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夏目漱石的《心》中,执笔《上》《中》部分的作者多次言及与老师相关的当时的“青春”,那么执笔的时候作者是在年轻的时候呢,还是在老师死后对遥远的过去做的回想?另外,如果从手记执笔时作者已不再年轻这个猜想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里的内容与老师回顾他年轻时候的姿态是相似的。因此,在文章中可以试着以作者的“青春”为焦点,依次展示描写重点的演变。
關键词:叙述;青春;遗书;夫人
一、笔下的“青春”
作者在《上 老师和我》、《中 父母和我》中回顾了以与老师交往为中心的学生时代。在这里存在着两个时间,一个是执笔时的作者,另一个是故事中的作者,可以看出作者执笔时是回顾了从前的事后又加入新的意义。例如“我并不清楚对老师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情。直至老师过世到今天我才开始明白”从这样的记叙中可以看出现在与从前“不明白”时的心情是不同的。另外,“年轻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这样的叙述是抛开了从前,以回忆的视角去写的。因而,应该从当时和执笔时两个时间来考究作者的思路。清水孝纯用以下观点指出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作者所有的关注点均是沉淀后被记录下的东西。在其叙述中,其实存在着双重视觉。故事展开的时空,大致是作者以现在的视角眺望从前发生的事,这样的眺望是视觉之一。当然也是直接感受老师的视觉。
在《上》《中》中可以找出作者以过去式写的从前的事的几个地方,这些都表明了作者执笔时已经不年轻了,而是经历了老师死后的时间,在这期间自己进行假想而写出的回忆。执笔时的作者已经远离了学生时代,与老师有关的回忆随着岁月的风化暴晒已经模糊,从而不得已进行一些改写,抛开过去与老师交往的真实情况,把现在自己所获得的感受当作从前回忆的真相。
二、“年轻”的举例
在《心》中对年轻的举例,在《上》中有14例,在《中》中有1例,在《下》中有16例,一共有31例。另外与年轻相关的句子举例共有34例。
当时也有再现他人言及作者年轻的场面。“我虽然寂寞但是上了年纪也没法改变,而年轻的你是可以左右行为的”老师虽然这样说着以表同情,作者的父亲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花钱不知道赚钱”。老师与年轻人的共鸣并不单单只对于作者一个人。“年轻没有寂寞”这种具有代表的看法洞察了年轻人的本质,这种感觉也展现在作者的眼前。
另一方面,追踪《下》老师的用例来回顾老师对“青春”的表达。老师指着我们这一代人说“从伦理上来想,我们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可能是不同的”言及作者的青春写到“你们的考虑无关背景,你的过去过于年轻”等这几处表现了现在老师对原来的大小姐现在的妻子可以平静以待,但回想搬家时对大小姐还不能平静看待而是怀有兴趣“她年轻的身影总是拂过我的心头”,这说明了陷入爱情的样子。“与年轻的女性相对而坐感到不能想象的不安”等。
老师的遗书中以说作者年轻开始,接着将视线扩大到到大小姐,K,及当时自己的身上。读了老师的遗书后就发现作者所执笔的《上》《中》就过于拘泥于“青春”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疑问:作者所言及的“青春”是在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老师的遗书马上就执笔回顾那一段“青春”呢,还是在离过去很远的现在开始执笔的呢?
