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同时要了解并设法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创新 激发兴趣 启发教学
在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教学重点,而思维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物理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所以,要扫除这些学习的路障,我们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并培养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诱发学生的兴趣并不难,但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直接兴趣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对认识物理兴趣转向诱导学生探究物理的内部规律,使其兴趣得以发展。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时,在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照相机的使用来了解“u>2f”成像的规律后,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思考,讨论并加以解释。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学生学会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解释现象。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一定的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去,求得事物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全面考察问题,能用多方面知识、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有一体积为20立方厘米的铝球,质量为27克,请你判断它是否空心?
方法一:比较密度。先计算出铝球密度,再与金属铝的密度相比较,小则空心。
方法二:比较质量。先计算出20立方厘米铝的质量,再与球的质量相比,大则空心。
方法三:比较体积。先计算出27克铝所占体积,再与球的体积相比,小则空心。
以上方法使用可以使学生对密度公式的计算及所表达的意义有更充分的理解、记忆,从而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三、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摆脱思维的盲从性,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平等的交流思维。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敢于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及时归纳、小结。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幢教学楼共有2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盏40瓦的日光灯,如果每天平均开灯4小时,一个月(30天算)总计消耗多少度电?有的同学会先算出整幢教学楼消耗的总功率,再计算消耗的电能。也有的同学会先算出一间教室中日光灯消耗的电能,再算整幢教学楼消耗的电能,显然两人的思路都没错,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四、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去揭示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
例如,漂浮在杯中水面上的冰块内含有铁粒,冰块熔化后,杯中水面高度有何变化?
我们要判断液面如何变化,需要判断V排如何变化。而V 排的变化直接对应浮力的变化,故我们也可通过浮力的变化来判断液面的变化。我们先定性分析:冰块含有铁块漂浮,冰的融化不能使水面升高或降低,因为融化后的冰变成了水,可看做悬浮,浮力不变,V排不变。若冰块内含有铁粒,冰融化后,铁粒沉底浮力变小,液面下降。
五、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及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但有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思维定式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要积极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有关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否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关?学生会根据平时照镜子的所见认为“人靠近镜子像变大”,从而认为像的大小与距离镜面远近有关。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就是因为思维定式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无关”,又要解释之所以靠近镜子像变大是因为视觉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知道凭直觉所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使学生对抽象思维的逻辑推理有所认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教学,只有教师平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变学为思”,才能“走出题海”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才具有创造力,才与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师生关系[OL].论文总结,21世纪教育网.
[2]蔡红海.让数学丰富生活 让生活充实数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3.
作者简介:董青松,江西省湖口中学,邮编:332500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创新 激发兴趣 启发教学
在新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教学重点,而思维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物理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所以,要扫除这些学习的路障,我们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并培养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诱发学生的兴趣并不难,但许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直接兴趣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对认识物理兴趣转向诱导学生探究物理的内部规律,使其兴趣得以发展。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时,在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照相机的使用来了解“u>2f”成像的规律后,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思考,讨论并加以解释。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学生学会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解释现象。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一定的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去,求得事物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全面考察问题,能用多方面知识、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有一体积为20立方厘米的铝球,质量为27克,请你判断它是否空心?
方法一:比较密度。先计算出铝球密度,再与金属铝的密度相比较,小则空心。
方法二:比较质量。先计算出20立方厘米铝的质量,再与球的质量相比,大则空心。
方法三:比较体积。先计算出27克铝所占体积,再与球的体积相比,小则空心。
以上方法使用可以使学生对密度公式的计算及所表达的意义有更充分的理解、记忆,从而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三、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摆脱思维的盲从性,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平等的交流思维。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敢于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及时归纳、小结。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幢教学楼共有2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盏40瓦的日光灯,如果每天平均开灯4小时,一个月(30天算)总计消耗多少度电?有的同学会先算出整幢教学楼消耗的总功率,再计算消耗的电能。也有的同学会先算出一间教室中日光灯消耗的电能,再算整幢教学楼消耗的电能,显然两人的思路都没错,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四、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去揭示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
例如,漂浮在杯中水面上的冰块内含有铁粒,冰块熔化后,杯中水面高度有何变化?
我们要判断液面如何变化,需要判断V排如何变化。而V 排的变化直接对应浮力的变化,故我们也可通过浮力的变化来判断液面的变化。我们先定性分析:冰块含有铁块漂浮,冰的融化不能使水面升高或降低,因为融化后的冰变成了水,可看做悬浮,浮力不变,V排不变。若冰块内含有铁粒,冰融化后,铁粒沉底浮力变小,液面下降。
五、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及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但有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思维定式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要积极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有关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是否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关?学生会根据平时照镜子的所见认为“人靠近镜子像变大”,从而认为像的大小与距离镜面远近有关。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就是因为思维定式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无关”,又要解释之所以靠近镜子像变大是因为视觉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知道凭直觉所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使学生对抽象思维的逻辑推理有所认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教学,只有教师平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变学为思”,才能“走出题海”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才具有创造力,才与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师生关系[OL].论文总结,21世纪教育网.
[2]蔡红海.让数学丰富生活 让生活充实数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3.
作者简介:董青松,江西省湖口中学,邮编:3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