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话窗口 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的课改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才能建立真正意义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活力,没有生气。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呢?
  1,关注学生人,以尊重为准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决乐。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教师倾心交谈,这样质疑沟通,达成共识。
  2,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无论是课前的备课还是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3,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都会有一些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甚至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信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先与作者进行对话。这其实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搜集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而且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情趣。
  
  三、合作交流,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汇。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成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的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
  
  四、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众所周知,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同是两个人,若每个人有一种知识,两人互换并碰撞后,则每个人至少有两种或更多种知识。“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能使探究性的课堂成为一个多元的主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施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只会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在原有问题上研究、探索,真正有创新的东西有多少?因此,想要在某个领域上有所建树,就要学会问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是化学的分支,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新冠肺炎是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生物化学的视角,阐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及其受体人血
针对目前国内花生收获工作过程中存在秧蔓浪费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与花生联合收获机配套使用的秧蔓打捆装置,在收获花生果实的同时,可对秧蔓进行青贮打捆处理。通过理论分
教学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优生受青睐,差生遭冷落。倘若是品学兼“差”的学生,那所受的冷落就要更深一层了。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差生的“差”只不过是某些方面而已。古有训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待差生,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用语策略,因势利导,让自尊永驻“差生”的心田,才能真正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运用“巧说暗话”教育的策略    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