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的雪泥飞鸿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踏仕途,人生初展的苏轼,在给弟弟的答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以“雪泥鸿爪”的精妙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暗合了作者内心潜藏的一种宗教情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需常驻不流,固守一隅,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这就为他日后沉沉浮浮的旷达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雪泥鸿爪 常驻 执着 无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写于元 六年(1061)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总是让我读出一些横秋的老气来,实在懊恼得很,毕竟此时的苏轼正是意气风发的轻狂年纪,进士高中,制科擢优,委任签判,准备赴任。难道与弟弟的惜惜相别这一人生的微小插曲就让他内心蒙霜未花先秋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所熟知的这位乐天派在人生初展的时候竟然写出了这样的一首诗呢?我们没有必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地在诗中寻找或许隐藏太深或许根本没有的乐观情绪,也无需爱屋及乌为尊者讳地想当然地以为苏轼一直保持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旷达,我们不妨从诗作本身入手,在仔细品味和深入挖掘中去发现这个千年一人的人生智慧,电光火石般的禅意顿悟或许可以成为这首怀旧诗的另一种解读,诗人厚重的学识积累、卓越的人生智慧和年轻而敏感的心在追忆往事重温亲情的一刹那间突然契合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宗教情怀,于是“雪泥鸿爪”的精妙隐喻就呈现出深沉玄远的禅思,是蘇轼在踏上人生初程时对生命本质的把握与顿悟,是他对自己未来人生态度无意间的预见和一不小心的定调,“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无住之念是其性情的自然流露。
  苏辙诗本为怀旧、回忆和惜别,然而首联即言“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一个“怕”字却包含了极为复杂的情感,既是对“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的忧虑,又有对此后身在仕途聚少离多的人生处境的无可奈何,正是这样的情绪感染了苏轼,使他在审视即将开始的人生时一不小心产生了一种“拈花微笑”的理解,并用其生花妙笔把这种理解用文字加以递传,“偶然”“那复”“已死”“无由”,人生本来就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在因缘和合风云际会中艰难跋涉,生命本来就是幻有幻无幻生幻死,在人生雪泥崎岖长路上莫名飘转,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常驻不流,固守一隅,又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劈空一句就充满疑惑地在回应弟弟的人生感慨,在困惑中询问,在质疑中深思。问得直接而惊心动魄,芸芸众生在这逐利追名的滚滚红尘中,在庸庸碌碌匆匆步履中可曾有片刻的停留来思考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宏大深邃的问题?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满脸的痴迷和茫然,或许我们还会被讥笑且嘲讽:这是多么滑稽而又多余的问题啊!苏轼问了,问得毫不掩饰,问得震烁古今,问得 轧无垠;“到处”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故土、异乡和远方。问只是思考的缘起,关键是会有怎样的答案。此时此刻,我们无法全部知道苏轼的心头涌上了哪些过往的经历和刻骨的体验,至少我们能够推知的是其母亲已逝、兄弟别离,而更多的应该在于他博学之后的卓越智慧,如老子一般;老子在阴冷的守藏室中阅读了那么多典籍,沉沉地走出来后,不需要经历太多就已经洞穿人生的厚壁,而苏轼的通透大概也是如此吧。“应似”把苏轼的了悟表达得清晰而彻底,“应该就像这样”,这里没有推测只有掷地有声的肯定。叩问人生体悟之后的回答并不是枯呆而抽象的哲理论述,没有云遮雾绕的故弄玄虚,一个鲜活绝妙的生动比喻自诗人的慧心中横空出世,漂泊无定的无住人生恰似“飞鸿”无意间停留在茫苍雪泥之上,空灵缥缈似幻还真的意境是化虚为实的创造,而“踏”字却较为着力,暗含飞鸿本将暂驻意欲留痕的心思,奈何身非己有事难如愿,于是就有了颔联的深深慨叹和无限惆怅。“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对前句比喻的进一步补充阐释,是对人生状态更为准确入微的完善刻画,人生只不过是一场踪迹无定的旅程,“踏”而难驻,飞离是不可避免的宿命,泥上留下的指爪印迹不过是身形匆促的无意所为;难以预知的偶然性触动了诗人内心的苍凉和荒诞,为什么是这儿而非别处,又为什么不能长久驻留却要远遁……“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苏轼前往凤翔赴任,苏辙离京百里送至郑州西门,后寄诗怀旧,写实的别离中就已满含着人生无法把握的无奈与悲戚,暂驻相聚只是偶然,长别远行不可改变。不可捉摸的命运让那只暂驻留足于雪泥上的鸿雁不得不振动双翅再次飞起,用得着再去考虑向东还是向西吗?想想离开后那雪泥上的爪印吧,暖风渐起,日色和煦,雪消泥融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什么呢?这偶然间留下的痕迹荡然无存,又有谁能够知道这里曾经有鸿雁驻足!