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无是更大的有”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广西南宁的舞蹈编导杨志晓创编的舞剧《红楼无梦》,以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演绎形式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该舞剧以《红楼梦》中丫鬟的角度以小见大的表现了舞剧的中心。《红楼无梦》在著作原名《红楼梦》上添一“无”字,这“无”字,点出了舞剧的精神境界所在,点出了这部舞剧的主题思想。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便是更大的有,文学著作《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僧人与道人,正是佛家与道家思想之所向,是一种超凡的境界。正如曹公所言“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的丫鬟看似无梦,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她们始终有梦,始终有对生命、对美的追求。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对宝玉应制诗:“绿蜡春游卷,红楼梦未完。”舞剧《红楼无梦》正如这未完的红楼之梦,从丫环的角度又一次诠释了这部文学经典,其独特的视角提醒着世人,红楼梦中还有一群被遗忘不被关注的生命,她们如春花般开了谢,谢了又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漫天飞花如飞雪般缓缓落下,似诉丫鬟之命,又似人生之梦将终将至。红楼之梦,如落花般“花谢花飞飞满天”又怎可知“红消香断有谁怜?”。
二、新解红楼之梦
舞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第二幕第一章《群鬟葬花》,此章巧妙的将原著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即“黛玉葬花”的情节改编用群鬟葬花解析红楼无梦。群鬟,代表着以袭人、晴雯为首的大小丫鬟们。葬花,即是自身的命运的写照。正应了葬花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纷纷花瓣飘落人间,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审美的特色。群舞部分重复的动作,起身、落地、移动,连贯又不失跌宕起伏,她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曲将尽,一丫鬟缓缓旋转,落花无声胜有声,她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追寻着渴望的生命。她们是大观园命运的剪影,是“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真实写照,花之命运何尝不是丫鬟之命?春去春归,她们的青春如昙花一现,或许曾灿烂,但终躲不过“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命运。群鬟葬花这段群舞,是整个舞剧的点睛之笔,也是与舞剧第一幕第一章《水做的女儿》相呼应。在此之前,赵明创编的舞剧《红楼梦》和林怀民创编的现代舞剧《红楼梦》都有类似的“落花”细节,然《红楼无梦》以更为唯美和古朴的方式,用落花诠释了丫鬟之命。舍去叙事、戏剧、情节,用非常规、无情节的纯意境手法表现了整个舞剧的重要命脉。似悲非悲,柔弱中有倔强,无奈中有希望,她们虽身不由己,但追梦途中,依旧有所反抗。其实,文学著作《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所隐喻的正是大观园群芳之命运,预示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结局,“群鬟葬花”是《红楼梦》中大多数丫鬟的命运。编导杨志晓以合理恰当的方式改编这一段经典,可见对《红楼梦》之精髓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剖析有独道见解。
“晴雯撕扇”是最能体现演员和编者水准的一个片段。编者以晴雯悲情撕扇的阐述方式重新解读了晴雯隐藏在“撕扇”背后的深层意义。以现代舞和独具中国传统审美意韵的舞蹈动作语汇,将晴雯撕扇的动作以无力、慵懒、娇弱的特点表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晴雯,饰演晴雯一角的演员身材瘦削,眉目清秀。正如《红楼梦》中对晴雯的描写“水蛇腰”、“削肩膀”、“病西施”,这正如林黛玉的缩影,她的命运又有着对黛玉结局的折射。“晴为黛影,袭乃钗副”,舞剧以晴雯撕扇的片段映射了红楼梦的主题。编导杨志晓并未符合大众口味将晴雯撕扇表现的娇嗔、顽皮,反而以悲愤的基调渲染了隐藏在晴雯这个人物背后的深意。编导将这段舞蹈剖析为三个层次:自己抛扇、他人抛扇、自己撕扇。自己抛扇,是晴雯追求自由、渴望平等。他人抛扇,是晴雯深处污世,诽谤至病,却坚强生存的奋勇。自己撕扇,是对人权的捍卫是最后的奋力抗争。晴雯撕扇,是晴雯性格最典型的凸显,也是其命运的写照。“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当舞台灯光聚于舞者,动作由柔若无骨到洒脱从容,不禁再次感叹晴雯之命運,感叹这红楼之梦终究无梦。观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袭红衣曼妙若花的晴雯终躲不过香消玉殒的命运。不禁与宝玉同叹一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上,卿何薄命!”