因此,下一节想在作者的“青春”的基础上,一边议论横亘在与老师交往时的作者同现在执笔的作者之间的意识偏差,一边考虑在创作过程中,在反复地唤醒记忆中,作者的意识是如何转变的。
三、明灭可见的青年的“青春”
(一)看清“受伤的老师”的“年轻血液”
“我年轻过,但是并没有想过年轻的血液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老师遗书中的这句话让作者开始明白老师从一开始就是不讨厌自己的。老师对“我”表示的冷淡的问候及动作,并不是想远离“我”的不快的表现。从不对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加以回应的“老师”在轻视别人之前,首先轻视了自己。
我当时还很年轻,但是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我对“老师”有这种感觉。对此作者无法理解。“直到老师去世的今天,我才解开”,可以说那只是针对当时的一种感觉。但是,在“我当时很年轻”和“对与世上所有人来说,我没想到年轻的血液竟然如此的坦率地发挥作用使我对老师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感觉”这两层意思上有着奇妙的差别。与坦率地吐露真情的表现手法相比,既可以承认为在执笔的时候混入了自己的评价,读者也可以拥有自己着眼阅读的部分。
(二)奇怪的直觉——“太过靠近就会不适”
文章开头说与“老师”的最初相识出于莫名其妙的想接近他,和“老师”交往过程中直至执笔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作者在“老师”的遗书中了解到了他的过去,反复思考遗书的内容和作者那种感觉的接点,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但是,我的直觉后来得到了事实上的证实”与此相比较的话,那种不可思议的无论如何也要接近他的感觉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把“或许在众多人之中只有我对老师有这种感觉”这种现在时的时态换成过去式的话,当时那种对老师怀有的特殊感情即使能表现出来,这种固有性却没有突出出来。当时莫名其妙想接近老师的这种感觉,在当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只留在感觉这一层面上,这也没有使我感到不安。
即使被说年轻,或者被嘲笑为愚蠢,这也包含着现在的我也受到周围人(读者)的评价这层意思。现在长大了,站在现在成熟的视点上来看,读者会嘲笑我那时的少不更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三)出于尊敬的接近
“我想这真的不可思议,但是我不是以想研究老师的心态而进去他家的,我只是那样顺其自然的过着,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态度是老师是我的生活应该尊敬的一个人。因为这个,我才能和老师有些亲密的交往。如果我对老师有着几分好奇心,以研究他的心理去接近他,那么连接两人同情的线就会被毫不留情的切断。”
作者是以情绪化的动机来接近老师的,执笔时回顾往事时这一层就更加坚信,这和前面提到的“我最初觉得老师很难接近,但是不知为何,我却产生了一种特别想要接近他的感觉,也不知这感觉是来自哪里”这点是相通的。 “现在想来,当时我对老师的态度是把老师看成我生活中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并不仅限于和老师交往的我,也包括直到执笔时的我的意识。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反映“我完全是因为那个才能和老师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从我回忆的故事这一层面着眼的话,年轻是属于过去的,执筆时的我可以客观地对待年轻,以成熟的一面看待这个问题,更促进了对当时的年轻认识的自觉。
从执笔时去凝视当时的我在和老师交往的时候,已经感到“老师虽不是那样的,但是可能会冷眼看待我”有这种可能性。和前文所说的“老师的难以接近”以及“我迫切想接近老师”同时来看的话,正是因为我认识到老师害怕被研究这个事实,才会用“但是我不是以研究老师的心态进入他家的”这种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美丽的夫人
“与其说她没有什么特点可说,不如说是没有个机会让我来表达其特点。然而我总是在完成老师嘱咐的事情时怀有对夫人的情感。夫人也常怀有好意邀请我来家里,也许是想与我相遇。但如果除去老师的话,我俩几乎没有交集,所以初次见面夫人,除了美丽外并没有太多印象。”
将记叙时的我年轻化,和老师相会的时间和执笔遗书的时间接近了。事实上,不再年轻的作者自称年轻,是为了避免读者认为“我”和笔下的“我”有距离感而选取的表现形式。同时为比记叙时的我年长的或是成熟的读者考虑,我站在不成熟的角度表达一种谦逊题材的方式。
作者将对夫人的片段记忆重新整理,执笔时的感情生发,又几度唤醒了我对夫人的认识,在此之上,残留的疑惑再次被强烈唤醒,所以“也许是”时最恰当的表达。读者可以在作者的认识上新增意味,或是有超过其的不同理解。
最终的判断是把夫人对“我”的态度解释为“好意”。但老师死后,夫人和“我”的交际继续持续,是因为夫人想要继续追究丈夫自杀的原因才和与丈夫交厚的“我”走近的。但“如果除去老师的话,我俩几乎没有交集”也是自然,回想当时,如果老师死了,“我”和夫人也只能是陌路,但是去了老师这一重要的存在,“我”和夫人又有了围绕老师的过世展开的共同话题,生出了亲密感情,再进一步,抛去了老师的话题,也有了更加私人化的交往。
(五)伟大的老师
