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绘制”一词是比喻意义上的,指对空间性元素的建构。空间性的绘制既包括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也包括读者层面的空间批评。本文从作者层面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梦十夜》运用一定的技巧呈現出表达上的空间性,通过对梦境空间和“空间中的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内容上的空间性。关注《梦十夜》中空间性的建构,能够深化对“不安、恐惧、怀疑”这一主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并置 梦境空间 空间中的空间 空间性
一、引言
《梦十夜》是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或小品文),被认为是展现夏目漱石内心世界的重要作品。作品由十个梦的故事组成,充满了神秘色彩。相比于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学者们对于《梦十夜》的研究较少,但是对于《梦十夜》的解读角度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性,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梦十夜》作为一部作品解读,也可以对每一夜单独解读。
日本学者对于《梦十夜》的研究从战后开始发展尤为迅速,佐佐木充认为伊藤整提出的“原罪论”和荒正人运用精神分析法提出的“弑父说”是《梦十夜》研究的两个支配性观点。此外,日本学者围绕着“不安、恐惧、怀疑”“轮回、永恒”“等待”“被背叛的期待”对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进行探讨,从主题上包括对夏目漱石命运观、人生观、爱情观的探讨,《梦十夜》中篇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时间问题也是日本学者关注的重点。中原丰以时间问题为视点对《梦十夜》进行整体解读,他认为:“时间是通过被置换到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直线、圆等空间概念上被客观化,才初次得以被认知的。”a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等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学者们往往更加关注《梦十夜》的时间问题。
国内学者侧重对某一夜进行分析,主题方面与日本学者类似,包括夏目漱石的爱情观、女性观、文学观,还包括从怪谈、《野草》与《梦十夜》的对比研究、文明忧患意识等新的角度进行分析,视角多样。近年来有硕士论文对《梦十夜》叙事问题与空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论文从空间叙事角度进行解读。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表达和内容两方面展开,指出在空间背后隐藏的作家内心的“不安、恐惧、怀疑”,进一步理解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上的空间性
“绘制空间性”一词是我国学者方英在《绘制空间性:空间叙事与空间批评》一文中提出的。方英认为,绘制空间性在(文学)空间研究中应该分为空间叙事与空间批评两个层面。本文中表达的空间性,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法,实现叙事的非线性发展,实现叙事模式的立体化和表达层面的“空间性”。借用几何学的术语来说,“表达的空间化”令叙事逻辑和叙事线索呈现出立体、网状的特点,而非平面上的线条变化——无论这种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b《梦十夜》在表达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叙事模式,从整体来看,全文十个梦境共同构建了非线性的叙事模式。单独看每一夜可以发现其中对画面并置手法的运用,在第八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分析夏目漱石是如何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进行自由创作与尝试的。
《梦十夜》中的十个故事除了第二夜和第八夜和社会现实比较接近之外,其余几夜总会有一种荒诞之感,故事经常突然就结束了。但是透过这些荒诞的故事,可以看到每一夜都没能如“我”所愿,“我”总是感到恐怖,不知去向,这种不安与怀疑渗透在每一夜中。十个故事互相独立,讲述了不同的内容,它们看似神秘怪诞没有联系,却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在《空间叙事研究》一书中,龙迪勇认为“把一系列‘子叙事’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中,也就等于统一在同一个‘场所’也即同一个‘空间’中”。他接着写道:“‘子叙事’也正是在这同一个‘空间’中而形成一种‘并置’性结构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主题并置叙事是一种空间叙事。”c这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分析,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并置结构使得全篇的叙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具有立体性特点的空间性表现方式。夏目漱石的作品多为长篇小说,而《梦十夜》作为短篇小说,呈现出灵活的创作特点,常被认为是创作手法的尝试之作,主题并置叙事可以认为是夏目漱石进行的新尝试。《梦十夜》从整体上来看具有立体性特点,单独看某一夜也具有空间性,下面以表现明显的第八夜为例。
第八夜的故事发生在理发店中,理发这一情节包含了“我”和理发师两个人的行为动作。但是理发这一情节却通过窗户和墙上的镜子得以在理发店内外两个层次上展开。“镜子里映出我堂堂的仪表。在我的脸后面有一扇窗。(中略)能够清楚地看到窗外往来的人自腰以上的部位”。理发店内我被理发师“摆布”,理发店外“庄太郎带着一个女人过去了。庄太郎不知什么时候买了巴拿马帽戴上了”。接着“卖豆腐的吹着喇叭过去了。喇叭紧紧地贴到嘴上,脸颊鼓得像被蜜蜂蛰了一样”。紧接着“艺伎出现了。还没化妆”。“我”虽然坐在椅子上无法移动,却可以对发生在同一时刻的理发店内外的场景进行观照。第八夜下文中提到,“我”突然听到大声说“危险”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在白衣男子的袖子下面看到了自行车轮子和人力车把。接着作者又开始了画面的并置,“突然,白衣男子两手用力把我的头斜按下去”。整个场景之中,叙事的时间流被弱化,画面的并置引领读者在理发店内外不断切换。在画面的不断并置之中,形成了对于理发店内外的强烈对照。这个场景的书写背后的意味需要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联系加以思考。又如第五夜中“我”原本在大将面前,但是因为在死前想要见恋人一面,画面随即切换到恋人所在的时空,也存在一种画面的并置。“我”和恋人处于不同的时空,为何画面可以如此自由地切换呢?除了梦的特点之外,也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于画面并置手法的尝试。
