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的山西小城,高塔耸立,煤矿遍地,欢歌笑语,青春勃发的沈涛、晋生、梁子上演三角恋;2014年,高塔依旧,煤业凋零,三人各奔东西、殊途人生;2025年,河流依在,沈涛独舞冰雪中,11年未见的儿子张到乐正在澳大利亚的海边告诉Mia:“我的母亲叫涛,波涛的意思。”山河依旧,故人何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表达了他对时代进程的感悟,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价值选择、情感世界的反思。
一、感悟:时代与人生境遇、情感体验
影片以1999年、2014年、2025年三个时间点为界,三段式讲述了沈涛、晋生、梁子以及晋生之子张到乐的故事。
(一)1999年:选择
这一年,澳门回归,普国同庆;这一年,山西煤业蒸蒸日上,小城一派喜庆;这一年,三个发小互相追逐,面临选择。晋生抓住时代机遇成为煤矿老板,沈涛选择嫁给晋生。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20世纪末的中国,沈涛的选择显得理所当然,影片甚至都没有展现沈涛选择前的内心纠结。梁子作为社会底层,人生选择有太多局限性,最终远走他乡,在他乡异域继续做煤矿工人并结婚生子,终苦一生。
张到乐的人生一直被选择。父母离异、上国际学校、参加姥爷的葬礼、离开母亲、移民海外,他没有选择,只有接受选择。以至于他成年之后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的兴趣。
(二)2014年:离别
沈涛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都是要分开的。
晋生与沈涛离婚了’晋生带着儿子离开煤城到了上海,并准备移民澳大利亚;沈涛的父亲在参加朋友的寿宴途中突然离世;到乐参加姥爷的葬礼后,与母亲离别;梁子因尘肺病或将离别人世。
生离死别既是人生必然,也突显人间情义,影片中的沈涛诠释了这种温情。她将梁子家的钥匙交给回到故乡的梁子,帮助他治病;她带着儿子去体验父亲生前坐过的火车、休息过的火车站、住过的旅店;她留给儿子一把老家的钥匙,告诉他随时都可以回家。
(三)2025年:思念
“牵挂是爱中最疼痛的部分,只有疼痛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爱。”到乐看到Mia一边开车一边戴上墨镜觉得熟悉,那是他思念母亲;沈涛包饺子,那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沈涛将年青时喜欢穿的毛衣穿在狗身上,那是缅怀青春岁月和友情;沈涛把梁子离乡时丢弃的钥匙保管了11年,那是思念昔日好友。
三个时代四个人的情感牵绊,折射出一代人的人生境遇与心路历程。晋生代表迅速适应商业时代法则的成功商人,然而物质奢华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梁子代表以出卖劳动为生的社会底层,最终被社会残酷地抛弃;沈涛的人生转变从选择晋生开始,她在情感上的选择或许因遵循了商业时代的原则,一生物质富足而与儿子天涯相隔。沈涛的人生无非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众多中国人的缩影,导演并未一味突显她的悲剧性,而是赋予她更多的温情。或许,贾樟柯想告诉我们,现代人正视、尊重并追求个体的欲望无可厚非,但在追逐欲望的路上我们仍应怀有一颗温暖的心、一个宽广的胸怀。
二、反思: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迷途
(一)物质财富带来的身份错位与情感错位
影片一开始的1999年,晋生与梁子都在追求沈涛,作为发小、作为沈涛的爱慕者,他们身份平等机会均等。而晋生作为财富的占有者,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因财富带来的身份优越性,他向发小炫耀自己的小车,摇身变成梁子的老板要求梁子放弃沈涛,要求沈涛不要与梁子纠缠;当梁子表示反抗时,晋生解雇了梁子并想买枪杀了梁子。在这一情感事件中,晋生因为财富而趾高气扬、志在必得。显然梁子并未迅速认识到财富赋予个体的身份变化,他以平等者的身份表示反抗,最终只能背井离乡。
晋生与沈涛离婚时儿子判给晋生,理由是拥有更多财富的晋生可以给儿子更好的前途。沈涛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主动放弃了母亲的身份,表面的合乎情理蕴含着内在荒唐的物质本位逻辑。母亲的身份在物质财富的对抗中,带着奉献者无私者的光环不战而退。然而2025年,缺失母爱的儿子怎能在富足中快乐或成功?