“对我来说老师的教诲比课堂知识更加有意义。老师的思想比教授的意见更为重要。比起站在讲台上执教的教授们,独自做学问的老师更值得尊重。”
这是作者在记叙时对学生时代的回顾,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也有所改变,记叙时的灵感让“我”和老师的接触记录正常化。不得已的感觉出现在面前,站在记叙时的立场上暗示了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推测出当时与老师的接触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
作者在记叙时回忆当时的思想,因为是在读过了老师的遗书后,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和与老师接触时的“我”绝不一样。就“老师的谈话”、“老师的思想”、“沉默寡言的老师”,与夫人围绕遗书内容和老师的话题展开发展,随着大量的讨论展开,也许也会对老师的过去产生批判。但是,即使根据讨论展开思索,老师的威严也没有减少。我冷静下来也可把老师当作课堂中的教授或者其他的人一样得理解了。
四、结语
《心》在大正3年4月20日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行,完结后立刻就在9月20日被岩波书局发行。作者23岁从大学毕业,作品设定为在作者毕业两年后的25岁落笔。用回想文体对作者之前的年轻作检讨,这是其丧失了年轻的心后生发出的判断。
写《上、中》的作者已不年轻,对死去的老师比之前更能冷静地描写。将老师的遗书内容记录出来:“我回顾我这一生善恶,由他人评判,然而我却不向妻子透露些许。让妻子对我过去的记忆尽量保持空白是我死前惟一的希望,哪怕是我死之后,也把你对我有限的了解烂在肚子里”。
老师的心里即使对遗书的公开发表表示许可,但希望不要让夫人知道。老师生前就很清楚夫人会向作者询问她丈夫的情况。西垣勤说《心》是一篇排除女性思想的文章。作者已经到了和写遗书的老师相似的年纪,更能理解那时老师的情感,用第一人称在读者眼前展开,让读者感到老师仿佛就在眼前。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对《心》的内容展开细致的研究,来体会作者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水谷昭夫.漱石的文艺世界[M].樱枫社,1974
[2]水川隆夫.品读夏目漱石的《心》[M].平凡社,2005
[3]藤井淑贞.漱石文学集注[M].若草书房,2000
關键词:叙述;青春;遗书;夫人
一、笔下的“青春”
作者在《上 老师和我》、《中 父母和我》中回顾了以与老师交往为中心的学生时代。在这里存在着两个时间,一个是执笔时的作者,另一个是故事中的作者,可以看出作者执笔时是回顾了从前的事后又加入新的意义。例如“我并不清楚对老师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情。直至老师过世到今天我才开始明白”从这样的记叙中可以看出现在与从前“不明白”时的心情是不同的。另外,“年轻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这样的叙述是抛开了从前,以回忆的视角去写的。因而,应该从当时和执笔时两个时间来考究作者的思路。清水孝纯用以下观点指出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作者所有的关注点均是沉淀后被记录下的东西。在其叙述中,其实存在着双重视觉。故事展开的时空,大致是作者以现在的视角眺望从前发生的事,这样的眺望是视觉之一。当然也是直接感受老师的视觉。
在《上》《中》中可以找出作者以过去式写的从前的事的几个地方,这些都表明了作者执笔时已经不年轻了,而是经历了老师死后的时间,在这期间自己进行假想而写出的回忆。执笔时的作者已经远离了学生时代,与老师有关的回忆随着岁月的风化暴晒已经模糊,从而不得已进行一些改写,抛开过去与老师交往的真实情况,把现在自己所获得的感受当作从前回忆的真相。
二、“年轻”的举例
在《心》中对年轻的举例,在《上》中有14例,在《中》中有1例,在《下》中有16例,一共有31例。另外与年轻相关的句子举例共有34例。
当时也有再现他人言及作者年轻的场面。“我虽然寂寞但是上了年纪也没法改变,而年轻的你是可以左右行为的”老师虽然这样说着以表同情,作者的父亲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花钱不知道赚钱”。老师与年轻人的共鸣并不单单只对于作者一个人。“年轻没有寂寞”这种具有代表的看法洞察了年轻人的本质,这种感觉也展现在作者的眼前。
另一方面,追踪《下》老师的用例来回顾老师对“青春”的表达。老师指着我们这一代人说“从伦理上来想,我们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可能是不同的”言及作者的青春写到“你们的考虑无关背景,你的过去过于年轻”等这几处表现了现在老师对原来的大小姐现在的妻子可以平静以待,但回想搬家时对大小姐还不能平静看待而是怀有兴趣“她年轻的身影总是拂过我的心头”,这说明了陷入爱情的样子。“与年轻的女性相对而坐感到不能想象的不安”等。
老师的遗书中以说作者年轻开始,接着将视线扩大到到大小姐,K,及当时自己的身上。读了老师的遗书后就发现作者所执笔的《上》《中》就过于拘泥于“青春”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疑问:作者所言及的“青春”是在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老师的遗书马上就执笔回顾那一段“青春”呢,还是在离过去很远的现在开始执笔的呢?
