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静思,神游于喧嚣世俗之外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晓林,河南省杞县圉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观》杂志社社长/主编。青海省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海省书协学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开封市书协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西部》《作品》《莽原》《山东文学》《星火》《广州文艺》《海燕》《满族文学》《当代小说》《西湖》《短篇小说》《小说林》《红豆》等发表笔记体小说400余篇。100余篇先后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选刊》《读者》《作家文摘》《传奇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转载。出版笔记体小说集《虾湖之谜》《木钗》《木画》《宋朝故事》《圉镇笔记》《谗言》等,其中《木画》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发表文章30余篇。曾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二等奖,青海省第二届文艺评论二等奖,青海省第三届书法理论奖等。长篇笔记系列小说《书法菩提》(北宋卷)被《书法报》连载。
  王向威:张老师,您在书法创作上一路走来,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尤其那些对自己的书法认识和创作上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情?
  张晓林: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是从乡村教育开始的。每逢春节,村里有写春联的习惯。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父亲说,像你这个年龄,我就开始为村里写春联了。我就无端的觉得,能为村里写春联,一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弟兄四个,我排行第二,我哥那时已在圉镇上高中,春节回到村里,四邻八舍都拿着割好的红纸,排着队来找他写春联。我对哥哥充满敬佩。哥哥忙不过来了,就对我说,来来,你也写两幅。我试着写了几幅,乡亲们说,写得还是回事。我就有了一个理想,有朝一日写遍村里每一家的春联。但这时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书法的认识是模糊的。直到若干年后,杞县先贤杨静波先生才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书法。调入开封文联后,王宝贵先生对我诸多鼓励,并于全国九届书展前夕让我随开封书法家到确山县的薄山湖进行集训。集训期间,得以与王若愚先生秉烛长聊,收益颇深。并出习作请教之,若愚先生直言,指出用笔的弊端,我才如梦初醒,此后才渐悟书法用笔的方法。
  王向威:相对于文学写作,您觉得书法创作在您内心里的地位和分量是怎样的?作家和书法家,它们在古代作家那儿往往在一个的身上得到很好的结合,到了现代再到当代,在时间的推进中,越来越分离和专业化,就您的了解,您觉得当下中国这种二者兼俢的人呈现出什么状况?
  张晓林:我觉得,文学与书法,其功能是统一的。对于我个人,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同是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没有任何偏颇。写小说写得累了,铺纸研墨,挥毫一阵子,也能自得其乐。在古代,书法家和作家没有明显的分界,他们可统称为文人。譬如蔡文姬,苏轼,黄庭坚等。只是到了当代,才有了书法家的称谓,并且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会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家了,这样的书法家,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写字匠人。书法只有和文学融合在一起,书法艺术才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王向威:在书体上,您主要选择哪些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样选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来自师友的影响,自己的心性,还是自己具体的书法创作实践决定的?
  张晓林:对于书体的选择,完全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上师范期间或毕业后在乡村教书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对楷书是很下过一阵子功夫的。先是临写柳公权的《神策军碑》,自觉得临的很像那么一回事了。三年后又转临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临得极为上手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这不对我的路子。唐楷的法度太过森严,而我天性不喜约束,耽于幻想。我怕一路唐楷操练下去,用不了多久就把自己练成一个老学究了。那时,我已经开始做作家梦。作家的吃饭本领就是想象和联想,说得通俗点就是胡思乱想。我不想让唐楷的法度桎梏了我的想象,于是,我就舍弃了唐楷。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全宋笔记》,结识了米芾这个人,他的一切做派都投我的脾胃,我很快喜欢上了他。然后找来他的法帖研读,眼前顿觉春色无限。
  王向威:在您这儿,书法和小说的创作有融合和相互影响的一面,您有一部小说就叫《书法菩提》,书法方面的知识和体悟作为内容被写进小说中,这样的结合,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张晓林:刚才我已经说了书法与文学创作于我的关系。我是先做文学梦再做书法梦。对书法文化的研读,势必影响到我的文学创作当中。近二年我创作的长篇笔记体小说《书法菩提》就是一个例子。我觉得《书法菩提》可以当成小说去读,也可以当成历史文化随笔去读,还可以当做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去读。《书法菩提》的意义,在于跳出了单一的对书法技法的研读,跳出了以书法史料来诠释书法史料的藩篱,而是从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空间去审视北宋的书法群体。这样的文体,或许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创新。还可以透露一点,这部写北宋书法家群体的长篇小说,其50余个篇章的题目,由开封50余个著名书法家题写。这样一来,当代的书法群体和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书法群体,同在一座城市达成了精神上的链接。
  王向威:人生经历、挫折和磨难,似乎更能磨练一个具有文学敏感力的人的写作,对于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而言,这些依然很重要吗?是否只有这些东西加入到他的创作中,才能避免所谓的“匠气”?
