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让学生好就业,在岗位上有所发展,是技工院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体化教学改革正是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现状而必须完成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一体化课程的内涵、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实现要点的分析,采用实例对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说明,阐述了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院校 综合能力 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獻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6- 0174-01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及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课程是指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一体化课程。
采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根据技工院校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减少学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转变。
二、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
技工院校应在教学中主动将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实一体化教学的各项内容,收集社会对教学成果的反应,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具体来说,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技工院校配备相适应的多功能教室和实训场地,在教学内容和管理上尽量模拟现实中的企业生产情况。同时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贯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结合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以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为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对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模拟现实中的社会生产和管理情况,教师选择适合教学并贴近生产的生产项目,确定学生的课题实习任务,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根据以往实践的经验,确定教师与学生的配比大致为1:20,即一名教师带领二十名学生进行实习。
2. 课题实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1)理论知识教学
首先,教师根据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安排必要的理论课程,如《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考核,作为一次理论知识成绩,合格后方可允许学生进入下一阶段。此步骤主要是为了模仿工厂的入场教育及顶岗培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理论教学不是整本教材的学习,而是根据实习中应用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既可以保障实习要求,又不会因为课程过多而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布置
理论教学完成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必须合作完成实习期间的生产任务。分组可以像工厂一样指派工作人员,也可以抽签决定。学生还可在组内自由分配工作任务,如工勤人员、工艺员、加工操作人员、检验员。分组后教师模拟工厂实际情况,向学生下达工作令,描述工作任务。这样可使学生更早适应实际工作场景,更快的建立工作认同感和责任感。发布工作令后,鼓励学生对工作任务提问,教师进行解答,期间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实习期间拥有主动性。
(3)任务准备
学生根据任务书上的要求制定加工工艺,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需要自主独立的制定工艺工装。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利用网络,通过主动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加工任务的工艺制定,确定所用到的机床、刀具、加工方法、切削用量等工艺参数,并制定加工工艺表,确定工艺工期,将上述内容制成挂图或多媒体文件为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演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演示完成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给出相应分数,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给出一个工艺规程让学生进行参考。
(4)现场操作训练
在学生完善自己的工艺之后进入实习场,各组的工勤人员根据本组所确定的工艺向工具室领取工具、夹具、刀具、量具等用品,申请加工设备及加工用料。教师为学生进行所用机床使用方法的演示,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此期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会本组所选用的工具、刀具、机床等的使用方法,为完成加工任务做好操作准备。
(5)实际操作
准备工作就绪后,在确认学生可以独立安全的进行操作后,允许学生进入工位,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期间教师不要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在巡视中指出和纠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符合规范要求和生产安全的地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教师可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到达工艺时间时,教师对工作进度进行记录。如果某小组未能完成工作任务需延时的,教师记录下学生超时的时间及原因,在最后点评时进行说明,模仿工厂的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6)检验
任务完成后,各组检验员对加工的产品按照工作令要求进行检验,也要对其他小组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进行记录,上交给教师。教师模仿工厂的检验员对各组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发放给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如有异议,可以申请重新检验,确认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生产及检验情况给出加工分数和检验分数。
3. 实习总评与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逐项点评,最终给出总分数。安排成果展示,学生对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陈述,评选出优秀工艺,优秀加工等奖项,以分数的形式模仿工厂发放基本奖金,超额奖,优质奖,创新奖等给予奖励,至此完成全部实习任务。
四、总结
当今的技工院校不仅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将社会的需要变成学校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12月1日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年6月1日
[3] 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院校 综合能力 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獻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6- 0174-01
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及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课程是指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一体化课程。
采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根据技工院校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减少学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转变。
二、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
技工院校应在教学中主动将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实一体化教学的各项内容,收集社会对教学成果的反应,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具体来说,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技工院校配备相适应的多功能教室和实训场地,在教学内容和管理上尽量模拟现实中的企业生产情况。同时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贯彻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结合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以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为例,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对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模拟现实中的社会生产和管理情况,教师选择适合教学并贴近生产的生产项目,确定学生的课题实习任务,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根据以往实践的经验,确定教师与学生的配比大致为1:20,即一名教师带领二十名学生进行实习。
2. 课题实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1)理论知识教学
首先,教师根据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安排必要的理论课程,如《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考核,作为一次理论知识成绩,合格后方可允许学生进入下一阶段。此步骤主要是为了模仿工厂的入场教育及顶岗培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理论教学不是整本教材的学习,而是根据实习中应用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既可以保障实习要求,又不会因为课程过多而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布置
理论教学完成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必须合作完成实习期间的生产任务。分组可以像工厂一样指派工作人员,也可以抽签决定。学生还可在组内自由分配工作任务,如工勤人员、工艺员、加工操作人员、检验员。分组后教师模拟工厂实际情况,向学生下达工作令,描述工作任务。这样可使学生更早适应实际工作场景,更快的建立工作认同感和责任感。发布工作令后,鼓励学生对工作任务提问,教师进行解答,期间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实习期间拥有主动性。
(3)任务准备
学生根据任务书上的要求制定加工工艺,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需要自主独立的制定工艺工装。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利用网络,通过主动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加工任务的工艺制定,确定所用到的机床、刀具、加工方法、切削用量等工艺参数,并制定加工工艺表,确定工艺工期,将上述内容制成挂图或多媒体文件为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演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演示完成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给出相应分数,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给出一个工艺规程让学生进行参考。
(4)现场操作训练
在学生完善自己的工艺之后进入实习场,各组的工勤人员根据本组所确定的工艺向工具室领取工具、夹具、刀具、量具等用品,申请加工设备及加工用料。教师为学生进行所用机床使用方法的演示,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在此期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会本组所选用的工具、刀具、机床等的使用方法,为完成加工任务做好操作准备。
(5)实际操作
准备工作就绪后,在确认学生可以独立安全的进行操作后,允许学生进入工位,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期间教师不要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在巡视中指出和纠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符合规范要求和生产安全的地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教师可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到达工艺时间时,教师对工作进度进行记录。如果某小组未能完成工作任务需延时的,教师记录下学生超时的时间及原因,在最后点评时进行说明,模仿工厂的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6)检验
任务完成后,各组检验员对加工的产品按照工作令要求进行检验,也要对其他小组生产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进行记录,上交给教师。教师模仿工厂的检验员对各组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发放给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如有异议,可以申请重新检验,确认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生产及检验情况给出加工分数和检验分数。
3. 实习总评与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逐项点评,最终给出总分数。安排成果展示,学生对小组的实习成果进行陈述,评选出优秀工艺,优秀加工等奖项,以分数的形式模仿工厂发放基本奖金,超额奖,优质奖,创新奖等给予奖励,至此完成全部实习任务。
四、总结
当今的技工院校不仅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将社会的需要变成学校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12月1日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年6月1日
[3] 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