因此,下一节想在作者的“青春”的基础上,一边议论横亘在与老师交往时的作者同现在执笔的作者之间的意识偏差,一边考虑在创作过程中,在反复地唤醒记忆中,作者的意识是如何转变的。
三、明灭可见的青年的“青春”
(一)看清“受伤的老师”的“年轻血液”
“我年轻过,但是并没有想过年轻的血液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老师遗书中的这句话让作者开始明白老师从一开始就是不讨厌自己的。老师对“我”表示的冷淡的问候及动作,并不是想远离“我”的不快的表现。从不对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加以回应的“老师”在轻视别人之前,首先轻视了自己。
我当时还很年轻,但是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我对“老师”有这种感觉。对此作者无法理解。“直到老师去世的今天,我才解开”,可以说那只是针对当时的一种感觉。但是,在“我当时很年轻”和“对与世上所有人来说,我没想到年轻的血液竟然如此的坦率地发挥作用使我对老师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感觉”这两层意思上有着奇妙的差别。与坦率地吐露真情的表现手法相比,既可以承认为在执笔的时候混入了自己的评价,读者也可以拥有自己着眼阅读的部分。
(二)奇怪的直觉——“太过靠近就会不适”
文章开头说与“老师”的最初相识出于莫名其妙的想接近他,和“老师”交往过程中直至执笔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作者在“老师”的遗书中了解到了他的过去,反复思考遗书的内容和作者那种感觉的接点,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但是,我的直觉后来得到了事实上的证实”与此相比较的话,那种不可思议的无论如何也要接近他的感觉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把“或许在众多人之中只有我对老师有这种感觉”这种现在时的时态换成过去式的话,当时那种对老师怀有的特殊感情即使能表现出来,这种固有性却没有突出出来。当时莫名其妙想接近老师的这种感觉,在当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只留在感觉这一层面上,这也没有使我感到不安。
即使被说年轻,或者被嘲笑为愚蠢,这也包含着现在的我也受到周围人(读者)的评价这层意思。现在长大了,站在现在成熟的视点上来看,读者会嘲笑我那时的少不更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三)出于尊敬的接近
“我想这真的不可思议,但是我不是以想研究老师的心态而进去他家的,我只是那样顺其自然的过着,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的态度是老师是我的生活应该尊敬的一个人。因为这个,我才能和老师有些亲密的交往。如果我对老师有着几分好奇心,以研究他的心理去接近他,那么连接两人同情的线就会被毫不留情的切断。”
作者是以情绪化的动机来接近老师的,执笔时回顾往事时这一层就更加坚信,这和前面提到的“我最初觉得老师很难接近,但是不知为何,我却产生了一种特别想要接近他的感觉,也不知这感觉是来自哪里”这点是相通的。 “现在想来,当时我对老师的态度是把老师看成我生活中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并不仅限于和老师交往的我,也包括直到执笔时的我的意识。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反映“我完全是因为那个才能和老师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从我回忆的故事这一层面着眼的话,年轻是属于过去的,执筆时的我可以客观地对待年轻,以成熟的一面看待这个问题,更促进了对当时的年轻认识的自觉。
