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为根本进行课程构建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依据目标其任务显然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与矫治性的心理咨询。”[2]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方法的辅导与掌握;学习策略的生成与运用;学习压力的调节与释放;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等。二是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能力与耐挫力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与性格的塑造等等。三是升学和择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职业观的引导、考试心理与考研心理辅导等等。
2.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
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学教师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根本。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和对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形成系列课程结构的必要性。一般说来,这一系列课程结构宜以高师公共心理学为基础,以学习心理辅导、生活心理指导为主干,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延伸与拓展的课程结构系列。其主要包括:公共心理学;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门课程。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系列课程结构,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或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统合;另一方面要注意前期课程与后继课程的铺垫与衔接。
二、以系列课程
结构为依据进行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根本,加强教材建设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3]
1.依据系列课程结构统筹教材内容
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系列中,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围绕各自的侧重点进行各门课程教材内容的统筹。
《公共心理学》侧重于高师生必备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其内容宜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群体心理的简单知识;中学教育实践的相关知识。
《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侧重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辅导。其内容宜主要包括: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教育、情绪教育、人格教育、青春期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维护。
《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指导。其内容宜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社会适应辅导、择业指导。
《心理咨询与治疗》侧重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2.依据教材内容的侧重点选择编写线索
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结构中,不同课程的教材在构建各自的体系和编写时,所依据的线索必然有所不同。
《公共心理学》宜依据心理科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宜依据青春期学生心理变化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北美地区此类课程的教材较成熟,可作为借鉴。
《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宜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港台此类课程的教材较成熟,可作为借鉴。
《心理咨询与治疗》宜以大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方法、技术的掌握。
3.依据课程特点确定教材编写要求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因此教材编写宜注意:一是针对高师培养目标;二是结合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侧重点及其衔接性;四是考虑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心理案例;五是重视专家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三、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
相结合为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就其目标而言是和高师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既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高师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这一点来说,没有教师的全员参与,无论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是高师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实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就其具体实施而言,其场所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其内容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其涉及的问题也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所能解决的。从这一点来说,没有教师的全员参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是困难重重的。上述原因,决定了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为模式进行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比其他类别的高校及中小学所具备的条件要优越得多。因为高师都由专职心理学教师担任公共心理学教学,但并不意味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就轻而易举了。因为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并不能划等号。心理学教师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少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的资格;二要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经验。因此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采取:
走出去锻造人才。一是可考虑选派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而又倾心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师到有关院校或心理咨询机构进修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并参与实践。二是考虑到高师的培养目标,被选派的教师还宜到中小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三是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高师还宜为被选派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请进来强化素质。一是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专职心理咨询师承担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任务,便利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习与进修,以促进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二是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讲座、传经验,以增进对中小学生心理的了解。
2.教师全员参与的措施与途径
理念带动。高师院校应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增强高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促进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促动。高师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机构、高校党团组织,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引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培训启动。高师院校通过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程,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对自身的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影响和推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推动。高师院校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和学生工作范畴,确立教学和教育目标,以推动和凝聚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感动。高师院校宜关注教师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教师,提供缓解心理压力的条件,以感动教师关心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为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的关键,“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核心。”[4]
四、以主体性、丰富性、
实效性为原则进行教学模式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更需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探索必须遵循主体性、丰富性、实效性的原则,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1.“三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
“三结合”教学模式不是三者之间简单相加;也不是三者之间按一定比例结合;更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添点花样,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与实践。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至少要具备下述条件: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前提。
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主体性为前提,以尊重引导、平等互动、因人而异、激发鼓励等为教育原则,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目的一种教育思想。因而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前提。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关键。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关系,师生双方才能平等沟通、民主交往;才能真正互相尊重,互相影响,成为共同学习和交往的伙伴。这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保证。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课堂人际关系提供了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激发人际交往的愿望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的充分交往与和谐互动。这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的保证。
2.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教法探索
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宜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下述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专题研讨结合法。
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精讲;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讨论;针对某种理论或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
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团体咨询)结合法。
对一些受情绪困扰、有行为偏差等的特殊学生,实施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对面临共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在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处理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结合法。
对典型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分析,促进学生更为深透地理解理论;角色扮演法与案例分析相辅相成,通过扮演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行为训练与咨询实践结合法。
指导高师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训练,以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咨询实践法是通过组织高师生对中小学生进行咨询辅导,以适应未来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一为高师生解决心理困扰,二为高师生提供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需要,采用上述某种或诸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以隐性课程建设
为保障促进显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教育学家刘佛年指出,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课内学科课程,也不等于以实践为主的活动课程,而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5]潜在课程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启迪、感染,学生的这种无意识的、非特定性的心理反应,构成了学习显性课程的心理背景。这是显性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隐性课程建设,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着力于下述诸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其本身就孕含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宜注重:
设施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宜优美宜人,艺术景点的布置、教育文化设施的设计、格言警语的选择等均要具有陶冶学生的情操、舒畅学生的身心、激励学生的志向等功能。
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管理细则、课堂教学管理等都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
确立适宜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希望,是凝聚、影响、激励师生的力量。校风是校园精神的关键,它经常以心理氛围的形式出现,形成良好的校风,可熏陶师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2.和谐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可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团结互助、亲密友善的伙伴关系,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因而应渗透和融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辅导员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5.
[3][4]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沈克非.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优化育人环境[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126.
