怕来自广东的野菊花熬不过北京天气的寒冷。
  等待的日子里,居然不断有新鲜的叶片长出来。大小不一的叶片有着同样的形状,正面的颜色深一些,背面浅绿,像艾叶,蒙着薄薄的一层灰白,浅浅的纹路摸上去有凸凹感。而漶漫的记忆,也慢慢聚拢,回忆的暗流推动着时间的季节河。
  故乡的冬天,一场又一场纷飞的雪花,随意而轻盈,如从天而降的花朵,撒在山野和荒丘之上。远看,近看,一望无际的雪色覆盖着天地万物。在母亲的小菜园子旁边,有片荒地,冬天时邻居家用它沤羊粪。到了春天,发酵好的羊粪都被送到新翻过的庄稼地里,荒地就空了出来。
  因为上面沤过羊粪,加上雪水的渗透,泥土呈现出深褐色,野草的种子得到了肥水的滋养,使得那一片野草茂盛无比。记不清是哪一年的春天,杂草丛里长出来几棵油绿的小苗苗,细長的叶片夹在苦豆、黄蒿和灰灰菜中间,格外醒目。母亲说,这是菊花苗。
  回族女人天性爱美,喜欢花草。看着菊花苗和杂草挤挤挨挨在一起,一场大雨过后,母亲便小心翼翼地用铲子连根带泥,挖出了菊花苗,埋在菜地靠墙的位置,培好土浇足了水。一阵忙碌之后,她虽然踩了两脚泥,却带着满心欢喜回了家。
  二十多年前,农村生活朴实又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有各的忙碌。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我对于菊花的了解少之又少,我只知道母亲在园子里栽了菊花,但什么颜色,什么时候开花,甚至会不会开花,都没有过多的想法。
  离开杂草窝的菊花苗,得到我母亲救济后,依着墙根长得飞快,八月时已经高过围墙。它深绿的枝条,又分出很多侧枝,纵横交错缀满了叶子。叶片正面比较光滑,而背面印满纹理,一阵风来,枝干上像挂满了绿色的小旗子。
  这才九月初,菊花苗便出落得高挑惹眼,手指粗的枝干顶端坐满了绿色的球状的花蕾,一派欣欣向荣。
  九月末,秋风越来越急,园子里的青菜都被母亲摘回了家,父亲开始平整菜地、整理残根烂叶,独有那一丛菊花缀满了花朵。浅黄的花瓣围着深黄的花蕊,虽是单瓣,却也娇俏动人。深秋,清凉的阳光下,蜜蜂和蝴蝶已经了无踪迹,可一看到那丛菊花,喜悦就会在一家人的脸上漾开,母亲更是满眼欢喜。
  不要说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们,赏菊品菊赞菊的闲情意趣,只看那些繁茂的花朵凌霜而发,任谁见了也会心生怜爱和敬佩。要知道,在九月末的北疆,夜里的气温已接近零度,大片的田野里,草木已经开始凋零,冬天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
  就在我为野菊花担心时,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水土不服,居然还活得出乎意料。记得,刚埋进花盆的小苗,细软柔嫩,透着南方的温柔气息。但到九月结花蕾时,株高已有半米多高。立秋后,大约因为早晚温差大的缘故,大部分叶片变成了红色,而一粒粒浅绿的花蕾点缀其中,别有一番韵味。
  立冬后的第五天,搬进客厅的野菊花,居然热热闹闹地开花了。先是三五朵,一夜过后,又开了十几朵;几天后,沐浴在午后初斜阳光里的,是爆盆的花朵和喜悦的心情,二者缠绵在一起,怎么分也分不开了。
  北方的冬天,阳光带着甜蜜的暖意,重瓣的花朵彼此相拥,依着枝干溢出浅香,洇着一簇一簇璀璨的金黄。红叶子高低错落,深黄的花蕊举着花瓣贴在上面。开窗通风时,花朵和叶片像灵动的蝶在窗前飞,更像一群远道而来的小精灵造访我的生活,引来无数的欢喜温暖这个季节。
  难掩喜悦的心情,我急急地拍了照片发给丹姐。隔着手机屏幕听到她的语音,喜悦瞬间翻倍,好似那些菊花苗是她精挑细选送给我的药引子,所有快乐的事情都被重新排序解密,想表达的情绪忍也忍不住,如那些开起来拦也拦不住的菊花。
  菊花喜欢丛生,独苗成活后用不了几天嫩嫩的侧芽就会打着卷,一个接一个地从主枝上冒出来,花土肥沃时也会从根下生芽。不断长高的枝干随个人喜好要选择性地摘心,两三次摘心之后有了满意的造型,就可以静等花蕾攀上枝头。植物的随性里藏着心跳与脉络,很多时候,它们的可塑性会与人性的善意期许同步,枝枝蔓蔓都会任性地生出花朵。
  世人种菊多是自赏,置案头,立廊前,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以我之悟,不论时日短长,遇见自己喜欢的颜色时,必会在心意深处静养一份芳熏百草、色艳群英的美好。
其他文献
我已厌倦探险  推开窗,城市的灯火从身边涌上。  一些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  記忆开始模糊。  二十岁时,我努力学习修辞。  在一间肮脏的单身宿舍  无节制地挥霍词藻,就像完成  一次对精神之乡的旅行  一个情感粗糙的年代  仇恨比爱情更长  弱智的含义就是一盏良知的灯  三十岁,我对自己说,我  ——一个出生在蛮夷之地  呆头呆脑的野蛮人  正在把晃来晃去的生活固定  并习惯在生活罅隙里写诗。  
期刊