崇富情结又催生了崇洋情结或西方情结。1999年,晋生开着德国技术的小车洋洋自得,夸下海口要去美国挣Doller;后为儿子取名到乐(Doller),送儿子上国际学校;2014年,与儿子移民澳大利亚。晋生一生追逐财富和西方,忽视爱情、婚姻、家庭,晚年终究坐拥孤独和财富。
(二)国际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迷途
贾樟柯以超现实的手法讲述了2025年的到乐、晋生、沈涛的故事。移民、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汉字、翻译软件、自由等成为未来时代中国家庭的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研究族裔散居时谈到身份认同,一个民族置身于他民族或多民族群体中,会产生“我是谁”“我是怎样成为谁的”的疑问,将自己归属于原民族完全遵循原民族的生活方式,还是将自己归属于新的民族完全遵循新民族的生活方式,这都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伴随全球化国际化、移民而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危机出现。
到乐的身份认同危机最为明显。老师多次问他,你的母亲是谁,姓什么?他一次说忘了,一次说没有妈妈;老师问,你从哪里来,他说,我是试管婴儿。没有家国文化的熏陶,没有父母之爱的滋养,他缺乏明确的自我认同感。到乐从小上国际学校接受西方教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不讲汉语,与父亲交流需要翻译软件或中文翻译;到乐6岁时在中国上国际学校,11年后在澳大利亚学中文;张到乐一生被安排,父母希望西方能给予他丰厚的物质条件、成功的教育,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想上大学而去送外卖。影片中,我们看到,一群长着东方面孔而说着流利英语的青年,在澳大利亚学中国文化和中国汉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地位的转变,父辈的殷切期望与儿子的空虚无聊,都成为鲜明的时代悖论与文化悖论。晋生的移民生活更像是被财富囚禁,他住在奢华的豪宅里,一个人走在荒芜的居所大道,说着谁也听不懂的家乡话,听着别人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英语;他寂寞,在中国想买枪而不得,在澳大利亚买到枪而连个敌人都没有;到乐向晋生要自由,他骂道:“连个敌人都没有,自由有个屁用。” 到乐的情感世界一片迷途。他与父亲不能正常沟通与交流;他与母亲11年未见且未有联系。他与年龄悬殊的Mia暧昧,这段在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忘年恋,在中国文化中或称为畸恋,这与到乐母爱的缺失有关,也与东方文化的相互吸引有关。Mia作为从香港到西方的移民者,也遭遇了来自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婚姻破碎,对异国他乡的年迈母亲心怀牵绊。
三、表达:场景、音乐等营造的时代感与人生感慨
贾樟柯的电影向来敏锐地感知时代气息,对普通人生给予深度关怀,艺术表现精巧而自然。《山河故人》中的场景、道具、音乐等共同营造了鲜明的时代氛围,表达了导演对人生、命运及其时代文化的思考。
跳舞场景一共出现五次。第一次,影片的开始,1999年的沈涛等一群年青人跳舞,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第二次,沈涛表演独具地方特色的伞头秧歌,青春美丽的沈涛吸引着晋生和梁子;第三次,晋生、沈涛、梁子在迪厅跳舞,身体的自由释放突显个人欲望的觉醒,沈涛决定嫁给晋生;第四次,2014年的沈涛看到别人表演,说道“没那个心境”;第五次,影片的结束,2025年的沈涛包了饺子,想着远方的儿子,于是牵着狗到河边的冰雪中独舞,内心寂寞的她缅怀青春的岁月、爱情和亲情。五场不同的舞、不同的人,既表现了时代的变化,也表现人生的心路历程,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叶倩文在20世纪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歌《珍重》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一代人的情感表征、文化表征。第一次,1999年,沈涛、晋生、梁子听到这首歌,音乐的感伤情调或许预示三人未来的相互离别与牵绊;第二次,2014年,沈涛送别即将移民澳大利亚的到乐,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响起,“突然地沉默了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唱出沈涛送别儿子的依恋与不舍;第三次,2025年,Mia为学生们播放这首歌,引起到乐的情感共鸣,他们内心深处满怀对故乡、亲人的眷恋。
