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经典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肖像画是画家经过对人物(主要是面部)的解读,在“肖以自然”的基础上作有限的个人表现性发挥。肖像画不是单纯主观或客观摹写的产物。但时代发展下,仍应遵循肖像画的基本概念和宗旨。本文浅析了肖像画的在当代的发展诸现状;论述时代进程中的肖像画要在传统定义中找到变与不变的尺度;阐述在照相时代,超越照相写实的超写实主义肖像画的成功范例;以及这个时代,画家的独立审美的重要性。
  关键字:肖像画 时代特征 精神性
  一、肖像画的经典之美
  肖像画,作为一种经典的绘画体裁流传已久。一件肖像画作品的再现,显示的是画家个人的风格特点;而一个时代下的一批肖像画家的作品,显示的则更是绘画风格的时代性特征。每一幅肖像画的诞生,都承载着她古老的源流。
  传统肖像画,以“肖以自然”作为唯一标准。根据《韦伯斯特字典》,肖像画(portrait)的定义有:1、用画面再现某个人,一般要再现他的面部; 2、肖像画是一种可视的描绘或者肖似。
  如今,肖像画仍然强调肖似,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半身肖像较以往更普及。人物姿态端正稳定的基础上,稍有灵活丰富的发展趋势。
  在单国强的《肖像画》一书中,他指出肖像画的四种基本性质:1、客观性——实有其人;2、真实性——外形酷似;3、生动性——神采奕奕;4、专一性——旨在人像。 现今发展下的肖像画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表现的成分。但基本都遵循上述四点。由于“表现性写实”在肖像画领域的普及,“客观性”和“外形酷似”常被逾越。其实,表现性成分在肖像画中是很有限制的,尤其是在造型上,稍过表现,就偏离肖像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甚远。
  肖像画的美,专注,静止。让人凝神观望,驻足感怀。
  肖像画是相对静止的。肖像画的魅力在于她是静谧下,在一种无言的四目相对中,人与人的感应。静谧中,更能通达到彼此的内心。相对静态下的人专注,凝思;不哭不笑,不带激烈情绪的状态,是人平日里最常态的一面。相对静态的微表情中,沉淀出人常态下的生存状态,和微妙的情绪反应。肖像画虽然最终以静止的形式呈现,但无论在创作中,还是观赏中,我们与画中人确是在密切地“交流着”。这种互动建立在与画中人的感应,和对人物情感的解读猜测。这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着。
  肖像画静止之美,不同于照相捕捉的迅雷之速。这过程不仅能够沉淀出画家自身的生命节奏,还能将对象与己相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哪怕对象相同,呈现的仍是千姿百态。
  二、肖像画的解读性
  人脸具有所有哺乳动物中,个体差异最强的特点。人的五感是最敏锐的,所有的病症中,面部五官的疼痛是最疼的。人的面部长相,是人在生命时长内积聚的那张脸,藏有丰厚的故事。人的表情,则反映出一个人即时的喜怒哀乐。肖像画描绘的是对象生命时长内积聚的“相”和短时间内表现的“态”。肖像画家们可以用经验去感受,猜想他们的情绪、经历、甚至生存状态。虽然画的是面部,他们的身份,着装,言语等可能已经先入为主的参与了画家脑中对对象的解读。最后在画的过程中,在客观地摹写基础上,呈现出微略的主观意识和画家的理想化表现。肖像画创作的开始从我们与对象结识时或结识前就神奇的开始了。
  这种个体的解读,影响到绘画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如果对象是纯洁可人的少女,画家则更可能用去刻画其曼妙可人的曲线,光洁的肤质,清澈的眼眸,幼软的发丝。这是常见的解读。然而眼光更锐利的画家则会体察少女的气质,把思绪和少女的遐想带入画面。这种解读将把画家一起带入一个少女的世界。这时,肖像画的美已不是追求精准的严苛的过程,而是一个倾听和遐想的过程。当然,因为技法娴熟程度的不一,我们不能架上油画上实现一次性的“成功”。在造型比例的推演修改,和色彩的调试下,仍要维持“感觉”的新鲜,是不易的。当然感觉的读取结果,也并不是每次拿起笔来都是固定不变的。诚然,这是多么微妙的过程。诸多画家自身潜意识的不自觉地运作,使得结果往往不同于预期,却也达到满意的效果。创作的妙趣也就在于此。
  三、梵高精神性再现架上绘画
  艺术史里的案例告诉我们,好的画作和画家真正得到公允认可,不一定在他所处的地域,当然也不一定处在当下的时间域。如同伦勃朗,梵高死后万古流芳一样。他们用生前悲怆有力的生命作画,反而让他们死后超过了许许多多其他画家的美誉。
  梵高的几幅自画像是具有悲剧色彩的肖像画。梵高肖像画中,他好像在对自己发问:我是谁?他曾一度立志成名成功的牧师。因为过于关心和接触底层劳动人民,甚至与他们同吃同住,而被认为有损教会形象而被教会开除。在坚定的信仰面前,他失去了一度热忱向往的牧师职业。在极度的失望中,他不知道信仰之外,他还能做什么,他到底为什么而活?幸运的是,他还有画画。梵高的画作不是一味情绪性的发泄,每一幅都是反复斟酌的。他对印象派画家很有研究,并在给兄弟提奥的回信中表示自己是印象派的集大成者。虽然他那时已经有燥郁症的表现,经以一种时而热情时而极端的方式施加于朋友甚至陌生人身上。在他的画作上也逐渐呈现了幻想甚至狂想的成分。早期的肖像画,他还稍带体面,衣冠整洁。但神色已经显露出怀疑,迷茫和无奈。作画仿佛是可以忘记悲伤的妙法。在画中,他的情绪得到了纾解和宣泄。梵高的精神病也的确在绘画中得以控制。在其后的每一幅自画像都越显沧桑,让人触目感伤。
  四、时代特征下的“顺势之变”与“怪诞之变”
