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与环境的新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語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①語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②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語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語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③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在語文学科中,编者也针对当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环境有关的课文。而作为一名語文教师,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历史重任。现谈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深挖語文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因素,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小学語文教材中,每一册书都有不少篇幅适合渗透环境教育。作为語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刻挖掘环保教育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把語文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春雨润物般地在传授語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如苏教版《語文》第一册中《汉語拼音5》、《汉語拼音10》中的語境图及相应的語境歌,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练习说话,使其明白不捉小蝌蚪、爱护小树苗是保护环境的行为,只有这样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才能茁壮成长,动植物才能健康生长;《护林军》教育学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鸟类;《小池塘》一课,明亮的、清澈的小池塘倒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不由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让孩子们感受了神奇而又美丽的大自然:雨滴是“透明”的。河水是“清凌凌”的,蝴蝶穿梭于花丛,蝈蝈歌唱美好生活,这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而星星眨眼、新月生辉,尤其是荷叶这亭亭翠盖,上承雨点,下护小鱼,装点着大自然,展现了一派清新可爱的景象,孩子们的向往之意、热爱之情透纸欲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环境教育因素,使学生受益匪浅,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語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語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在語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我们应该从小抓起。我同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从中感悟到文字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懂得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会有的,并会随时因我们的不珍惜而离我们远去。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描绘了雄奇壮美的三峡风光,反映了诗人能够东归的释放的愉快心情。教学时,教师可点拨:古代长江两岸有猿猴,现在还有吗?为什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明白,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食物链被毁,这种古人曾见到的自然美景,有的我们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再见到了,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月亮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月亮湾这个村子给你什么感觉?你喜欢这个村子吗?怎样才能让她的美貌永驻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里环境优美,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有着勤劳的双手,他们懂得去爱护,也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觉得很幸福。从而明白了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去珍惜、去创造、去保护,才能给我们乃至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蓝天!像这样结合語文审美教育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效果更佳。
  3做到語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除了在课堂上精于渗透外,教师还应该抓住时机,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环保小活动,以促进环境意识的增强。如学了《这儿真好》课文后,我特意组织学生开展种植花草树木活动,还带着他们来到小公园,感受那里的美丽,并且主动为花儿浇水、为小树除草、清除垃圾,让学生用实际行动为绿化家同做贡献。又如学了《放小鸟》和《鸟岛》这些课文后,我让学生有意识地发现一些伤害小动物的现象,及时制止,并竖起了“不许打鸟”的木牌,提高学生的护鸟意识。另外,还成立环保小卫士,组织学生植树护绿、捡拾垃圾,在班上成立垃圾回收站,变废为宝,到社区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在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关爱身边的环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在語文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灵活机动,在自身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站在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环境的教育。
其他文献
教学实践证明,在创新教育中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对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要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其次还要体现时代特点,加强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求。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标中如何创新呢?  1更新观念,树立新课标教学理念  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感受乡村生活美好的同
期刊
有人认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就不需要去刻意地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了。也有人认为如果教师掌握了一般口语的交际技巧,教育教学中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教师语言。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苟子说过:“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洞察精微的道理并能表述出来,才可以为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期刊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为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初步了解联想、想象和夸张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学习婉转拒绝。  《天上的街市》就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  《天上的街市》中,作者主要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节奏和谐,自然。所以在教学中我将朗读与联想和想象作为本课的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有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的
期刊
作业批改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作业批改实效,科学合理地批改作业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批改作业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五点:  1及时批改、反馈  作业要及时指导、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订正,这不仅能取得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及时巩固等效果,而且能满足师生共同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
期刊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而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列居首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使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1体验生活数学,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是终生的,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知识的积淀,来源散漫,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良好学习习惯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有力保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一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期刊
在教学中,创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和谐“教”与“学”的关系。“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的纯粹知识性灌输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贯彻“知行合一”的思想,就是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味”,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知
期刊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是广大数学工作者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涵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2页及53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4.感受和体验时间,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