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几乎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中等专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学好中专学校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由于职校学生文化基础的差异比较悬殊,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如何面对基础复杂的不同学生,是每个职校教师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分层教学无疑是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职校;分层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8-01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为实现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以上任务,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实行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分层教学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采用,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
一、实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新旧知识有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旧知识的结论或方法运用到新知识上,从而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一定。另外,知识在被学习者纳入自身认知系统时,不同的知识构成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显然,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以及构建能力都有很大的区别,必须根据他们不同的原有水平去实施不同的建构新知识体系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分层教学正是想方设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去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充满活力的专业课学习氛围。朱熹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在中职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分化极为明显,常常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局面。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层教学正是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点。
二、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现实状况及问题
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高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提前招生和登记入学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大,生源的整体水平在下滑,新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很大,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各类学生的提高。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和内容不同,造成了学生之间有很大的水平差异。例如,有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计算机课,而有的学校初中才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甚至有的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在进入职校学习前从未接触过电脑;有的学校一周学一课时,而有的学校一周学两课时;有的学校学的是DOS、WINDOWS3.1、WPS,有的学校学的是WIN98、WORD2000等等。这使得学生在职校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原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刻苦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基础上的显著差异。
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根据学生基础特点划分层次。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学生对将来发展方向的需求、自身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将学生动态分成三个层次:A层——有较好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学习习惯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或勤奋的学生;B层——接受能力一般、操作能力一般或学习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C层—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有困难或消极厌学的学生。所分的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变化,再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划分层次。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C层学生努力完成基础目标;B层学生完成提高目标;A层学生完成拓展目标。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际力量选择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分层教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教师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体系的非线性、工具性和应用性以及信息技术更新快等特点,教师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分层,所以对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而言,就比传统教学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一)备课分层,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分析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制定不同目标,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B、C层学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A层学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二)讲课分层:依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层指导,宏观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微观是向学生逐个进行启发指导。按此结构组织教学,正确处理“A、B、C”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另外,还要做好作业分层练习、课内课外分类指导、考核分类检测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职校;分层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8-01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为实现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以上任务,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实行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分层教学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采用,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
一、实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新旧知识有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旧知识的结论或方法运用到新知识上,从而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一定。另外,知识在被学习者纳入自身认知系统时,不同的知识构成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显然,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以及构建能力都有很大的区别,必须根据他们不同的原有水平去实施不同的建构新知识体系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分层教学正是想方设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指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去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充满活力的专业课学习氛围。朱熹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在中职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分化极为明显,常常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局面。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视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层教学正是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点。
二、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现实状况及问题
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高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提前招生和登记入学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大,生源的整体水平在下滑,新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很大,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各类学生的提高。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和内容不同,造成了学生之间有很大的水平差异。例如,有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计算机课,而有的学校初中才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甚至有的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在进入职校学习前从未接触过电脑;有的学校一周学一课时,而有的学校一周学两课时;有的学校学的是DOS、WINDOWS3.1、WPS,有的学校学的是WIN98、WORD2000等等。这使得学生在职校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原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刻苦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基础上的显著差异。
三、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根据学生基础特点划分层次。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学生对将来发展方向的需求、自身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可将学生动态分成三个层次:A层——有较好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学习习惯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或勤奋的学生;B层——接受能力一般、操作能力一般或学习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C层—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有困难或消极厌学的学生。所分的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变化,再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划分层次。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C层学生努力完成基础目标;B层学生完成提高目标;A层学生完成拓展目标。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际力量选择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分层教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教师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体系的非线性、工具性和应用性以及信息技术更新快等特点,教师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分层,所以对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而言,就比传统教学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一)备课分层,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分析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制定不同目标,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B、C层学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A层学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二)讲课分层:依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层指导,宏观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微观是向学生逐个进行启发指导。按此结构组织教学,正确处理“A、B、C”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另外,还要做好作业分层练习、课内课外分类指导、考核分类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