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睛上装个脑袋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888t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华通讯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南振中在他的《记者的发现力》一文中写道:
  年轻记者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使自己的眼睛同自己的大脑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不同大脑联系起来,即使能够看见一些东西,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属性,跟‘假眼’也差不了多少。
  很巧,当代著名记者张建伟在他的《深呼吸》一书中也写道:
  据说眼睛是最客观的,最不容易受到欺骗的。但当客体“伪装”起来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需要在眼睛上装个脑袋。
  请用带着脑袋的眼睛去观察,请让眼光四射,别被一个“真实”的假象所蒙蔽。
  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韩晓晖则用他们的一次采访实践活生生地教育了我们。
  1997年5月29日上午,陕西省农机局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现场会——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
  新华社记者被邀请到仪式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来到渭南市大荔县朝邑农场,记者看到,在一片上万亩的麦田里,有1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前来参加这一项颇具规模的开机仪式。上午10时40分,仪式开始。应邀到场的各级领导剪彩、讲话之后,一台台收割机开进麦田,开始收割。这时,参加剪彩仪式的领导和来宾开始陆续离开。来自新华社的记者张伯达和韩晓晖想多拍几张现场照片,多留了一会儿。这时他们发现,有3台还没进地的收割机调头离去了。4台正在麦田中收割的收割机也掉转车头,准备打道回府了,另5台也做出了准备结束的样子……
  本来就是一个“开机仪式”,比划两下,做做样子,可以理解——很多记者都这样“理解”了,所以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新华社的两个记者脑海中却升起一个疑问:正是“龙口夺粮”的“三夏”,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持续收割呢?他们想弄个究竟。没想到农场一位负责人告诉他们:这里的小麦还要三四天才能完全成熟,现在收割有点可惜了。但是省农机局好几天前就来打招呼布置了,不能不搞。为了应付这个“仪式”,场里140名干部整整准备了3天。兄弟农场支持了5台收割机……另一位干部告诉他们,“今天割的五六十亩麦子,因未完全成熟和湿度太大,导致脱粒不净,肯定要影响产量。”
  听到了这些话,记者决定进一步跟踪采访。走进收割现场,他们看到,在隆隆的机声中,收割机向卡车“吐”出的是“一口口”泛青的麦粒。他们还看到,有一台收割机因麦粒太湿发粘而发生了“肠梗阻”。一位在农场干了30多年的老师傅指着快装满了的卡车对记者说,“麦子熟了才能割嘛,何必搞这个‘仪式’!这样做,不光要减产,还要费很大的工夫去晒晾。”
  看到的,是假的!
  看到的,是虚的!
  看到的,是错的!
  回到分社的记者,写了一篇批评性的消息,标题是《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消息的导语是这样的:
  几十亩尚未成熟的小麦,昨日在陕西省农机局主办的一个“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上被数台联合收割机“收获”。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对这种形式主义造成的损失惋惜不已。
  这篇消息在1997年中国好新闻奖评选中获二等奖。
  观察,是记者采访极为重要的方法。它的重要性已经有太多的论述了。我们这里想说的是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事物内部的联系,事件的曲折原委,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它需要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透析过程。何况,也不能否认,有些人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会有意给记者设置假象,让记者充当他的工具。即使是无意的——由于认识水平工作能力原因——把表象当本质展示给记者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头脑太简单了,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给你看什么你就写什么,不是很容易上当吗?
其他文献
从1992年起,我从“近距离”听穆青的谈话和指示较多。2000年10月,他出席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握着我的手微笑着、端详着说:“你恢复得不错,气色很好。”这张照片,我至今珍藏着。现在穆青已离开我们而去了,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永远记在我的心头。在他的谈话中,经常讲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色,并反复阐述这些特色,最近我又学习了这些内容,感触颇多,特作此文,以念穆青。    调查研究是我们新闻“特
期刊
作为年轻人,我喜欢电影和电视,少有耐心坐下来看整场的大戏,然而我喜欢《梨园春》。只要有时间,我总是愿意坐下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场“戏迷擂台赛”。然而,看多了也逐渐生出了对她的不满意。我个人认为,最让人感到不满或者说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参赛者演唱的唱段太少太集中而且太陈旧。幾年来,每场比赛,不绝于耳的常常是“呀呼嗨嗨呀呼嗨嗨呐呀依呀嗨”,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当然,这些
期刊
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    2003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6周年纪念日。上午8点半,赊店酒业集团宾馆会议大厅布置得庄严肃穆,国旗熠熠生辉。由天马出版社出版、社旗县青年作者郭建刚编著的24万字的《走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集首发式在此隆重举行。  提起郭建刚,人们纷纷称颂他是"从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他1978年12月入伍后,自学新闻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斗报》、《河南
期刊
河南恒通化工有限公司通讯员马立国堪称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多面手。他利用节假日和别人休息的时间,痴迷于厂内宣传工作,笔耕不辍,无论是厂领导的廉洁自律和率先垂范、厂内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或是普通工人中劳模人物的平凡事迹、日新月异的增产节约新记录,均使他豪情满怀、激动不已,妙笔生花。  2000年5月9日,《济源日报》二版,发表了他和通讯员张晓红合写的《锦捷集团(该公司原名)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典型报道,在
期刊
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许昌日报》刊发的评论《要高度重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  一篇评论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芽作为本文的作者,我们的体会是这篇评论主题抓得准、政策吃得透、前瞻性强、引导效果好。仔细回味个中滋味,真是感慨良多。  深入采访,满怀对农民的挚爱真情  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家的新闻工作
期刊
在2003年,河南电视新闻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使得河南电视台新闻立台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终点又是一个起点的开始,但回眸2003年,我们还是在实现电视新闻的价值诉求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    一、融合现代传播理念确立“新闻立台”思想    如果把2003年河南电视台的新闻立台放在中国和全球电视业发展的背景下考察,我们发现这是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在河南电视新闻实践中的回归,是在新闻实践中的理性选择。
期刊
《广东工商报》一干人马专程来京组织一次规模甚大的副刊研讨会。副刊作家老一代的如舒展、方成,次老的如柳萌、牧惠、王得后、黄永厚,近老的如陈四益,不老的如肖复兴、朱铁志,年轻的如潘多拉,皆来与会,总计在三四十人之间,非常难得。会上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广东工商报》副刊《天地间》的版式问题,有人说应该再多一些变化,有人说头条可以适当加重,有人说这样也可以,简洁;有人说这个版式显得老气,诸如此类。那么《天
期刊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北京揭晓——《大河报》上榜    6月28日下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召开,会上发布了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以612.37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列榜首,大河报以7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名列442位。  这次揭晓的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是第一次由世界顶尖品牌研究机构对中国品牌进行的全面
期刊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数字化的概念逐渐走向大众。“0”和“1”这两个神奇的数字,被其独有的数字编码技术所支撑,将各种信息资源载入数字化的洪流,从而将传统转化为现代。  随着大众传媒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本泾渭分明的各种媒体出现交汇和融合。信息渠道和传播领域被大大拓宽,已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格局。同样汇入此大趋势的新闻摄影,从传统模拟到现代数字,我们将由其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在其本质特征、内涵特性
期刊
武汉市民不会忘记,就是他——曾装疯13天卧底偷拍飞车大盗,协助铁路公安干警,将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就是他——曾化装成修鞋匠、管道工暗访“黑香肠”加工厂,与不法分子面对面地决斗;就是他——曾在风雨交加的寒夜爬上屋顶,揭开注水牛肉的面纱;就是他——曾为拍摄小偷而与其睡在一起……他以照相机为武器,以城市角落为阵地,揭露丑恶,关注民生。他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