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教师教学时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如此,习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关键在“好”和“乐”二字上下工夫。“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教师就要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第一,先观察后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才能真正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需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并且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习惯培养,当好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使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条理清楚、善于观察的人,而生活不会主动告诉你哪些将是你写作的最好素材。因此,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均衡的,往往存在差异。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为学生做示范,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弥补他们表达能力的不足。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外出参观、组织活动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其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就会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具有生活气息。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难”。
二、作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
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鼓励他们写观察日记。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从而对周围生活了解得非常少。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
三、作文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时,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就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四、互说互改相结合
记得有一位文人这样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什么呢?修改错别字,修改表达欠缺的句子,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尽量自己找出错误,把它改过来。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空间,同桌互相读一读、读给好朋友听、读给父母听,再请别人帮忙看一看,改一改。那些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粗心写错了的字通过自己和别人的检查马上就能改过来,有明显错误的词、不通顺的句子也很容易被找出来、改过来。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就能自觉修改,另一方面这次及时修改了的错别字、错误的词句,下次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鼓励
1.利用评语进行鼓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责难、嘲讽、挖苦的否定式评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的语气,使学生读后,既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积极纠正错误,修改提高。尤其是对后进生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对作文产生莫大兴趣。
2.班内范读进行鼓励
可在班内读给学生听,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独特的构思……每次作文都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其亮点,给予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另外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领悟。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长期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做好。
一、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如此,习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关键在“好”和“乐”二字上下工夫。“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教师就要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第一,先观察后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才能真正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需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并且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习惯培养,当好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使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条理清楚、善于观察的人,而生活不会主动告诉你哪些将是你写作的最好素材。因此,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体验生活。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均衡的,往往存在差异。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为学生做示范,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弥补他们表达能力的不足。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外出参观、组织活动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其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就会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具有生活气息。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难”。
二、作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
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鼓励他们写观察日记。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从而对周围生活了解得非常少。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
三、作文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时,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就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四、互说互改相结合
记得有一位文人这样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什么呢?修改错别字,修改表达欠缺的句子,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尽量自己找出错误,把它改过来。另外,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空间,同桌互相读一读、读给好朋友听、读给父母听,再请别人帮忙看一看,改一改。那些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粗心写错了的字通过自己和别人的检查马上就能改过来,有明显错误的词、不通顺的句子也很容易被找出来、改过来。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就能自觉修改,另一方面这次及时修改了的错别字、错误的词句,下次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鼓励
1.利用评语进行鼓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责难、嘲讽、挖苦的否定式评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的语气,使学生读后,既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积极纠正错误,修改提高。尤其是对后进生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对作文产生莫大兴趣。
2.班内范读进行鼓励
可在班内读给学生听,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独特的构思……每次作文都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其亮点,给予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另外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领悟。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长期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