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寓”理于“物”,而世间的万物又呈现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才能使学生加强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学生才能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教学具有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伟大目标。
一、回归生活,联系生活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如农村的学生不熟悉电梯,城市的学生不清楚压水井。为了广泛地积累素材,我们可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电梯是如何运行的,可以让学生看图片来感性认识压水井。只有联系生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更清晰,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分析过程也会变得轻松、容易。
例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可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既立足于生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诸如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变量控制法。刚上八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中还没有学函数,如果教师在物理课堂中大讲这个变量,那个变量,或者认真解释什么是变量,多数学生会觉得枯燥或一脸茫然。怎么办呢?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脸上有青春痘,给你莎啦啦、痘立净、痘无痕三种产品,请你判断哪种产品效果好。引导:A.我们的去痘工作还需要什么?水(热水、温水、冷水)、毛巾(纤维、棉、混棉)B.去痘工作过程还有什么可能出现的不一样?搓揉的时间、每天使用的次数、每次使用的量、试用的期限。C.三种产品能否同时用?不能,应一种用完再换另一种。试用各种产品时,水、毛巾等条件是否要相同?应相同。用十分钟讲完这个实验设计方案,我估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变量控制法的思维过程不需要再作解释。巧妙恰当的类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
实验取材于生活,既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用易拉罐、薯片筒做小孔成像实验;薯片筒钻三个不同高度的孔做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实验;将装牛奶的盒子挖槽插玻璃用来做平面镜成像的支架;注射器代替抽气机;激光玩具做光学实验;弹簧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弹弓做能的转化实验;等等。
我们应不断从生活中挖取有用材料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他们更加仔细地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物品,每一个物理现象。
四、基于生活,偶有幻想,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在“探索宇宙”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驾驶航天飞机是什么感觉呢?能够寻找到地球之外的生命吗?宇宙究竟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倍增。
又如,在讲“DNA生物分子、克隆技术”时,可以告诉学生,当生命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复制人的器官,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信心。
再如,讲到有关核电站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梦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材料能有效地阻止核辐射,如果能,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有一天会建造出微型的“村核电站”或“家庭核电站”。这样的一些幻想,既结合了当前的科学实际,又有一些人类共同的愿望,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产生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同时,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让物理教学亲近生活,贴近社会,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价值,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回归生活,联系生活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如农村的学生不熟悉电梯,城市的学生不清楚压水井。为了广泛地积累素材,我们可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电梯是如何运行的,可以让学生看图片来感性认识压水井。只有联系生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才能更清晰,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分析过程也会变得轻松、容易。
例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可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既立足于生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诸如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变量控制法。刚上八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中还没有学函数,如果教师在物理课堂中大讲这个变量,那个变量,或者认真解释什么是变量,多数学生会觉得枯燥或一脸茫然。怎么办呢?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脸上有青春痘,给你莎啦啦、痘立净、痘无痕三种产品,请你判断哪种产品效果好。引导:A.我们的去痘工作还需要什么?水(热水、温水、冷水)、毛巾(纤维、棉、混棉)B.去痘工作过程还有什么可能出现的不一样?搓揉的时间、每天使用的次数、每次使用的量、试用的期限。C.三种产品能否同时用?不能,应一种用完再换另一种。试用各种产品时,水、毛巾等条件是否要相同?应相同。用十分钟讲完这个实验设计方案,我估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变量控制法的思维过程不需要再作解释。巧妙恰当的类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
实验取材于生活,既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用易拉罐、薯片筒做小孔成像实验;薯片筒钻三个不同高度的孔做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实验;将装牛奶的盒子挖槽插玻璃用来做平面镜成像的支架;注射器代替抽气机;激光玩具做光学实验;弹簧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弹弓做能的转化实验;等等。
我们应不断从生活中挖取有用材料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他们更加仔细地观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物品,每一个物理现象。
四、基于生活,偶有幻想,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在“探索宇宙”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驾驶航天飞机是什么感觉呢?能够寻找到地球之外的生命吗?宇宙究竟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倍增。
又如,在讲“DNA生物分子、克隆技术”时,可以告诉学生,当生命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复制人的器官,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的信心。
再如,讲到有关核电站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梦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材料能有效地阻止核辐射,如果能,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有一天会建造出微型的“村核电站”或“家庭核电站”。这样的一些幻想,既结合了当前的科学实际,又有一些人类共同的愿望,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产生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同时,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让物理教学亲近生活,贴近社会,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价值,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