  张晓林:磨难和挫折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体验生命必不可少的过程。缺少了这些,肯定难以写出深刻的作品来。2011年玉树地震时,我到了结古镇,看到訇然坍塌成粉齑的高大寺院,阵阵恐惧攫取了我,人、神、宗教、主义等等,有什么能够与大自然的力量相抗衡呢?在玉树的七天七夜里,在搭建于海拔4400米高处的帐篷中,前三天我的心脏疼得厉害,我心头再次充满恐惧,我想我恐怕走不出结古镇了!这样想着,心下倒释然了。第四天早晨,心脏奇迹般地不疼了。这七天七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注定是一笔财富,因为这是对人的生命最高境界的体验和感悟。同样,对一个书法家也需要这样的感悟和体验。有了这种体验,才能使自己的书法作品避免“匠气”成为可能。   王向威:我们看待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书写者“怎么写”的,也就是用了什么书体,功力怎样等等属于书法本身方面的因素,而一幅书法作品写了什么东西,似乎重视不够,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觉得“写什么内容”,对评价一幅作品意味着什么?
  张晓林:我认为,一幅书法作品“怎么写”与“写什么内容”都不重要。二者说到底是技法和形式的范畴。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初级阶段,只要假以时日,肯下功夫,任何人完成技法的训练都不会成为问题。形式是书法艺术的载体、皮囊和躯壳。对于一幅作品,我更看重的是这二者后面的东西,也即整幅作品的神采和气韵。做到这一点的书法家才可以说真正步入到了书法艺术的境界。才可以说是“技进乎道矣。”舍此,书法作品就失去了任何评判的价值。
  王向威:也许疑问还要继续,好多书法家,创作书法选择内容时,往往并不是原创的,他们摘取他人的诗句,这相对于那些具有原创内容的书法,是不是逊色一些?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百看不厌,不仅仅是写得确实好,还跟这些内容是他们自己所写,且融合了他们真实的经验有关吧?这是不是也说明了对一个书法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把字写好就完事了?
  张晓林:你提到的这个现象目前在书法界很普遍。这似乎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信息,书法家越来越职业化了。一个书法家除了更注重书法的本体,技法和笔墨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被抛弃了,这样说也不太准确,没有被他们抛却还有功利。说到底,书法是什么?古代先贤早已为我们下了定义,书法是书家遣散怀抱,抒发性情的,之外,作为艺术的书法还会有什么意义呢?当下的书法家们,笔墨功夫未深,追逐功利之情已浓。营营芶芶,摘抄几句古人诗词,字面意思尚未弄懂,更惘论诗词意境了,这样的书法作品,能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性情呢?挥毫到最后,糟蹋无数张洁白的宣纸,留下一行又一行丑陋的墨猪,也把自己写成了俗不可奈的匠人。北宋的书法家们是深得中国书法真谛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哪个不是文章诗词大家,一代宗师,学识既富,道德修养也深,书法家所书写的内容不在原创与否?而在书法家所挥洒的性情。道德君子注入笔端的是崇高自然之情;功利小人注入笔端的是鄙屑造作之情。道德、学识、修养之高下,书法作品美丑立判。这也是苏轼、黄庭坚等书法流传千年不衰的原因所在。
  王向威:普遍焦虑的社会现实状态下,有什么样的心态,对文学创作和书法创作也许是同等重要的,正值中年的您,在心态上,是怎么要求自己的?在向自己心仪的书法家学习和致敬的时候,您要求自己做到哪些?
  张晓林:在当下社会,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书法创作,都要保持一种心态,一种倾听大自然天籁之音的心态。伫立静思,神游于喧嚣世俗之外。尤其是书法创作,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做到,在完成书法笔墨技法的同时,一是增加自己的学识,二是提高自己品的格修养。
  王向威:现在有很多书画类的杂志,有些是专业的,还有些综合性的杂志开辟了相关的栏目,如此之多,几乎迷乱了没有书法准备的读者,您长期主持杂志业务,您觉得一份好的书画杂志应该具备有什么样的素质?对于那些普通读者,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传达给他们?
