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起于思,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思维。教师的智慧能使学生思考的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学生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作为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发学生思考:
1 化学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每节课走上讲台时,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适当的形体语言、举手投足、眼神、表情等都能有效地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要求教学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应该立即转入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求解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的语言既要符合化学的原理及规定,还要清楚、确切、合乎逻辑,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故而,在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的语言要应到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既不滥用语言,又不夸夸其谈。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准确地表达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标志。例如,在讲解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时,“或”字就不能用成“和”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实验现象的描述亦不同。
2 化学教学中设置疑问的启发性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质疑性问题,恰如
其分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质疑时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例如,在讲“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酒是陈的香,为什么?在烹调菜肴时,适时加些醋和酒,炒出来的菜格外香,你知道原因吗?在讲“乙烯”时: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为什么能延长水果或花朵的保鲜期?这样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和新鲜感。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时要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2.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
2.2 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
2.3想什么办法使Zn与H+分开,不让H+直接在Zn表面得电子?
2.4 H+得到电子是Cu失去的吗?Cu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5 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流过?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
2.6你认为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关系是怎样的?
在课堂上要适时练习,强化学生思维。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要灵活运用思维方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在练习中及时反馈、指导,学生间共同讨论、补充,并随时让有独到见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示,学生间共同比较,找到不足,达到训练和强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讲课结束时,要进行小结,构建整体的思维逻辑。
3化学教学中科学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辨证的途径”。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心,这里也需要老师智慧,应对课本上的实验有所创新。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因为课本上是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在烧杯中进行,考虑到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会造成学习环境的污染,所以要注意对氨气的吸收,为了让实验现象明显,且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烧杯换成优质塑料袋,这样具备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污染低或无污染、趣味性高等优点,又能体现微型绿色化学实验的思想。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当学生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物装入袋内,用手搓塑料袋,立刻有冰凉的感觉,当在袋外滴几滴水时,马上又结冰了,且由原来的固体变为液体糊状,学生脑子里充满疑惑,学生追问同组学生,“是不是你往里面滴水了?”另一位学生说,“我一直都在紧握着袋口呢,”这时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思考并寻找原因,透过现象提示事物的本质。从中体会科学实验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启动,把学生思维的热情激发出来。
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学生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作为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发学生思考:
1 化学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每节课走上讲台时,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适当的形体语言、举手投足、眼神、表情等都能有效地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要求教学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应该立即转入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求解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的语言既要符合化学的原理及规定,还要清楚、确切、合乎逻辑,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故而,在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的语言要应到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既不滥用语言,又不夸夸其谈。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准确地表达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标志。例如,在讲解电解质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时,“或”字就不能用成“和”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实验现象的描述亦不同。
2 化学教学中设置疑问的启发性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质疑性问题,恰如
其分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增强记忆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质疑时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例如,在讲“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酒是陈的香,为什么?在烹调菜肴时,适时加些醋和酒,炒出来的菜格外香,你知道原因吗?在讲“乙烯”时: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土为什么能延长水果或花朵的保鲜期?这样增强学生学习好奇心和新鲜感。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时要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原电池时,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2.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电子?
2.2 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
2.3想什么办法使Zn与H+分开,不让H+直接在Zn表面得电子?
2.4 H+得到电子是Cu失去的吗?Cu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5 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流过?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
2.6你认为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关系是怎样的?
在课堂上要适时练习,强化学生思维。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要灵活运用思维方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在练习中及时反馈、指导,学生间共同讨论、补充,并随时让有独到见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示,学生间共同比较,找到不足,达到训练和强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讲课结束时,要进行小结,构建整体的思维逻辑。
3化学教学中科学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辨证的途径”。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心,这里也需要老师智慧,应对课本上的实验有所创新。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因为课本上是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在烧杯中进行,考虑到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会造成学习环境的污染,所以要注意对氨气的吸收,为了让实验现象明显,且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将烧杯换成优质塑料袋,这样具备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污染低或无污染、趣味性高等优点,又能体现微型绿色化学实验的思想。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当学生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物装入袋内,用手搓塑料袋,立刻有冰凉的感觉,当在袋外滴几滴水时,马上又结冰了,且由原来的固体变为液体糊状,学生脑子里充满疑惑,学生追问同组学生,“是不是你往里面滴水了?”另一位学生说,“我一直都在紧握着袋口呢,”这时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思考并寻找原因,透过现象提示事物的本质。从中体会科学实验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启动,把学生思维的热情激发出来。
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