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类型。两种实验课目的各不相同:验证式实验是以验证为目的,操作也比较容易,但是观察操作要求较高;而探究实验则需要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来获取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就两种生物实验课例来探寻生物教师的创新实践之路。
“茎的输导功能”实验——验证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目标确立
本节内容是有关植物茎的功能的,这是结论性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导管结构微观,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纯理论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兴趣满满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一般教学流程
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将黄杨枝条浸泡在红墨水中一昼夜”,上课时用于观察。但事实上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参差不齐,而且在冬天很难实现“叶脉染红”的效果。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问题,实验教学的效果势必难以保证。
四、改进
教师要准备染色的黄杨枝条若干(多些)和已染红叶脉的天竺葵枝条(或者凤仙花枝条)。
五、创新之处
1.教师多准备些黄杨枝条,提供给没做预习实验或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否则会有一部分学生课堂无事可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同时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这样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展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2.用黄杨和凤仙花两种实验材料,实现了优势互补。黄杨枝条易获得,茎比较粗易于观察,但不易着色;凤仙花在初冬比较少见,但茎几乎透明,着色容易,观察清楚。以黄杨做分组实验的材料,而凤仙花做演示实验的材料,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目了然。二者互为替代,教学效果显著。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二、目标确立
本节实验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他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控制变量和独立设计对照实验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如何既降低难度又不影响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参与,是该节课的难点。
三、一般教学流程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按照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按部就班仅仅是“带”着学生走形式,更有甚者从头到尾教师包讲包说,这样的探究实验就失去了意义。
四、改进
1.设置情境,形成假设。教师可提出:种子可以随时随地萌发吗?一般我们这里什么季节播种?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学生由此联想到:春季温暖、潮湿,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透气。
2.引导点拨,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这一环节是难点。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空气”组、“水”组以及“温度”组,每组承担不同的因素进行探究。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教师以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为例,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方案设计。“空气”组的对照实验设置难度大,教师可以结合语言、小实验等方式引导,如“用什么把空气挤出来”,为学生拓展思维。在科学的、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指导下开展实验,水到渠成。
3.实施实验,及时记录。科学实验不仅仅是“做实验”,也需要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此为依据得出实验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实验记录》,学生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与态度,避免实验课流于形式,确保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五、创新之处
1.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将所探究的多种因素分解成多个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符合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作出假设。结合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旨在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3.通过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和分享,既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
4.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探究,改变了采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善于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抓住现象的本质。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学生才能真正“探”而知其究。
“茎的输导功能”实验——验证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目标确立
本节内容是有关植物茎的功能的,这是结论性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导管结构微观,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纯理论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兴趣满满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一般教学流程
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将黄杨枝条浸泡在红墨水中一昼夜”,上课时用于观察。但事实上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参差不齐,而且在冬天很难实现“叶脉染红”的效果。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问题,实验教学的效果势必难以保证。
四、改进
教师要准备染色的黄杨枝条若干(多些)和已染红叶脉的天竺葵枝条(或者凤仙花枝条)。
五、创新之处
1.教师多准备些黄杨枝条,提供给没做预习实验或实验效果不佳的同学,否则会有一部分学生课堂无事可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同时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这样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展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2.用黄杨和凤仙花两种实验材料,实现了优势互补。黄杨枝条易获得,茎比较粗易于观察,但不易着色;凤仙花在初冬比较少见,但茎几乎透明,着色容易,观察清楚。以黄杨做分组实验的材料,而凤仙花做演示实验的材料,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目了然。二者互为替代,教学效果显著。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性实验。
一、教材版本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二、目标确立
本节实验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他们初步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控制变量和独立设计对照实验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如何既降低难度又不影响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参与,是该节课的难点。
三、一般教学流程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按照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按部就班仅仅是“带”着学生走形式,更有甚者从头到尾教师包讲包说,这样的探究实验就失去了意义。
四、改进
1.设置情境,形成假设。教师可提出:种子可以随时随地萌发吗?一般我们这里什么季节播种?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学生由此联想到:春季温暖、潮湿,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透气。
2.引导点拨,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这一环节是难点。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空气”组、“水”组以及“温度”组,每组承担不同的因素进行探究。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教师以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为例,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方案设计。“空气”组的对照实验设置难度大,教师可以结合语言、小实验等方式引导,如“用什么把空气挤出来”,为学生拓展思维。在科学的、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指导下开展实验,水到渠成。
3.实施实验,及时记录。科学实验不仅仅是“做实验”,也需要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此为依据得出实验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实验记录》,学生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与态度,避免实验课流于形式,确保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五、创新之处
1.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将所探究的多种因素分解成多个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与种子萌发的关系,符合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作出假设。结合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旨在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3.通过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交流中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和分享,既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
4.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探究,改变了采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善于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抓住现象的本质。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要及时启发学生纠正。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学生才能真正“探”而知其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