舞剧以红楼梦中看似不起眼却贯穿全局的丫鬟小红为连接点,将碎片的《红楼梦》片段拼接在一起,看似毫无链接的剧情却因小红的“点灯——添灯——灭灯”将舞剧合理贯穿,相互呼应。在文学著作《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本中,小红就是贯穿故事情节的重要人物之一。从晴雯对她嗤之以鼻嫌弃她“攀上高枝”,到大观园破落她的雪中送炭。她是大观园丫鬟中为数不多的有善局者,她的勇敢、真实、善良是《红楼梦》中的正能量!编导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将小红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看全局。开场时小红以细碎的圆场步上场,将灯盏点燃,预示着这场梦的上演。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小红上场,添灯以示下一幕开端。终曲小红昂首向后,大步前行,引领所以演员,也重申了小红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也似乎是为卑微的小红平反。编导用以小见大、以微观呈现宏观,以袭人、晴雯、小红等这些红楼梦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为代表,巧妙的贯穿全局,利用原著中巧妙的人物关系表现了几个典型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红楼梦。可见编导选题之巧妙,立意之新颖。
对于宝玉的人物形象刻画,精彩之处在第二幕的“宝玉出家”,编者以禅宗思想引领舞蹈,对应“红楼无梦”之主题。宝玉的一经典动作“弃冠”,将观众与舞台的空间结合,冠落台下,表示宝玉皈依之心,演员俯身贴地,手臂延伸于台边,将发冠弃于“世外”,舞台边沿就好似“出世”与“入世”的界限,体现“云空未必空”的境界。身上服装退去。“弃冠”即“弃官”,一百二十回本中宝玉考取功名后却“了却红尘”,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红楼梦中注重人物生活的刻画,却以道、释思想深埋伏笔。宝玉在满地落雪中舞蹈,利用上一章“群鬟葬花”中的道具落花,在此时又似落雪或尘埃,落雪(落花)随着宝玉的动作盘旋而起,形成了唯美的舞蹈意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文化的火花,心灵的诉说
舞剧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为载体,将现代舞编舞技法元素融入其中,这是一种中西方文化所碰撞出的火花,是富有生命的肢体语言艺术。编导并未以强烈的叙事性动作表情达意,反而以独具个人特色的动作语汇反应了人物的内心渴求,同时也是编导个人思维方式的体现。道具的运用是《红楼无梦》的亮点,丫鬟手中的手绢、袭人身上披风,晴雯手中的扇子,小厮手中的鞭子,僧人手中的圆环,都有着特殊的意味和象征。低空的动作凸显丫鬟身份之卑微,线形、聚拢的动作调度体现了丫鬟和小厮们的外在形态;丫鬟细碎内扣的动作是一种细微的情感体现;开场众丫鬟错落有致的造型编排看似随意却体现了编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独特审美,正如编导所言,这些丫鬟“拂去历史的尘埃,从典籍中走来,从梦中复活,逐渐清晰。”像一幅古代人物画,在泛黄的绢上定格。
《红楼无梦》对于舞蹈动作的创作更注重演员本身对舞蹈主题的感受,而非因剧情需要和叙事需要刻意的施加。个性却不张扬的舞蹈动作更多的关注的是人文关怀,是人物自身和内心的真实流露。编导杨志晓说“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你特我逆,你逆我归。”正是编导这种特立独行、返璞归真的思维,表达出了编导的自我和内心。这正是现代舞的魅力。而舞剧的民族特色和后现代的意识更是前无古人。《红楼无梦》,红楼代表着权贵、势力,而梦却从不因大厦倾倒而消陨,梦是永恒的,是无边无际的。《红楼无梦》的“丫鬟”们用真我表达,用发自内心的肢体语言诠释了“红消香断”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或许从舞蹈的某个片段我们能找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亦或许这不断追寻梦的情愫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的。《红楼无梦》不是演绎和再现经典,它是人们心灵的写照和生命的申诉,这也正是《红楼梦》流传千古的原因。编导杨志晓在“编导的话”中曾说“红楼易逝,梦恒久。”红楼之梦是一种执着和追随,代表着自由与憧憬,愿如梦人生持恒久之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广西南宁的舞蹈编导杨志晓创编的舞剧《红楼无梦》,以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演绎形式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该舞剧以《红楼梦》中丫鬟的角度以小见大的表现了舞剧的中心。