  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舞浪弄潮。时空地域在变,天、地、人也在变。可是大江东流的大势不会随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在趋势中辗转变化。有顺势而为的变,也有企图求新求异的“怪诞之变”。有些所谓的肖像画正在将后者托举成主角。但当这种求新求异的“怪诞之变”广泛流行之后,就自然淘汰了。因为人们在商业娱乐化的氛围中,还是有着判断的知觉的。
  商业模式下,娱乐业的兴起,漫画式的所谓肖像油画也继而登上厅堂。常常冠以批判主义的严肃性。但将这些反讽意味的头像画纳入肖像画的行列,显然违背“肖以自然”的宗旨,画家的情感和主观思想已极大地超越了对象的本来面目和对对象的摹写。有些人索性以“大头画”命名之倒也更恰当。   娱乐商业化的产物诞生之初总有光鲜的包装和高昂的叫价。但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常常不得善终。而经典,衰落后总会回潮,几经往复。有时经典的承认也是漫长的过程。众所周知,经典要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当代的绘画一定有一部分未来会成为经典。作为当代人当然也不能断言某某会成为经典。因为行业领域内的当权者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下定论。艺术的发展也不会像生态循环那样规律。但历史经验的重复性让人们敢于对未知预设猜想,并迈出勇敢的一步。肖像画家们正在“再现”的路上实践。成就着成为真正经典的可能。
  康定斯基说:“画家应该有感而发,因为他的任务不是主宰形式,而是使这种形式合于内容。”肖像画应当尊重客观对象的自然流露的一面。
  五、照相时代肖像画仍呼吁艺术家的独立审美
  照相时代参考照片成为多数肖像画素材来源。人们常说,画照片、跟着照片走、模仿照片。一切指向都围绕照片利大于弊的论点。好的素材、出色的照片效果、艺术家的审美和绘画的造诣仍然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照片创作不像写生,是即时或短期的。个人的表现可以更大的发挥。产生的联想空间更大,也有更多斟酌和设计画面的余地。所以照片创作呈现出的效果与写生呈现的效果一开始就注定不会雷同。从创作的意义上,也不能断言孰好孰坏。除非印象派的画作,依赖变化多端的光源。那么参照照片想塑造印象主义的风格。多数会不如写生作品成功。
  绘图软件、激光印刷、3D打印,正在模仿着绘画,模仿手工。科技模仿着笔触,轻易地打印出逼真的效果。那么,最容易被机器模仿的就是照相写实的画作了,因为照相写实画家模仿的就是相机的产物——照片。这样的绘画除了技巧,几乎没有其他可玩味的了。
  画家如果能熟练在绘画软件上完美制作出一个文件,那就不一样了。因为操纵机器的还是人脑。绘画不是讲求精度的演算。被机器模仿,并不用害怕。因为机器不能习而精进。但如果被大活人模仿,他就可能超过原创者,进一步发展。在人的环境中,才能成就这样一种良性机制。好的原创也是基于众多前辈优点的集成和再现。所以独立审美是一种良性竞争下画家应具有的进步品质。
  冷军肖像画,是超越了照相写实的超写实画家。冷军的肖像画以其卓越惊人的超写实技巧,震惊四座。冷军的肖像画也画美人。与陈逸飞的美人图不同,他的画没有矫揉的媚态,靡靡昏黄的调子。挑选的人物自然,有特点,有灵气。色调背景虽然大多褐黑调,但人物本身的固有色还是相对写实的呈现了出来。他又不像照相写实一样,以求几乎完全的写真。在照片的选取,人物选择等先期处理上,都做足了功夫。他在绘画处理过程中,在肖似的基础上,略有微妙的美化,例如皮肤比真人相对更细腻粉嫩些。使之达到画家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所以,冷军的肖像画,在超写实和照相写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呈现出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和谐、理性之美。是超写实主义画家中优秀的画家。
  参考文献:
  [1] 单国强.肖像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2] [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丁韡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2级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有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处残留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距今有七﹑八千年历史。陶瓷与漆艺的结合漫长而又零散,本文力图通过前后的梳理与自身的实践,大致勾勒两种材料在历史上结合的背景,以及现代手工艺术环境下的各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陶瓷;漆艺;结合;组合  一、历史上的结合。  (一)考古发掘已知最早有关陶与漆结合的实物是由距今约五千年的浙
期刊