请柬、钥匙、饺子、扛刀的少年、煤城的古塔、灰蒙蒙的小城、狭窄的街道、澳大利亚辽远空旷的土地、晋生居所的大道,都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这些富有意味的布景或道具除了剧情的需要,更营造出山河依旧在,物是人已非的意境,表达出故人之思、人生之叹。沈涛给梁子送请柬,看到播种飞机降落着火,似乎也预示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就如沈涛选择晋生而后在孤独与思念中过去半生,就如梁子离乡时的豪迈与回乡的贫病交加相互映照。
故人远去而山河依旧,故然令人悲伧。然而,何必怅怀,山河旁的故人一直凝望着远方的爱和亲人。
一、感悟:时代与人生境遇、情感体验
影片以1999年、2014年、2025年三个时间点为界,三段式讲述了沈涛、晋生、梁子以及晋生之子张到乐的故事。
(一)1999年:选择
这一年,澳门回归,普国同庆;这一年,山西煤业蒸蒸日上,小城一派喜庆;这一年,三个发小互相追逐,面临选择。晋生抓住时代机遇成为煤矿老板,沈涛选择嫁给晋生。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20世纪末的中国,沈涛的选择显得理所当然,影片甚至都没有展现沈涛选择前的内心纠结。梁子作为社会底层,人生选择有太多局限性,最终远走他乡,在他乡异域继续做煤矿工人并结婚生子,终苦一生。
张到乐的人生一直被选择。父母离异、上国际学校、参加姥爷的葬礼、离开母亲、移民海外,他没有选择,只有接受选择。以至于他成年之后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的兴趣。
(二)2014年:离别
沈涛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都是要分开的。
晋生与沈涛离婚了’晋生带着儿子离开煤城到了上海,并准备移民澳大利亚;沈涛的父亲在参加朋友的寿宴途中突然离世;到乐参加姥爷的葬礼后,与母亲离别;梁子因尘肺病或将离别人世。
生离死别既是人生必然,也突显人间情义,影片中的沈涛诠释了这种温情。她将梁子家的钥匙交给回到故乡的梁子,帮助他治病;她带着儿子去体验父亲生前坐过的火车、休息过的火车站、住过的旅店;她留给儿子一把老家的钥匙,告诉他随时都可以回家。
(三)2025年:思念
“牵挂是爱中最疼痛的部分,只有疼痛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爱。”到乐看到Mia一边开车一边戴上墨镜觉得熟悉,那是他思念母亲;沈涛包饺子,那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沈涛将年青时喜欢穿的毛衣穿在狗身上,那是缅怀青春岁月和友情;沈涛把梁子离乡时丢弃的钥匙保管了11年,那是思念昔日好友。
三个时代四个人的情感牵绊,折射出一代人的人生境遇与心路历程。晋生代表迅速适应商业时代法则的成功商人,然而物质奢华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梁子代表以出卖劳动为生的社会底层,最终被社会残酷地抛弃;沈涛的人生转变从选择晋生开始,她在情感上的选择或许因遵循了商业时代的原则,一生物质富足而与儿子天涯相隔。沈涛的人生无非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众多中国人的缩影,导演并未一味突显她的悲剧性,而是赋予她更多的温情。或许,贾樟柯想告诉我们,现代人正视、尊重并追求个体的欲望无可厚非,但在追逐欲望的路上我们仍应怀有一颗温暖的心、一个宽广的胸怀。
二、反思: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迷途
(一)物质财富带来的身份错位与情感错位
影片一开始的1999年,晋生与梁子都在追求沈涛,作为发小、作为沈涛的爱慕者,他们身份平等机会均等。而晋生作为财富的占有者,一开始就认识到自己因财富带来的身份优越性,他向发小炫耀自己的小车,摇身变成梁子的老板要求梁子放弃沈涛,要求沈涛不要与梁子纠缠;当梁子表示反抗时,晋生解雇了梁子并想买枪杀了梁子。在这一情感事件中,晋生因为财富而趾高气扬、志在必得。显然梁子并未迅速认识到财富赋予个体的身份变化,他以平等者的身份表示反抗,最终只能背井离乡。
晋生与沈涛离婚时儿子判给晋生,理由是拥有更多财富的晋生可以给儿子更好的前途。沈涛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主动放弃了母亲的身份,表面的合乎情理蕴含着内在荒唐的物质本位逻辑。母亲的身份在物质财富的对抗中,带着奉献者无私者的光环不战而退。然而2025年,缺失母爱的儿子怎能在富足中快乐或成功?