1  沙河里奔流着历史、传说与风云  岸上游走着浪花、寺庙与桃花  天空飘飞着古朴、葱茏与歌声  一生的波澜向我涌来,这么辽阔与盛大  我的悲伤被沙河攥紧  攥成一株水草,在水里摇曳  恐怕这一辈子都逃不掉了?  2  不必担心岸边的那棵树  风雨飘摇,一副举目无亲的样子  但它因势利导,指引着一条河流  鼓荡秦时明月般的风流倜傥  让一群鸟儿忘却人间寂寥  在水上练习发声,练习翅膀?  3  水
期刊
洛阳,牡丹云集  她们举起火把,燃起熊熊的篝火  春风联袂,围着,翩翩起舞  人们随风,接近  旭日。脸上泛起片片红霞  富贵与圆满,牢牢  攫住了,他们的目光。  显然,牡丹花里腾起的火焰  已经燃烧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春天,我在山上种一朵云  风是天空的翅膀  白云是天空的花朵  我要趕在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前  种上一朵白云,用桃枝画上眉眼  梦想用一根弦放飞或轻绕  彩绸披山坡时让她成为新娘 
期刊
除夕那天上坟,跟堂叔聊起堂祖母,才恍然觉起她已经去世快二十年了。记得那天刚得知她的死讯,是一个周末的午后。当时我在离家几十里的一个寄宿学校念书。回家前,顺便去附近大伯父家蹭午饭。当时只有大伯娘一个人在家,她告诉我:“你家唐家翁妈吃农药死了,今天上山下葬。”我当时连“啊”了十几声,实不敢相信。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个外向开朗的老太太,走路喜欢用小跑,嘴里常哼着小调,爱说话爱打趣人也爱笑,总一幅快活开
期刊
柳荫蔽日。淡烟笼罩  乡村池塘。透亮的胴体涂满花香  一只浅眠的玉面狐狸  呼吸均匀。平静安详  夏日池塘。一樽千年琉璃盏  十里草木芳薫浸染  成杯壁上斑驳包浆  朝嵌云霞。暮缀萤光  斟满绿醅泛荷香  父亲汲水的扁担  总会打破一池寧静  灌满肚子的吊桶,晃着脑袋  如父亲不离不弃的随从  不远处。一线草茎,系住落日  沉入父亲赤脚侍弄的菜园  在草甸里的一双布鞋下隐眠
期刊
玉簪花开得繁盛之际,秋天便来了。  玉簪花名字很多,如白萼、季女、白鹤仙。另因其“未开时,正如白玉搔头簪形”,玉簪花的花苞,莹白如玉,形如古时美人头上斜插的玉簪,故又名“玉搔头”。这个名字,据传与汉代“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有关。据《广群芳谱》载:“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人皆效之,玉簪花之名取此。”李夫人因妙丽善舞而见宠于武帝,后因病将不久于世,武帝几欲探之,她却拒绝相见。实在
期刊
王文鹏,1994年生,写小说,文学期刊编辑。有作品刊于《长江文艺》《广西文学》《大观》《牡丹》《鹿鸣》《椰城》《岁月》等刊物。有部分作品获奖。  我姥爷快不行了,小姨最先给我打了电话。我那会儿在台球厅,有台桌子正挂着彩头,我当见证。双方都是高手,美式八球,我想着打不了一会儿,就耽搁了几分钟。跑到医院时,小姨正蹲在墙边哭,任谁拉都不起来。我问她情况咋样了,她反手给我一巴掌,问我为啥这么慢。我说,路上
期刊
何霜,祖籍四川达州,定居重庆江北。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江北区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之生》。零星在《佛山文艺》《满族文学》《微刊小说》《辽河》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老爸来电话时,我正在做梦。  梦中,我被副总任命为品质部经理。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令我有些发懵,对着一桌熟悉而模糊的面孔和潮水般的掌声不知所措。我真恨自己。平日里,就职演说打了无数个版本的腹稿,一到关键时刻,脑子却像抽了真空
期刊
苏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黄河文学》《雨花》《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  厨房不是很大,灶台上热气腾腾,一股子家的味道。  老白以前是不进厨房的,厨房里有金素梅一个人就够了。通常,金素梅在做饭的时候,老白就坐在沙发上看看报纸,或者在手机上玩玩俄罗斯方块。老白之所以向厨房进军,是因为有一段时间金素梅做菜
期刊
芳菲四月天,我正在河南。走乡路,寻村落,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触摸大山里跳动的脉搏,感受那份直抵内心的震撼。  太行山逶迤连绵,晚霞映在山脊上,村庄撒满了祥光。一路辗转,我们走进了一个叫作庙荒村的古村落。  原生态的村子并不规则,但是很整洁,以旧复旧的改造,使古朴中透着些现代感。著名的红旗渠从村子中间穿过,不仅灌溉着良田,也给这山野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  经营着民宿的老板,年龄不到五十岁,总是笑呵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