教育内容为根本进行课程构建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依据目标其任务显然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与矫治性的心理咨询。”[2]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方法的辅导与掌握;学习策略的生成与运用;学习压力的调节与释放;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等。二是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青春期教育;情绪调节能力与耐挫力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与性格的塑造等等。三是升学和择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诸如,职业观的引导、考试心理与考研心理辅导等等。
2.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
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学教师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是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根本。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和对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形成系列课程结构的必要性。一般说来,这一系列课程结构宜以高师公共心理学为基础,以学习心理辅导、生活心理指导为主干,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延伸与拓展的课程结构系列。其主要包括:公共心理学;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四门课程。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系列课程结构,一方面要注意各部分或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和统合;另一方面要注意前期课程与后继课程的铺垫与衔接。
二、以系列课程
结构为依据进行教材建设
“教材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根本,加强教材建设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3]
1.依据系列课程结构统筹教材内容
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构系列中,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围绕各自的侧重点进行各门课程教材内容的统筹。
《公共心理学》侧重于高师生必备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其内容宜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心理健康、群体心理的简单知识;中学教育实践的相关知识。
《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侧重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辅导。其内容宜主要包括: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教育、情绪教育、人格教育、青春期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维护。
《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指导。其内容宜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社会适应辅导、择业指导。
《心理咨询与治疗》侧重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2.依据教材内容的侧重点选择编写线索
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结构中,不同课程的教材在构建各自的体系和编写时,所依据的线索必然有所不同。
《公共心理学》宜依据心理科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宜依据青春期学生心理变化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北美地区此类课程的教材较成熟,可作为借鉴。
《学习、生活与择业心理辅导》宜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港台此类课程的教材较成熟,可作为借鉴。
《心理咨询与治疗》宜以大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线索,侧重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方法、技术的掌握。
3.依据课程特点确定教材编写要求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因此教材编写宜注意:一是针对高师培养目标;二是结合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侧重点及其衔接性;四是考虑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心理案例;五是重视专家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三、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
相结合为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就其目标而言是和高师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既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高师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这一点来说,没有教师的全员参与,无论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是高师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实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就其具体实施而言,其场所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其内容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其涉及的问题也不可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所能解决的。从这一点来说,没有教师的全员参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是困难重重的。上述原因,决定了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为模式进行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比其他类别的高校及中小学所具备的条件要优越得多。因为高师都由专职心理学教师担任公共心理学教学,但并不意味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就轻而易举了。因为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并不能划等号。心理学教师要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少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的资格;二要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经验。因此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采取:
走出去锻造人才。一是可考虑选派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而又倾心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师到有关院校或心理咨询机构进修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并参与实践。二是考虑到高师的培养目标,被选派的教师还宜到中小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三是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高师还宜为被选派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请进来强化素质。一是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专职心理咨询师承担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任务,便利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习与进修,以促进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提高。二是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讲座、传经验,以增进对中小学生心理的了解。
2.教师全员参与的措施与途径
理念带动。高师院校应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增强高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促进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促动。高师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机构、高校党团组织,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引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培训启动。高师院校通过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程,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对自身的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影响和推动高师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推动。高师院校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和学生工作范畴,确立教学和教育目标,以推动和凝聚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感动。高师院校宜关注教师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教师,提供缓解心理压力的条件,以感动教师关心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以教师专职化与全员参与相结合为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的关键,“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核心。”[4]
四、以主体性、丰富性、
实效性为原则进行教学模式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更需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探索必须遵循主体性、丰富性、实效性的原则,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1.“三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
“三结合”教学模式不是三者之间简单相加;也不是三者之间按一定比例结合;更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添点花样,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与实践。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至少要具备下述条件: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前提。
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主体性为前提,以尊重引导、平等互动、因人而异、激发鼓励等为教育原则,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目的一种教育思想。因而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实施的前提。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关键。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关系,师生双方才能平等沟通、民主交往;才能真正互相尊重,互相影响,成为共同学习和交往的伙伴。这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保证。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课堂人际关系提供了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激发人际交往的愿望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的充分交往与和谐互动。这是“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实施的保证。
2.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教法探索
实施“三结合”教学模式宜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下述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专题研讨结合法。
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精讲;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讨论;针对某种理论或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
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团体咨询)结合法。
对一些受情绪困扰、有行为偏差等的特殊学生,实施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对面临共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在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处理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结合法。
对典型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分析,促进学生更为深透地理解理论;角色扮演法与案例分析相辅相成,通过扮演问题情境中的角色,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行为训练与咨询实践结合法。
指导高师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训练,以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咨询实践法是通过组织高师生对中小学生进行咨询辅导,以适应未来工作。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一为高师生解决心理困扰,二为高师生提供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需要,采用上述某种或诸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以隐性课程建设
为保障促进显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教育学家刘佛年指出,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课内学科课程,也不等于以实践为主的活动课程,而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5]潜在课程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启迪、感染,学生的这种无意识的、非特定性的心理反应,构成了学习显性课程的心理背景。这是显性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隐性课程建设,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须着力于下述诸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其本身就孕含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宜注重:
设施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宜优美宜人,艺术景点的布置、教育文化设施的设计、格言警语的选择等均要具有陶冶学生的情操、舒畅学生的身心、激励学生的志向等功能。
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管理细则、课堂教学管理等都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
确立适宜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希望,是凝聚、影响、激励师生的力量。校风是校园精神的关键,它经常以心理氛围的形式出现,形成良好的校风,可熏陶师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2.和谐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可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团结互助、亲密友善的伙伴关系,对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因而应渗透和融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辅导员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 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5.
[3][4]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沈克非.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优化育人环境[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