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教师抱着学生走”的传统课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甚至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了”。今天的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课堂的驾驭者,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自主自信、探索创新的新型人才,所负载的是培养学生知能并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人格健全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品德、个性塑造、人格魅力彰显于开放创新的民主课堂,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是一个严竣的考验,只有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真正“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积极彻底地推进教学改革,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学生动起来,气氛活起来呢?
作为教师,为了保证打造出新课改模式下的高效课堂,我想,应该在课外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要有效指导学生预习
教师有目标,有层次地编写预习提纲,或者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预习作业,辅导课督促学生小组有效预习,或者调动小组长,让他行使监督职责,敦促同学完成书面预习作业。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自己探究的来的知识持久不忘,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付出辛苦,做好准备工作。
例如英语的预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有关英语知识或文章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而不能泛泛地要求学生背单词和读课文。比如我讲《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一课,这节课主要讲的是人物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所以,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到要学习什么并预习什么。
二、课外多角度去统计和评估各小组的进步状况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各班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那么学习小组的划分就必须科学合理,应在广泛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按男、女比例合理搭配,小组内要推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各学科要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配备一个学科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学习小组学习任务的安排和检查,每个学习小组及小组成员都要制定明确的追赶目标,积极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
众所周知的“举左手和右手案例”告诉我们既然学生站起来了,就要让他体体面面的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去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并加以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因此科任教师及班主任平时在课外应从各种角度去统计和评估学生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是关心“我”的,“我”又进步了,“我们这个小组”又领先了等等。学生只有真正感觉到了自已在某个方面进步了,真正感觉到了教师对于他们小组竞赛的关注,讨论起来才会有动力,展示起来才会有活力。
三、同学科教师要坚持集体备课
备课要由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提倡“课前备课、课中备课、课后备课”三级备课。备课要做到:对于环节,要敢于取舍,优化组合;对于措施,要精心组织,敢于创新;对于目标,要具体细化,强调落实;对于学生,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于教材,要深挖细掘,达到广度;对于教法,要遵循规律,灵活多样,对于知识,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困难,要提前预设,有备无患。
四、课外成为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朋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感情真挚、教态和蔼;在课后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与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以便于教师作深层次的积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加以升华。
五、课外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关注和互相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智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
总之,我们要的并不只是在课堂上的生机盎然,更是要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灿烂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首美丽的诗篇”,“船行靠舵手,车行靠司机”,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只要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教师准备充分,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又能很好地让学生在动态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在情感中展现,让开放的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舞台,学生求知的殿堂。这样,课堂的效率又怎么不高呢?
那么如何让课堂效果好起来,学生动起来,气氛活起来呢?
作为教师,为了保证打造出新课改模式下的高效课堂,我想,应该在课外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要有效指导学生预习
教师有目标,有层次地编写预习提纲,或者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预习作业,辅导课督促学生小组有效预习,或者调动小组长,让他行使监督职责,敦促同学完成书面预习作业。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自己探究的来的知识持久不忘,我们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付出辛苦,做好准备工作。
例如英语的预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有关英语知识或文章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而不能泛泛地要求学生背单词和读课文。比如我讲《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一课,这节课主要讲的是人物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比较,所以,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到要学习什么并预习什么。
二、课外多角度去统计和评估各小组的进步状况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各班以学习小组为学习单位,那么学习小组的划分就必须科学合理,应在广泛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按男、女比例合理搭配,小组内要推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各学科要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配备一个学科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学习小组学习任务的安排和检查,每个学习小组及小组成员都要制定明确的追赶目标,积极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
众所周知的“举左手和右手案例”告诉我们既然学生站起来了,就要让他体体面面的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去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并加以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因此科任教师及班主任平时在课外应从各种角度去统计和评估学生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是关心“我”的,“我”又进步了,“我们这个小组”又领先了等等。学生只有真正感觉到了自已在某个方面进步了,真正感觉到了教师对于他们小组竞赛的关注,讨论起来才会有动力,展示起来才会有活力。
三、同学科教师要坚持集体备课
备课要由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提倡“课前备课、课中备课、课后备课”三级备课。备课要做到:对于环节,要敢于取舍,优化组合;对于措施,要精心组织,敢于创新;对于目标,要具体细化,强调落实;对于学生,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于教材,要深挖细掘,达到广度;对于教法,要遵循规律,灵活多样,对于知识,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困难,要提前预设,有备无患。
四、课外成为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朋友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感情真挚、教态和蔼;在课后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与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以便于教师作深层次的积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加以升华。
五、课外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关注和互相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智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
总之,我们要的并不只是在课堂上的生机盎然,更是要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灿烂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首美丽的诗篇”,“船行靠舵手,车行靠司机”,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只要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教师准备充分,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又能很好地让学生在动态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在情感中展现,让开放的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舞台,学生求知的殿堂。这样,课堂的效率又怎么不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