《红楼无梦》在著作原名《红楼梦》上添一“无”字,这“无”字,点出了舞剧的精神境界所在,点出了这部舞剧的主题思想。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便是更大的有,文学著作《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僧人与道人,正是佛家与道家思想之所向,是一种超凡的境界。正如曹公所言“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的丫鬟看似无梦,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她们始终有梦,始终有对生命、对美的追求。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曾对宝玉应制诗:“绿蜡春游卷,红楼梦未完。”舞剧《红楼无梦》正如这未完的红楼之梦,从丫环的角度又一次诠释了这部文学经典,其独特的视角提醒着世人,红楼梦中还有一群被遗忘不被关注的生命,她们如春花般开了谢,谢了又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漫天飞花如飞雪般缓缓落下,似诉丫鬟之命,又似人生之梦将终将至。红楼之梦,如落花般“花谢花飞飞满天”又怎可知“红消香断有谁怜?”。
二、新解红楼之梦
舞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第二幕第一章《群鬟葬花》,此章巧妙的将原著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即“黛玉葬花”的情节改编用群鬟葬花解析红楼无梦。群鬟,代表着以袭人、晴雯为首的大小丫鬟们。葬花,即是自身的命运的写照。正应了葬花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纷纷花瓣飘落人间,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审美的特色。群舞部分重复的动作,起身、落地、移动,连贯又不失跌宕起伏,她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曲将尽,一丫鬟缓缓旋转,落花无声胜有声,她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追寻着渴望的生命。她们是大观园命运的剪影,是“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真实写照,花之命运何尝不是丫鬟之命?春去春归,她们的青春如昙花一现,或许曾灿烂,但终躲不过“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命运。群鬟葬花这段群舞,是整个舞剧的点睛之笔,也是与舞剧第一幕第一章《水做的女儿》相呼应。在此之前,赵明创编的舞剧《红楼梦》和林怀民创编的现代舞剧《红楼梦》都有类似的“落花”细节,然《红楼无梦》以更为唯美和古朴的方式,用落花诠释了丫鬟之命。舍去叙事、戏剧、情节,用非常规、无情节的纯意境手法表现了整个舞剧的重要命脉。似悲非悲,柔弱中有倔强,无奈中有希望,她们虽身不由己,但追梦途中,依旧有所反抗。其实,文学著作《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所隐喻的正是大观园群芳之命运,预示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结局,“群鬟葬花”是《红楼梦》中大多数丫鬟的命运。编导杨志晓以合理恰当的方式改编这一段经典,可见对《红楼梦》之精髓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剖析有独道见解。
“晴雯撕扇”是最能体现演员和编者水准的一个片段。编者以晴雯悲情撕扇的阐述方式重新解读了晴雯隐藏在“撕扇”背后的深层意义。以现代舞和独具中国传统审美意韵的舞蹈动作语汇,将晴雯撕扇的动作以无力、慵懒、娇弱的特点表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晴雯,饰演晴雯一角的演员身材瘦削,眉目清秀。正如《红楼梦》中对晴雯的描写“水蛇腰”、“削肩膀”、“病西施”,这正如林黛玉的缩影,她的命运又有着对黛玉结局的折射。“晴为黛影,袭乃钗副”,舞剧以晴雯撕扇的片段映射了红楼梦的主题。编导杨志晓并未符合大众口味将晴雯撕扇表现的娇嗔、顽皮,反而以悲愤的基调渲染了隐藏在晴雯这个人物背后的深意。编导将这段舞蹈剖析为三个层次:自己抛扇、他人抛扇、自己撕扇。自己抛扇,是晴雯追求自由、渴望平等。他人抛扇,是晴雯深处污世,诽谤至病,却坚强生存的奋勇。自己撕扇,是对人权的捍卫是最后的奋力抗争。晴雯撕扇,是晴雯性格最典型的凸显,也是其命运的写照。“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当舞台灯光聚于舞者,动作由柔若无骨到洒脱从容,不禁再次感叹晴雯之命運,感叹这红楼之梦终究无梦。观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袭红衣曼妙若花的晴雯终躲不过香消玉殒的命运。不禁与宝玉同叹一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上,卿何薄命!”