综上所述,从整体来说,十个梦境的故事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构成“主题并置叙事”,弱化了时间流,呈现出立体性的特点。单独来看以特征显著的第八夜为例,“我”的位置虽然无法移动,但是在同一时间可以捕捉理发店内外的画面。第五夜中画面从大将面前一下切换到恋人所在时空,也形成了画面的并置,呈现出表达上的空间性,以此可以窥见夏目漱石对于创作手法的尝试。
关键词: 并置 梦境空间 空间中的空间 空间性
一、引言
《梦十夜》是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或小品文),被认为是展现夏目漱石内心世界的重要作品。作品由十个梦的故事组成,充满了神秘色彩。相比于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学者们对于《梦十夜》的研究较少,但是对于《梦十夜》的解读角度和方法却呈现出多样性,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梦十夜》作为一部作品解读,也可以对每一夜单独解读。
日本学者对于《梦十夜》的研究从战后开始发展尤为迅速,佐佐木充认为伊藤整提出的“原罪论”和荒正人运用精神分析法提出的“弑父说”是《梦十夜》研究的两个支配性观点。此外,日本学者围绕着“不安、恐惧、怀疑”“轮回、永恒”“等待”“被背叛的期待”对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进行探讨,从主题上包括对夏目漱石命运观、人生观、爱情观的探讨,《梦十夜》中篇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时间问题也是日本学者关注的重点。中原丰以时间问题为视点对《梦十夜》进行整体解读,他认为:“时间是通过被置换到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直线、圆等空间概念上被客观化,才初次得以被认知的。”a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等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学者们往往更加关注《梦十夜》的时间问题。
国内学者侧重对某一夜进行分析,主题方面与日本学者类似,包括夏目漱石的爱情观、女性观、文学观,还包括从怪谈、《野草》与《梦十夜》的对比研究、文明忧患意识等新的角度进行分析,视角多样。近年来有硕士论文对《梦十夜》叙事问题与空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论文从空间叙事角度进行解读。本文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表达和内容两方面展开,指出在空间背后隐藏的作家内心的“不安、恐惧、怀疑”,进一步理解夏目漱石作品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上的空间性
“绘制空间性”一词是我国学者方英在《绘制空间性:空间叙事与空间批评》一文中提出的。方英认为,绘制空间性在(文学)空间研究中应该分为空间叙事与空间批评两个层面。本文中表达的空间性,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法,实现叙事的非线性发展,实现叙事模式的立体化和表达层面的“空间性”。借用几何学的术语来说,“表达的空间化”令叙事逻辑和叙事线索呈现出立体、网状的特点,而非平面上的线条变化——无论这种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b《梦十夜》在表达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叙事模式,从整体来看,全文十个梦境共同构建了非线性的叙事模式。单独看每一夜可以发现其中对画面并置手法的运用,在第八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将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分析夏目漱石是如何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进行自由创作与尝试的。
《梦十夜》中的十个故事除了第二夜和第八夜和社会现实比较接近之外,其余几夜总会有一种荒诞之感,故事经常突然就结束了。但是透过这些荒诞的故事,可以看到每一夜都没能如“我”所愿,“我”总是感到恐怖,不知去向,这种不安与怀疑渗透在每一夜中。十个故事互相独立,讲述了不同的内容,它们看似神秘怪诞没有联系,却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在《空间叙事研究》一书中,龙迪勇认为“把一系列‘子叙事’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中,也就等于统一在同一个‘场所’也即同一个‘空间’中”。他接着写道:“‘子叙事’也正是在这同一个‘空间’中而形成一种‘并置’性结构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主题并置叙事是一种空间叙事。”c这不失为一种有力的分析,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并置结构使得全篇的叙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具有立体性特点的空间性表现方式。夏目漱石的作品多为长篇小说,而《梦十夜》作为短篇小说,呈现出灵活的创作特点,常被认为是创作手法的尝试之作,主题并置叙事可以认为是夏目漱石进行的新尝试。《梦十夜》从整体上来看具有立体性特点,单独看某一夜也具有空间性,下面以表现明显的第八夜为例。
第八夜的故事发生在理发店中,理发这一情节包含了“我”和理发师两个人的行为动作。但是理发这一情节却通过窗户和墙上的镜子得以在理发店内外两个层次上展开。“镜子里映出我堂堂的仪表。在我的脸后面有一扇窗。(中略)能够清楚地看到窗外往来的人自腰以上的部位”。理发店内我被理发师“摆布”,理发店外“庄太郎带着一个女人过去了。庄太郎不知什么时候买了巴拿马帽戴上了”。接着“卖豆腐的吹着喇叭过去了。喇叭紧紧地贴到嘴上,脸颊鼓得像被蜜蜂蛰了一样”。紧接着“艺伎出现了。还没化妆”。“我”虽然坐在椅子上无法移动,却可以对发生在同一时刻的理发店内外的场景进行观照。第八夜下文中提到,“我”突然听到大声说“危险”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在白衣男子的袖子下面看到了自行车轮子和人力车把。接着作者又开始了画面的并置,“突然,白衣男子两手用力把我的头斜按下去”。整个场景之中,叙事的时间流被弱化,画面的并置引领读者在理发店内外不断切换。在画面的不断并置之中,形成了对于理发店内外的强烈对照。这个场景的书写背后的意味需要通过对各种意象的联系加以思考。又如第五夜中“我”原本在大将面前,但是因为在死前想要见恋人一面,画面随即切换到恋人所在的时空,也存在一种画面的并置。“我”和恋人处于不同的时空,为何画面可以如此自由地切换呢?除了梦的特点之外,也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于画面并置手法的尝试。
综上所述,从整体来说,十个梦境的故事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构成“主题并置叙事”,弱化了时间流,呈现出立体性的特点。单独来看以特征显著的第八夜为例,“我”的位置虽然无法移动,但是在同一时间可以捕捉理发店内外的画面。第五夜中画面从大将面前一下切换到恋人所在时空,也形成了画面的并置,呈现出表达上的空间性,以此可以窥见夏目漱石对于创作手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