  张晓林:目前见到的有关书法类的刊物很多,有刊号的与没刊号的漫天飞舞。就连一些地方和行业的报纸也会隔三差五出上个书法栏目。尽管书法有其自身的审美标准,但这个标准伸缩性很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幅书法作品,一千个人去欣赏它,同样会有一千种结果。欣赏书法,对欣赏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书法历史,书法美学,书体特点,你都得懂。这些方面欠缺的欣赏者,常会误读书法作品。将艺术品位高的作品弃之如草履,却把一些狂、怪、丑的作品视为艺术圭镍。这样长此以往,书法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弘扬。在这方面,书法类刊物肩负重大责任,要义不容辞地起到引导作用。我正在办一本叫《东京翰墨》的书法杂志,我的办刊理念是,既注重书法自身的规律,也要考虑书法审美的特点;既注重对书法历史文化的弘扬,更重视时代精神的融入。潜移默化,提高作者和读者对书法的审美能力。对于普通的书法读者,我想说的是,既要了解书法技法层面的东西,还要尽最大努力去从历史、文化、审美特征等方面去审视书法作品,除此,没有别的途径可走。
其他文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是其《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篇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了卷首。此咏史词,浅斟低唱之间气象恢宏。三言五语把千古英雄和丰功伟绩,统统湮没进了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地老天荒……比秦汉、三国等历史颠簸期更为
期刊
摘 要: 在油画创作中,将其卡通化是一种新兴的创作方法。通过卡通化,艺术家能直接简单地传达自身的情感。油画卡通化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法,能够使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卡通油画作为能充分表现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陈可无疑是卡通油画的代表人物,简单的生活场景卡通化配以细腻的个人内心情感,通过油画媒介传达给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关键词:情感;卡通油画;陈可
期刊
摘 要:克里姆特的绘画才能是惊人的,他几乎在整个绘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壁画、天顶画、架上油画、(从肖像画、历史画到风景画)然后是建筑装饰,镶嵌画。但克里姆特又是一个独具个性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作品堪称集写实绘画与精湛工艺于一体,人物形象的写实性与装饰图案相融合,大量使用金银箔、珐琅、珍珠、宝石、珊瑚等天然材料来完善作品的审美和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其具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来品读独特的克里姆
期刊
摘 要:笔墨在中国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尝试对笔墨价值进行分层界定,明确各层价值的由来,分析各层价值间的联系,探讨笔墨内蕴与笔墨形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笔墨内涵的根基所在。  关键词:笔墨;分层;意蕴;根基  上世纪末吴冠中和张仃曾先后发表了“笔墨等于零”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两个对立性观点,这场围绕笔墨展开的讨论最终深化为一场激烈的学术论辩。[1]如何看待笔墨以及笔墨在当代环境下如何发
期刊
摘 要: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有一些陶器和木器的遗痕处残留发亮的漆皮,经鉴定距今有七﹑八千年历史。陶瓷与漆艺的结合漫长而又零散,本文力图通过前后的梳理与自身的实践,大致勾勒两种材料在历史上结合的背景,以及现代手工艺术环境下的各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陶瓷;漆艺;结合;组合  一、历史上的结合。  (一)考古发掘已知最早有关陶与漆结合的实物是由距今约五千年的浙
期刊
车金林,河南封丘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寻宝中原》栏目特约书法家、河南省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毛体书法协会河南分会主席、中国艺术书画收藏交流协会副主席、中国酒业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供职于河南省委办公厅。  山,至坚,水,至柔。山与水,似乎永远不能并立而存,然而在一位书法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二者和谐相存。他既有山的博大峻伟,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常州梳篦中三件雕松篦箕的装饰图案进行图像学解读,考证其图像内容的同时,探讨其图像形成的特殊地域成因和时代背景成因。通过对近代常州历史和文化文献资料的考察,指出近代常州女学兴起、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西方文化冲击对民艺创作的影响。这种图像产生的背后正是民间艺人远离匠人,表达自我的意识体现,更是民间美术随时代艺术不断更新扬弃的潮流。  关键词:常州雕松篦箕;民间艺人;图像学  [2014年
期刊
摘 要: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历史上曾属安徽管辖,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的字眼,“徽学”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与藏学、敦煌学、竟相辉映。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园”。 历时三十八天,骑摩托车游历了婺源的两山,十多个古村落(文公山、大漳山、晓起村、汪
期刊
摘 要:《溪山渔隐图》应该是唐寅晚年的作品,此时他人从江西回来,对于仕途希望已万念俱灰,画中的几个情节都隐藏着一些历史典故,比如太公钓鱼、陆羽烹茶等等,通过这些情节和典故作者很含蓄地表达了他的隐逸情结。透过画卷唐寅映射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人生及其绘画能带我们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四重整体的世界。  关键词:唐寅;《溪山渔隐图》;海德格尔;四重整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
期刊
摘 要:罗汉图像是佛教美术题材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出现的比较晚,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下,南宋的罗汉画在文人思想的侵染下与五代和元明清的罗汉画在图像上有很多独特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多数的罗汉画都出现了山水画和人物画的融合,罗汉画里都有大尺幅的山水作为背景,比如刘松年、陆信忠、李嵩、周季常等人的罗汉画,他们的山水的描绘有宋代文人画里的影子,本文聚焦于南宋罗汉画在文人与世俗侵染下的而催生的“新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