从执笔时去凝视当时的我在和老师交往的时候,已经感到“老师虽不是那样的,但是可能会冷眼看待我”有这种可能性。和前文所说的“老师的难以接近”以及“我迫切想接近老师”同时来看的话,正是因为我认识到老师害怕被研究这个事实,才会用“但是我不是以研究老师的心态进入他家的”这种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美丽的夫人
“与其说她没有什么特点可说,不如说是没有个机会让我来表达其特点。然而我总是在完成老师嘱咐的事情时怀有对夫人的情感。夫人也常怀有好意邀请我来家里,也许是想与我相遇。但如果除去老师的话,我俩几乎没有交集,所以初次见面夫人,除了美丽外并没有太多印象。”
将记叙时的我年轻化,和老师相会的时间和执笔遗书的时间接近了。事实上,不再年轻的作者自称年轻,是为了避免读者认为“我”和笔下的“我”有距离感而选取的表现形式。同时为比记叙时的我年长的或是成熟的读者考虑,我站在不成熟的角度表达一种谦逊题材的方式。
作者将对夫人的片段记忆重新整理,执笔时的感情生发,又几度唤醒了我对夫人的认识,在此之上,残留的疑惑再次被强烈唤醒,所以“也许是”时最恰当的表达。读者可以在作者的认识上新增意味,或是有超过其的不同理解。
最终的判断是把夫人对“我”的态度解释为“好意”。但老师死后,夫人和“我”的交际继续持续,是因为夫人想要继续追究丈夫自杀的原因才和与丈夫交厚的“我”走近的。但“如果除去老师的话,我俩几乎没有交集”也是自然,回想当时,如果老师死了,“我”和夫人也只能是陌路,但是去了老师这一重要的存在,“我”和夫人又有了围绕老师的过世展开的共同话题,生出了亲密感情,再进一步,抛去了老师的话题,也有了更加私人化的交往。
(五)伟大的老师
“对我来说老师的教诲比课堂知识更加有意义。老师的思想比教授的意见更为重要。比起站在讲台上执教的教授们,独自做学问的老师更值得尊重。”
这是作者在记叙时对学生时代的回顾,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也有所改变,记叙时的灵感让“我”和老师的接触记录正常化。不得已的感觉出现在面前,站在记叙时的立场上暗示了我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推测出当时与老师的接触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
作者在记叙时回忆当时的思想,因为是在读过了老师的遗书后,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和与老师接触时的“我”绝不一样。就“老师的谈话”、“老师的思想”、“沉默寡言的老师”,与夫人围绕遗书内容和老师的话题展开发展,随着大量的讨论展开,也许也会对老师的过去产生批判。但是,即使根据讨论展开思索,老师的威严也没有减少。我冷静下来也可把老师当作课堂中的教授或者其他的人一样得理解了。
四、结语
《心》在大正3年4月20日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行,完结后立刻就在9月20日被岩波书局发行。作者23岁从大学毕业,作品设定为在作者毕业两年后的25岁落笔。用回想文体对作者之前的年轻作检讨,这是其丧失了年轻的心后生发出的判断。
写《上、中》的作者已不年轻,对死去的老师比之前更能冷静地描写。将老师的遗书内容记录出来:“我回顾我这一生善恶,由他人评判,然而我却不向妻子透露些许。让妻子对我过去的记忆尽量保持空白是我死前惟一的希望,哪怕是我死之后,也把你对我有限的了解烂在肚子里”。
老师的心里即使对遗书的公开发表表示许可,但希望不要让夫人知道。老师生前就很清楚夫人会向作者询问她丈夫的情况。西垣勤说《心》是一篇排除女性思想的文章。作者已经到了和写遗书的老师相似的年纪,更能理解那时老师的情感,用第一人称在读者眼前展开,让读者感到老师仿佛就在眼前。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对《心》的内容展开细致的研究,来体会作者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水谷昭夫.漱石的文艺世界[M].樱枫社,1974
[2]水川隆夫.品读夏目漱石的《心》[M].平凡社,2005
[3]藤井淑贞.漱石文学集注[M].若草书房,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