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为案例,阐述了特长生工作室作为人才培养平台,可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自然对接,将企业机制引入杰出人才培养,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学习相融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渗透,最后给出了杰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案例和运行实施机制。
关键词:教学过程;生产过程;企业机制;工作室;特长生
作者简介:聂章龙,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3-0004-04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在“五个对接”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能有效实施“教學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不同专业和方向实施的方法和载体也不尽相同。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打出旗号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带有直接性、表面性和功利性,是不切实际而难以实现的。本文以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为案例,探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切入点和平台,尝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些方案和做法。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和技能竞赛为主要任务,引入企业运作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产生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渗透,逐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1]工作室以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或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小班教育和特长生教育,对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大班式教学,在实践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始探索和研究杰出人才培养,制定出了一整套的特长生培养制度。目前,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共建立了5个特长生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均以相应的职业领域和岗位群为出发点,实施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技能竞赛训练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活动,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2013年,尝试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特长生工作室,将企业骨干工程师引聘为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促进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自然衔接。近三年,特长生工作室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在全省名列前茅,获5项国家级、13项省级学生技能大赛奖,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学院大学生科技园项目8项,申请国家专利8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一、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逐渐实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杰出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高校的关注,但大部分学校仅以零散的特长生工作室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施与管理,企业化元素的融入不够;(2)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脱节,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杰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单一,基本还是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缺少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训练载体,实践条件无法与市场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3)杰出人才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杰出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辐射作用体制不健全;(4)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合理,不能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课程松散度较大。
二、杰出人才培养融入企业机制
针对以上杰出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机制,不同研究方向设立不同类型的校企共建工作室,工作室任务有特长生和特长生导师实施完成,按照企业运作机制管理。该种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学习模式,以行业标准实施项目教学,强化考评,增强项目实践能力、创造力、就业核心竞争力。[2]企业机制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例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方向设立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工作室和海曲度校企共建工作室,嵌入式系统方向设立嵌入式产品研发名师工作室,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设立CSC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室和汉威信校企共建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对应相应职业领域和岗位课程群,工作室的培养方案和岗位课程群由校企共建,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每个工作室要结合真实企业项目进行梯队划分,不同的梯队相当于企业的一个部门,完全按照企业机制进行运作和管理。
根据专业方向和职业领域设置不同类别工作室,工作室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交叉、功能互补的教学平台。工作室以社会项目开发和学生技能竞赛为载体,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学习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对接性的特征。这种企业机制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与教学环境企业化的特点,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典型应用,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创新途径,结构如图1所示。(1)工作室企业机制教学,实施个性化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方向的课程,也可以用相关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获奖来替换相关方向课程的学分,通过个性化培养与大众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借助企业资源,突破教室和课外实训实习的界限,实施“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完全在工作室或企业现场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场所也打破空间的界定,完全由导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安排,实现教室企业化、企业教室化。指导教师和学生之前的关系如同企业里的“师徒”关系,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有近8小时的接触和交流的时间,除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之外,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沟通也较多,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师生疏离的现象;(3)每个工作室均有一家以上深度合作的企业,指导教师有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任教师构成,工作室利用科研力量的优势、场地的优势和人力成本的优势为企业节省资金,同时,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企业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完善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很好的教学科研素材,真正实现二位一体。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完全一致,教学过程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劳动过程,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3] 三、杰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杰出人才培养体系是要建立一种企业机制。工作室是以特长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的企业运作机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由双方共同实施完成。每个工作室按照开发需要进行梯队划分,嵌入式产品开发为主的工作室基本上分为硬件、软件和网络三个梯队,每个梯队三名学生,学生分配原则为大一学生1名、大二学生1名、大三学生1名,他们在项目开发和技能竞赛中形成“帮带”梯队,共同学习和工作。每个梯队根据职业领域、各类技能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和课程建设任务等,实施项目到队、任务到人、分工合作的梯队帮带式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末开始实施分方向培养,特长生选拔工作同步进行,录取后进入不同的工作室,有四个学期的培养期。在培养过程中,设计“专业基础培养”、“專业核心发展”、“知识拓展提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实施淘汰制,如图2所示。
