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每一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者经常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本文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生;喜欢;历史课
历史学科本身包含着大量丰富的科学的史实,涉及了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更蕴涵着博大的人文情感。上下五千年,涵盖了各个民族奋斗发展的艰苦历程, 同时还客观记载了整个世界竞争、携手共进的历史,这些真实的记录,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真实发展历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历史知识呢,我认为兴趣是主要动力,下面我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必‘备’
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如果想给孩子‘一碗水’,那么自己只拥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而且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二、导课要精彩
导课是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第一个阶梯,没有一个好的阶梯一定会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导课的好坏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历史课特点。
1.视听结合
历史学科本身包含着大量丰富的科学的史实,涉及了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更蕴涵着博大的人文情感。上下五千年,涵盖了各个民族奋斗发展的艰苦历程, 同时还客观记载了整个世界竞争、携手共进的历史,这些真实的记录,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真实发展历程。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画卷,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听觉、视觉。通过制作信息量大、感染力强、表现力丰富的课件,将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音乐、影像资料等综合,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主动进入历史情境,并将教师本身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饱含激情、抑扬顿挫,栩栩如生的讲解与精美的图片,优美动听音乐相配合,以情动情,以历史的真实感化学生,感染学生,激荡学生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走进历史,体味历史,感悟历史,在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通过产生内化激情,达到师生真情互动,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2.转换方法
历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作为老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
3.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概念,并使基础知识专题化,注意历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训练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学生讨论等方式多元呈现进一步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认识。从而提高知识比较能力和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全面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有效的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使他们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功克知识高峰“会当凌绝顶的魄力与豪情”。使学生获得受用终身的体验与感悟。 如通过展示人类历史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后果的线索,引导帮助学生认识: 三次工业革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的关系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体现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探索的历程。体现了人类伟大的智慧。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
通过课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和思考问题,引导和帮助多角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心理的解放实现思维的解放。通过内在联系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系统,引导学生的思路不断深入,使新旧知识得得以有机联接。同时,应尽量创设一些即具有综合性又能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还应体现一史多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 加强思维严密性、逻辑性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灵活分析历史现象能力。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地,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老师要充分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心喜欢上’历史课。
关键词:学生;喜欢;历史课
历史学科本身包含着大量丰富的科学的史实,涉及了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更蕴涵着博大的人文情感。上下五千年,涵盖了各个民族奋斗发展的艰苦历程, 同时还客观记载了整个世界竞争、携手共进的历史,这些真实的记录,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真实发展历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历史知识呢,我认为兴趣是主要动力,下面我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必‘备’
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如果想给孩子‘一碗水’,那么自己只拥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如《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时有趣的故事和遵义会议后几次重要的战事以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内容,……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有趣故事,同学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而且将趣味溶入备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十分必要。
二、导课要精彩
导课是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第一个阶梯,没有一个好的阶梯一定会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导课的好坏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历史课特点。
1.视听结合
历史学科本身包含着大量丰富的科学的史实,涉及了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更蕴涵着博大的人文情感。上下五千年,涵盖了各个民族奋斗发展的艰苦历程, 同时还客观记载了整个世界竞争、携手共进的历史,这些真实的记录,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真实发展历程。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画卷,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听觉、视觉。通过制作信息量大、感染力强、表现力丰富的课件,将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音乐、影像资料等综合,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主动进入历史情境,并将教师本身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饱含激情、抑扬顿挫,栩栩如生的讲解与精美的图片,优美动听音乐相配合,以情动情,以历史的真实感化学生,感染学生,激荡学生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走进历史,体味历史,感悟历史,在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通过产生内化激情,达到师生真情互动,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2.转换方法
历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作为老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
3.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概念,并使基础知识专题化,注意历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训练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学生讨论等方式多元呈现进一步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认识。从而提高知识比较能力和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全面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有效的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使他们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功克知识高峰“会当凌绝顶的魄力与豪情”。使学生获得受用终身的体验与感悟。 如通过展示人类历史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后果的线索,引导帮助学生认识: 三次工业革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的关系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体现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探索的历程。体现了人类伟大的智慧。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
通过课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和思考问题,引导和帮助多角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心理的解放实现思维的解放。通过内在联系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系统,引导学生的思路不断深入,使新旧知识得得以有机联接。同时,应尽量创设一些即具有综合性又能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还应体现一史多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力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 加强思维严密性、逻辑性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灵活分析历史现象能力。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地,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老师要充分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心喜欢上’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