一种强烈的幻灭感直侵肌骨,人生的无常与虚幻让仕途初展的诗人感到了一丝丝忧惧,如何把握未来实在不敢掉以轻心疏忽大意啊!飞鸿从踏过的雪泥上飞走了,偶然留下的浅浅指爪印迹也很快消失不见了,如梦幻般虚无,让人怀疑所有的一切是否真的存在过,人生不就如此么,倏忽而逝中如何能够期待永恒呢!方向是无需考虑的,东南西北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自己也无法选择;命运操控在冥冥之中,飞行作为一种存在状态才是最本质的。雪泥无非一个无意间的临时落脚点,在这里,无定的行止不是飘蓬亦非浮萍,而是一个悠悠漫漫的长途旅程;在这旅程中,生命就是那“雪泥飞鸿”“空中鸟迹”,“性空幻有”才是其最为本质的属性和特征,这是苏轼对人生空无荒漠和生命无常难驻的深刻了悟,透露出玄远深邃的妙理禅思。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苏诗补》中认为苏轼此时前四句暗用《传灯录》天衣义怀禅师“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的禅语来理解并诠释人生的虚空和偶然、生命的缥缈和易逝。作为禅宗名典的“空中鸟迹”在佛教经典中多有出现,如《华严经·宝玉如来性起品》:“譬如鸟飞虚空,经千百年,所游行处不可度量,未游行处亦不可量”,又如《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二鼎州德山惠远禅师颂“雪霁长空,迥野飞鸿,段云片片,向西向东”,又《维摩诘经》“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空中鸟迹”,凡此种种都契合了作者被弟弟诗作所触动的刹那间的人生体验,佛家的生灭、空有、常断、来去等观念不可阻挡地悄然融入了苏轼对人生的真切写意之中。“鸿飞那复计东西”,所有物象的本质都是虚空,万物没有自性,只是因为因缘和合而生出“有”,所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一个虚妄的问题,不做淹留难以常驻的漂泊才是无住的人生。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以精妙生动的比喻将自己对人生微妙深刻的体悟和盘托出之后,呼应弟弟的本诗,再去回首过往,追忆昨日行迹,别有一番滋味翻江倒海激荡于胸。苏轼在诗注中说:“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这是五年前的事情。短短五年,弹指一挥间,却已经是僧死壁坏,人亡物迁,沧海桑田了!通过前句叙事后句写景,苏轼用自己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雪泥鸿爪”的人生比喻,同时也是一种印证:残酷的现实就在眼前,并且曾经亲历,正在体验。老僧的殷殷招待难以忘怀,慈眉善目的鲜活笑容仿佛就在眼前,可惜实实在在看到的却是安放其骨灰的新建佛塔。“已死”是多么让人惆怅的事实,“新塔”又怎能不勾起人的无尽缅怀。人生短暂,偶然驻足,倏忽而已,“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参悟不透才最为迷茫而痛苦!苏辙本诗中也有类似的困惑,“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未中进士之前曾被委命为渑池縣主簿,因中进士而未曾到任,但与渑池已经在无意中结下前缘,本县百姓又如何能知呢?竟有一丝的玄妙掠过苏辙心头,更有和兄长苏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时又经过这里留宿僧舍一起题诗于壁的快意旧事涌上心头,现在又当如何呢?僧舍的墙壁已经破败不堪,斑驳零落中难觅几年前才题写的诗句,偶然留下的印迹如此迅速地烟消云散不见了踪影,父子三人相携相聚酣畅笑语的温馨画面徒然惹人伤感,不断变幻难以常驻的人生无非是雪泥留痕,鸿飞无计,抖落一地的只是无尽的怅惘。“无由”,没有办法没有途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人生的尴尬和无奈何其多啊!卑微的个体如何才能把控,无能为力却又心有不甘,于是强为之言:“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对往事的再现是对人生困局的着意对抗,无论如何我们毕竟从昨日走来,再虚妄也曾存在,再偶然也曾留迹,落雪泥泞崎岖坎坷的赴京应举之途是那样的艰难,父子三人一路比肩而行相携扶助跋涉奋进,多么温馨动人的画面;“还记否”,又怎么忘怀呢?率真的提醒,深情的回忆,漫漫长路人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借其脚力的驴子也步履艰涩,仰头长嘶。“蹇驴”往往被落于实处,解释为跛脚的驴,或以为是瘦弱不堪之病驴,其实从“崎岖”“路长”等字眼我更愿意将其虚化,“蹇驴”何以不能理解为苦于奔波行足蹒跚呢?这似乎更符合现实的逻辑,更契合诗作的意境和诗人的心绪,而“嘶叫”是悲鸣抑或欢唱,还需再加玩味。我则倾向于前者,旅途艰辛啊!苏辙说“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牵挂兄长,猜测兄长的处境,从此别过之后,“独游”将是人生的常态,旅途孤寂难耐少有欢娱是肯定的了;“无言”,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能在骓马的嘶鸣中木然呆望,或者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唯听远去骓马的嘶鸣渐渐杳然……
  苏轼和诗的尾联中是重温,有安慰,而“雪泥鸿爪”的微妙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无限怅惘,诉说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的人生,佐证了白云苍狗的世事变幻是不可逆转的,人生总是在动荡漂泊的路途中踽踽独行,于因缘和合而生出诸多尘事,岂能长期驻足,安居一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为无住!虽然记忆中有过往,只不过何需常驻,何必执着,这才是了悟之后的正确选择。既然命运如此难测,那就不必去测,昂起头来向前看,一路高歌,“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此心即从“应无所住”处生!