车金林,河南封丘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寻宝中原》栏目特约书法家、河南省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毛体书法协会河南分会主席、中国艺术书画收藏交流协会副主席、中国酒业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供职于河南省委办公厅。  山,至坚,水,至柔。山与水,似乎永远不能并立而存,然而在一位书法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二者和谐相存。他既有山的博大峻伟,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常州梳篦中三件雕松篦箕的装饰图案进行图像学解读,考证其图像内容的同时,探讨其图像形成的特殊地域成因和时代背景成因。通过对近代常州历史和文化文献资料的考察,指出近代常州女学兴起、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西方文化冲击对民艺创作的影响。这种图像产生的背后正是民间艺人远离匠人,表达自我的意识体现,更是民间美术随时代艺术不断更新扬弃的潮流。  关键词:常州雕松篦箕;民间艺人;图像学  [2014年
期刊
摘 要: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的字眼,“徽学”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与藏学、敦煌学、竟相辉映。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 历时三十八天,骑摩托车游历了婺源的两山,十多个古村落(文公山、大漳山、晓起村、汪
期刊
摘 要:《溪山渔隐图》应该是唐寅晚年的作品,此时他人从江西回来,对于仕途希望已万念俱灰,画中的几个情节都隐藏着一些历史典故,比如太公钓鱼、陆羽烹茶等等,通过这些情节和典故作者很含蓄地表达了他的隐逸情结。透过画卷唐寅映射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人生及其绘画能带我们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四重整体的世界。  关键词:唐寅;《溪山渔隐图》;海德格尔;四重整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
期刊
摘 要:罗汉图像是佛教美术题材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出现的比较晚,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下,南宋的罗汉画在文人思想的侵染下与五代和元明清的罗汉画在图像上有很多独特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多数的罗汉画都出现了山水画和人物画的融合,罗汉画里都有大尺幅的山水作为背景,比如刘松年、陆信忠、李嵩、周季常等人的罗汉画,他们的山水的描绘有宋代文人画里的影子,本文聚焦于南宋罗汉画在文人与世俗侵染下的而催生的“新问
期刊
张晓林,河南省杞县圉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观》杂志社社长/主编。青海省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书协学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开封市书协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西部》《作品》《莽原》《山东文学》《星火》《广州文艺》《海燕》《满族文学》《当代小说》《西湖》《短篇小说》《小说林》《红豆》等发表笔记体小说400余篇。100余篇先后被
期刊
中国旅美画家虞世超生性寂寞而沉静,富于独特的想像能力和杰出的艺术表现能力。其艺术审美特色,在于融传统风神于现代感,把传统中国画的形貌姿致和气度情韵与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精神特征融合起来;又将人性和生态的哲理化为或浓郁的或清纯的诗意。这使他中国画的马画和油画的人物画、风景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世超的艺术审美特色,给当代画家以深刻的启示,可以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从不自觉转向自觉,把艺术创作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
期刊
摘 要:创意无处不在,设计改变生活。创意产品设计需要融入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提炼、概括,以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产品,而研发地域手绘特色的创新性产品就是其中之一。地域手绘融地域文化、乡土特色、民俗特征为一体,与创意设计结合形成的产品具有原创性特点,将其应用在纸质、布艺、日用产品中,使创意产品与创意手绘相得益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能够提升地域手绘的品牌意识,使其成为新都市的一张名片。  关键词:地域
期刊
摘要:在美术史的划分中往往把17世纪的荷兰美术划分在巴洛克艺术目录下,但在巴洛克风格盛行的17世纪,荷兰的艺术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景象。荷兰人民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使他们更加倾向于对现实环境的描述,因而不是巴洛克艺术,也不是古典艺术,而是朴素、自然、生活化的艺术占据了主流。17世纪的荷兰通常被认为是欧洲早期艺术市场的开端,银行业、商业和贸易领域的发达,以及新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使依附在新秩序下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