图1企业机制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
图2杰出人才三阶段培养方案
杰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自然对接,以企业项目和技能竞赛为载体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自然衔接。通过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实施配套的替代学分制度,杰出人才可在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打破专业方向壁垒,使他们可以选择学习更广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开发如图3所示。
图3特长生培养课程体系
主要培养的课程体系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教师纵向课题、教师横向课题、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技能竞赛等。项目确定后,首先组建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从不同的项目梯队中选取项目成员,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带领特长生进行项目研发;[4]工作室的常规教学与指导,均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梯队,梯队内部实施帮带机制,实现梯队内部的分层教育与综合教育有机的结合;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培养方案及进度安排,组织不定期专业知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杰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制
(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机制
实施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大众与精英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方式,即采用课程项目化,将知识融于项目任务中,从项目开发中获取实践经验,在项目训练中提高技能,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进行实践教学或技能竞赛训练,选用的教材均为指导教师提供的授课活页和一些元器件的技术文档等,这样的教材更接近于生产过程。按照“理论够用,增强实用”的原则,选取源于企业的项目组织课程开发,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杰出人才培养机制
工作室的管理实施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制,特长生实施动态淘汰制。第二学期是特长生招生面试阶段,教师推荐与学生自愿相结合,在该学期主要是以适应、基本技能学习为主,将新生编入不同的方向梯队,指定相应的师兄师姐与其结帮带,实施一对一指导和学习;第二学年,重点是培养、发展阶段,对象是各梯队大二学生,了解和熟悉大三学生所做过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改造和功能扩展,实现技能能力的提升;第五学期,重点是发展、提升阶段,对象是各梯队大三学生,主要是负责教师承接的企业项目开发,以主要成员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等,发挥其创造、创新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实施对师弟、师妹们的帮带作用,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杰出人才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以过程性综合考评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在内容上,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测评到现在的综合能力测评;在方式上,由原来的无生机试卷到现在活生生的项目,由原来只评价“一个人”到现在评价“一个团队”,由原来的重视终结性评价到现在更重视过程性评价,由原来学生被动地接受考评到现在主动参与考评。同时,根据每个阶段考核情况,对每个梯队分配任务情况也会做相应调整,根据实际能力进行任务划分,对于基础弱的同学,以培养和帮带为主,分配有针对性的任务,逐步完成,在学习中,培养信心和兴趣,逐渐融入梯队,尽量不让任何一个成员落队。
近6年的实践研究表明,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极好途径,但不适用于整体,其最佳效果能够体现在特长生培养、小班教育或精英班教育上。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利用特长生工作室、技能竞赛等平台培养杰出人才,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拓展平台,教师的科研完全融入这些拓展平台中,真正实施大众与精英的深度融合,发挥杰出人才的帮带和辐射作用,对专业整个课程教学和改革会起到引领作用,从而可推进整个专业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戴锋.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6):40-43.
[2]肖颖.关于高职院校特长生培养改革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5-36.
[3]陈海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践二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2):72.
[4]应飚.导师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10(10):35-37.
[责任编辑秦涛]
关键词:教学过程;生产过程;企业机制;工作室;特长生
作者简介:聂章龙,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3-0004-04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在“五个对接”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能有效实施“教學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不同专业和方向实施的方法和载体也不尽相同。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打出旗号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带有直接性、表面性和功利性,是不切实际而难以实现的。本文以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为案例,探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切入点和平台,尝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些方案和做法。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和技能竞赛为主要任务,引入企业运作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产生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渗透,逐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1]工作室以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或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小班教育和特长生教育,对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大班式教学,在实践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始探索和研究杰出人才培养,制定出了一整套的特长生培养制度。目前,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共建立了5个特长生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均以相应的职业领域和岗位群为出发点,实施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技能竞赛训练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活动,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2013年,尝试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特长生工作室,将企业骨干工程师引聘为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促进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自然衔接。近三年,特长生工作室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在全省名列前茅,获5项国家级、13项省级学生技能大赛奖,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学院大学生科技园项目8项,申请国家专利8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一、杰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逐渐实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杰出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高校的关注,但大部分学校仅以零散的特长生工作室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施与管理,企业化元素的融入不够;(2)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脱节,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杰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单一,基本还是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缺少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训练载体,实践条件无法与市场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3)杰出人才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杰出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辐射作用体制不健全;(4)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合理,不能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课程松散度较大。
二、杰出人才培养融入企业机制