崇富情结又催生了崇洋情结或西方情结。1999年,晋生开着德国技术的小车洋洋自得,夸下海口要去美国挣Doller;后为儿子取名到乐(Doller),送儿子上国际学校;2014年,与儿子移民澳大利亚。晋生一生追逐财富和西方,忽视爱情、婚姻、家庭,晚年终究坐拥孤独和财富。
(二)国际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迷途
贾樟柯以超现实的手法讲述了2025年的到乐、晋生、沈涛的故事。移民、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汉字、翻译软件、自由等成为未来时代中国家庭的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研究族裔散居时谈到身份认同,一个民族置身于他民族或多民族群体中,会产生“我是谁”“我是怎样成为谁的”的疑问,将自己归属于原民族完全遵循原民族的生活方式,还是将自己归属于新的民族完全遵循新民族的生活方式,这都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伴随全球化国际化、移民而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危机出现。
到乐的身份认同危机最为明显。老师多次问他,你的母亲是谁,姓什么?他一次说忘了,一次说没有妈妈;老师问,你从哪里来,他说,我是试管婴儿。没有家国文化的熏陶,没有父母之爱的滋养,他缺乏明确的自我认同感。到乐从小上国际学校接受西方教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不讲汉语,与父亲交流需要翻译软件或中文翻译;到乐6岁时在中国上国际学校,11年后在澳大利亚学中文;张到乐一生被安排,父母希望西方能给予他丰厚的物质条件、成功的教育,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想上大学而去送外卖。影片中,我们看到,一群长着东方面孔而说着流利英语的青年,在澳大利亚学中国文化和中国汉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地位的转变,父辈的殷切期望与儿子的空虚无聊,都成为鲜明的时代悖论与文化悖论。晋生的移民生活更像是被财富囚禁,他住在奢华的豪宅里,一个人走在荒芜的居所大道,说着谁也听不懂的家乡话,听着别人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英语;他寂寞,在中国想买枪而不得,在澳大利亚买到枪而连个敌人都没有;到乐向晋生要自由,他骂道:“连个敌人都没有,自由有个屁用。” 到乐的情感世界一片迷途。他与父亲不能正常沟通与交流;他与母亲11年未见且未有联系。他与年龄悬殊的Mia暧昧,这段在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忘年恋,在中国文化中或称为畸恋,这与到乐母爱的缺失有关,也与东方文化的相互吸引有关。Mia作为从香港到西方的移民者,也遭遇了来自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婚姻破碎,对异国他乡的年迈母亲心怀牵绊。
三、表达:场景、音乐等营造的时代感与人生感慨
贾樟柯的电影向来敏锐地感知时代气息,对普通人生给予深度关怀,艺术表现精巧而自然。《山河故人》中的场景、道具、音乐等共同营造了鲜明的时代氛围,表达了导演对人生、命运及其时代文化的思考。
跳舞场景一共出现五次。第一次,影片的开始,1999年的沈涛等一群年青人跳舞,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第二次,沈涛表演独具地方特色的伞头秧歌,青春美丽的沈涛吸引着晋生和梁子;第三次,晋生、沈涛、梁子在迪厅跳舞,身体的自由释放突显个人欲望的觉醒,沈涛决定嫁给晋生;第四次,2014年的沈涛看到别人表演,说道“没那个心境”;第五次,影片的结束,2025年的沈涛包了饺子,想着远方的儿子,于是牵着狗到河边的冰雪中独舞,内心寂寞的她缅怀青春的岁月、爱情和亲情。五场不同的舞、不同的人,既表现了时代的变化,也表现人生的心路历程,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叶倩文在20世纪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歌《珍重》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一代人的情感表征、文化表征。第一次,1999年,沈涛、晋生、梁子听到这首歌,音乐的感伤情调或许预示三人未来的相互离别与牵绊;第二次,2014年,沈涛送别即将移民澳大利亚的到乐,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响起,“突然地沉默了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唱出沈涛送别儿子的依恋与不舍;第三次,2025年,Mia为学生们播放这首歌,引起到乐的情感共鸣,他们内心深处满怀对故乡、亲人的眷恋。
请柬、钥匙、饺子、扛刀的少年、煤城的古塔、灰蒙蒙的小城、狭窄的街道、澳大利亚辽远空旷的土地、晋生居所的大道,都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这些富有意味的布景或道具除了剧情的需要,更营造出山河依旧在,物是人已非的意境,表达出故人之思、人生之叹。沈涛给梁子送请柬,看到播种飞机降落着火,似乎也预示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就如沈涛选择晋生而后在孤独与思念中过去半生,就如梁子离乡时的豪迈与回乡的贫病交加相互映照。
故人远去而山河依旧,故然令人悲伧。然而,何必怅怀,山河旁的故人一直凝望着远方的爱和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