舞剧以红楼梦中看似不起眼却贯穿全局的丫鬟小红为连接点,将碎片的《红楼梦》片段拼接在一起,看似毫无链接的剧情却因小红的“点灯——添灯——灭灯”将舞剧合理贯穿,相互呼应。在文学著作《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本中,小红就是贯穿故事情节的重要人物之一。从晴雯对她嗤之以鼻嫌弃她“攀上高枝”,到大观园破落她的雪中送炭。她是大观园丫鬟中为数不多的有善局者,她的勇敢、真实、善良是《红楼梦》中的正能量!编导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将小红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看全局。开场时小红以细碎的圆场步上场,将灯盏点燃,预示着这场梦的上演。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小红上场,添灯以示下一幕开端。终曲小红昂首向后,大步前行,引领所以演员,也重申了小红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也似乎是为卑微的小红平反。编导用以小见大、以微观呈现宏观,以袭人、晴雯、小红等这些红楼梦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为代表,巧妙的贯穿全局,利用原著中巧妙的人物关系表现了几个典型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红楼梦。可见编导选题之巧妙,立意之新颖。
对于宝玉的人物形象刻画,精彩之处在第二幕的“宝玉出家”,编者以禅宗思想引领舞蹈,对应“红楼无梦”之主题。宝玉的一经典动作“弃冠”,将观众与舞台的空间结合,冠落台下,表示宝玉皈依之心,演员俯身贴地,手臂延伸于台边,将发冠弃于“世外”,舞台边沿就好似“出世”与“入世”的界限,体现“云空未必空”的境界。身上服装退去。“弃冠”即“弃官”,一百二十回本中宝玉考取功名后却“了却红尘”,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红楼梦中注重人物生活的刻画,却以道、释思想深埋伏笔。宝玉在满地落雪中舞蹈,利用上一章“群鬟葬花”中的道具落花,在此时又似落雪或尘埃,落雪(落花)随着宝玉的动作盘旋而起,形成了唯美的舞蹈意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文化的火花,心灵的诉说
舞剧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红楼梦》为载体,将现代舞编舞技法元素融入其中,这是一种中西方文化所碰撞出的火花,是富有生命的肢体语言艺术。编导并未以强烈的叙事性动作表情达意,反而以独具个人特色的动作语汇反应了人物的内心渴求,同时也是编导个人思维方式的体现。道具的运用是《红楼无梦》的亮点,丫鬟手中的手绢、袭人身上披风,晴雯手中的扇子,小厮手中的鞭子,僧人手中的圆环,都有着特殊的意味和象征。低空的动作凸显丫鬟身份之卑微,线形、聚拢的动作调度体现了丫鬟和小厮们的外在形态;丫鬟细碎内扣的动作是一种细微的情感体现;开场众丫鬟错落有致的造型编排看似随意却体现了编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独特审美,正如编导所言,这些丫鬟“拂去历史的尘埃,从典籍中走来,从梦中复活,逐渐清晰。”像一幅古代人物画,在泛黄的绢上定格。
《红楼无梦》对于舞蹈动作的创作更注重演员本身对舞蹈主题的感受,而非因剧情需要和叙事需要刻意的施加。个性却不张扬的舞蹈动作更多的关注的是人文关怀,是人物自身和内心的真实流露。编导杨志晓说“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你特我逆,你逆我归。”正是编导这种特立独行、返璞归真的思维,表达出了编导的自我和内心。这正是现代舞的魅力。而舞剧的民族特色和后现代的意识更是前无古人。《红楼无梦》,红楼代表着权贵、势力,而梦却从不因大厦倾倒而消陨,梦是永恒的,是无边无际的。《红楼无梦》的“丫鬟”们用真我表达,用发自内心的肢体语言诠释了“红消香断”的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或许从舞蹈的某个片段我们能找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亦或许这不断追寻梦的情愫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的。《红楼无梦》不是演绎和再现经典,它是人们心灵的写照和生命的申诉,这也正是《红楼梦》流传千古的原因。编导杨志晓在“编导的话”中曾说“红楼易逝,梦恒久。”红楼之梦是一种执着和追随,代表着自由与憧憬,愿如梦人生持恒久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