  参考文献:
  [1] 黄建陵.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J].求索,2008(3).
  [2] 金刚经集注(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吴鹭山.苏轼诗选注[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4] 陶文鹏.雪泥鸿爪喻人生[J].文史知识,2011(1).
  作 者:李林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高级教师。
  编 辑:张晴
其他文献
摘 要:杨子导演的《喊·山》将电影城市叙事空间轉向乡村,并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揭示现实的深度。但转向又止步于对20世纪80年代乡村议题的回忆与描述,对于女性叙事的解读也缺乏一种新的视野与角度,从而使得影片在艺术与商业的表达中出现失衡,难以在观众中获得共鸣。  关键词:《喊·山》 双重叙事 乡村 女性  在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传媒大奖的电影《喊·山》是一部由杨子执导,王子逸、朗月婷和成泰等
摘 要:木心的散文《童年随之而去》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都是一场“启蒙运动”。作品首先展现了童真与成人世界的对抗与胜利,随着代表童真执念的“夗”的丢失,作者完成了这场告别童真的启蒙仪式。童真自己在时间的驾驭上,完成一场了自我的“启蒙”。  关键词:启蒙运动 木心 童真  《童年随之而去》{1}这篇散文令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两者都讲的是一场“启蒙运动”,一个是启蒙童年,一个是告别青
摘 要: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
摘 要:《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暖玉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中化现为“延州妇人”的“锁骨菩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佛教美学的视角对《无风之树》中的暖玉和《续玄怪录·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引发读者对文学与宗教、人性与佛性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无风之树》 暖玉 《续玄怪录》 锁骨菩萨 佛性  《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
摘 要:晚清民初时期,社会风俗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渗入而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娼妓作为女性群体中極为特殊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职业女性,这样的特殊身份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女性近代化的脚步也由此产生了迥异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新的发展。女性服饰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风俗变迁的重要标志。华裔作家赵淑侠塑造的赛金花形象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诠释了这一时期女性近代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赛金
摘 要:《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我”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虽然青春已经流逝,但是“我”依然不放弃理想,坚持为理想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从北方的河流中得到了很多指导,河流的涌动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诠释着青春的灼熱和昂扬,在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呈现出生命的张扬和灵魂的搏击,给人留下非常大的震撼力。  关键词:《北方的河》 主题 青春 理
人到中年,爱上了旗袍。  一下子网购了四件旗袍。我给每一件旗袍都取了个有意思的名字。有一件青绿的底色上有片片草黄色的叶子,叶间开着一朵朵或一簇簇鲜红的和暗红的蔷薇花,像是走进了一个偌大的蔷薇园中。这件旗袍透着成熟内敛的韵味,它有个好听而特别的名字,叫“沉香”。有一件是淡淡的灰色麻布料,上面有许许多多深蓝色和浅紫色的蝴蝶在翩翩飞舞,色调深浅相间,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就像真的置身于花间,身边有无数蝴蝶在
摘要:通过分析五感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设计思维,研究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表现形式。利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结合五感设计的隐喻性,阐述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服务意识论述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五感设计 平面广告设计 人性化  一、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五感设计通过感官器官感受外界刺激,使人产生各种感
摘 要:《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谋略剧。它巧妙地化用中国古代“金蝉脱壳”“无中生有”等策略,而这些策略之下又有着深刻的隐喻。但剧中“猎人赫恩”的故事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策略的一部分,又是莎士比亚隐喻中的高潮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金蝉脱壳 无中生有 隐喻 “猎人赫恩”故事  一、引言  目前对《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解读,大都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剧本做简单阐述
摘 要:郝杰新作《美姐》借助“铁蛋的情歌”,展现了那片具有朴素力量的乡土。在这片乡土上,有着民众喜爱的传统二人台舞蹈,亦有着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歌舞表演,这里的一切都传达着当地人群的生存密码。  关键词:《美姐》 舞蹈 乡土  郝杰的力作《美姐》以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讲述了铁蛋个人成长史的故事。影片中穿插多处舞蹈,尤其是二人台舞蹈。作者借助舞蹈方式去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