针对以上杰出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工作室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机制,不同研究方向设立不同类型的校企共建工作室,工作室任务有特长生和特长生导师实施完成,按照企业运作机制管理。该种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学习模式,以行业标准实施项目教学,强化考评,增强项目实践能力、创造力、就业核心竞争力。[2]企业机制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例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方向设立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工作室和海曲度校企共建工作室,嵌入式系统方向设立嵌入式产品研发名师工作室,计算机系统维护方向设立CSC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室和汉威信校企共建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对应相应职业领域和岗位课程群,工作室的培养方案和岗位课程群由校企共建,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每个工作室要结合真实企业项目进行梯队划分,不同的梯队相当于企业的一个部门,完全按照企业机制进行运作和管理。
根据专业方向和职业领域设置不同类别工作室,工作室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交叉、功能互补的教学平台。工作室以社会项目开发和学生技能竞赛为载体,将教师的科研与学生的学习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对接性的特征。这种企业机制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与教学环境企业化的特点,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典型应用,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创新途径,结构如图1所示。(1)工作室企业机制教学,实施个性化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方向的课程,也可以用相关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获奖来替换相关方向课程的学分,通过个性化培养与大众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借助企业资源,突破教室和课外实训实习的界限,实施“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完全在工作室或企业现场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场所也打破空间的界定,完全由导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安排,实现教室企业化、企业教室化。指导教师和学生之前的关系如同企业里的“师徒”关系,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有近8小时的接触和交流的时间,除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之外,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沟通也较多,彻底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师生疏离的现象;(3)每个工作室均有一家以上深度合作的企业,指导教师有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任教师构成,工作室利用科研力量的优势、场地的优势和人力成本的优势为企业节省资金,同时,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企业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完善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很好的教学科研素材,真正实现二位一体。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完全一致,教学过程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劳动过程,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意味着进入企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3] 三、杰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杰出人才培养体系是要建立一种企业机制。工作室是以特长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的企业运作机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由双方共同实施完成。每个工作室按照开发需要进行梯队划分,嵌入式产品开发为主的工作室基本上分为硬件、软件和网络三个梯队,每个梯队三名学生,学生分配原则为大一学生1名、大二学生1名、大三学生1名,他们在项目开发和技能竞赛中形成“帮带”梯队,共同学习和工作。每个梯队根据职业领域、各类技能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和课程建设任务等,实施项目到队、任务到人、分工合作的梯队帮带式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末开始实施分方向培养,特长生选拔工作同步进行,录取后进入不同的工作室,有四个学期的培养期。在培养过程中,设计“专业基础培养”、“專业核心发展”、“知识拓展提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实施淘汰制,如图2所示。
图1企业机制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
图2杰出人才三阶段培养方案
杰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自然对接,以企业项目和技能竞赛为载体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自然衔接。通过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实施配套的替代学分制度,杰出人才可在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打破专业方向壁垒,使他们可以选择学习更广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开发如图3所示。
图3特长生培养课程体系
主要培养的课程体系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教师纵向课题、教师横向课题、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技能竞赛等。项目确定后,首先组建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从不同的项目梯队中选取项目成员,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带领特长生进行项目研发;[4]工作室的常规教学与指导,均采用一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梯队,梯队内部实施帮带机制,实现梯队内部的分层教育与综合教育有机的结合;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培养方案及进度安排,组织不定期专业知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杰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制
(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机制
实施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大众与精英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方式,即采用课程项目化,将知识融于项目任务中,从项目开发中获取实践经验,在项目训练中提高技能,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进行实践教学或技能竞赛训练,选用的教材均为指导教师提供的授课活页和一些元器件的技术文档等,这样的教材更接近于生产过程。按照“理论够用,增强实用”的原则,选取源于企业的项目组织课程开发,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杰出人才培养机制
工作室的管理实施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制,特长生实施动态淘汰制。第二学期是特长生招生面试阶段,教师推荐与学生自愿相结合,在该学期主要是以适应、基本技能学习为主,将新生编入不同的方向梯队,指定相应的师兄师姐与其结帮带,实施一对一指导和学习;第二学年,重点是培养、发展阶段,对象是各梯队大二学生,了解和熟悉大三学生所做过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改造和功能扩展,实现技能能力的提升;第五学期,重点是发展、提升阶段,对象是各梯队大三学生,主要是负责教师承接的企业项目开发,以主要成员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等,发挥其创造、创新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实施对师弟、师妹们的帮带作用,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杰出人才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以过程性综合考评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在内容上,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测评到现在的综合能力测评;在方式上,由原来的无生机试卷到现在活生生的项目,由原来只评价“一个人”到现在评价“一个团队”,由原来的重视终结性评价到现在更重视过程性评价,由原来学生被动地接受考评到现在主动参与考评。同时,根据每个阶段考核情况,对每个梯队分配任务情况也会做相应调整,根据实际能力进行任务划分,对于基础弱的同学,以培养和帮带为主,分配有针对性的任务,逐步完成,在学习中,培养信心和兴趣,逐渐融入梯队,尽量不让任何一个成员落队。
近6年的实践研究表明,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杰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极好途径,但不适用于整体,其最佳效果能够体现在特长生培养、小班教育或精英班教育上。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利用特长生工作室、技能竞赛等平台培养杰出人才,给一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拓展平台,教师的科研完全融入这些拓展平台中,真正实施大众与精英的深度融合,发挥杰出人才的帮带和辐射作用,对专业整个课程教学和改革会起到引领作用,从而可推进整个专业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戴锋.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6):40-43.
[2]肖颖.关于高职院校特长生培养改革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5-36.
[3]陈海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践二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2):72.
[4]应飚.导师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10(10):35-37.
[责任编辑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