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契丹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仿汉族政治体制的多民族统一政权。它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民族和地区发展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针对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研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契丹;周边少数民族;交往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131-2
契丹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仿汉族政治体制的多民族统一政权。它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民族和地区发展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结合自身特点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相融合构造出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等,对后世有很多借鉴意义。因此,自五代以来,历代都有文入学者致力于契丹历史和地理的考察和研究,这些研究当中,最初主要以契丹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为研究对象,近年来涉及范围越来越C研究领域遍及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
契丹族作为曾经活跃在我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民族,在建国前后与北方地区的很多民族都有过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翻查《辽会要》可知,当时与契丹有一定交往的周边民族的数量非常多,包含渤海、穢貊、兀惹、女真、榦鯧、室韦、乌古、敌烈、蒙古、阻L、鞑靼、党项、回鹘、突厥、沙陀等数十个民族及部落。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研究一直都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我国现今民族发展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这方面的成果在2。世纪的史学研究中不断涌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数量和范围更加丰富广泛。本文即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考察和分析此类研究目前呈现出的特点。
一、成果内容方面
(一)专门研究某一民族在契丹統治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例如,杨若薇的《奚族及其历史发展》(《历史教学》,1983年第7期)、苏北海的《回鹘族在辽代的历史活动》(《甘肃民族研究》,1984年第2、4期合刊)、冯继钦的《辽金时期的黄头室韦》(《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l期)、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4《黑车子室韦考》及《鞑靼考》等,都是叙述某一单一民族在契丹统治时期的发展变迁状况。这类研究既有历史学方面的价值,也有民族学方面的价值。
(二)考证类文章或著作篇章较多
这些文章或书籍一般利用现有史料,考察某一民族的源流,活动地域,朝贡契丹的时间、人员、上供物品等,或其与契丹在某一时期的战争关系或联姻事宜。这类研究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探寻某一或某几个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活动事实,对于相关民族历史材料的整理完善和史实的辨伪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孟广耀的《术不姑考净(《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李德山的《奚族增考》(《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张泰湘等的《兀惹丛考》(《北方文物》1993年第3期))等,撰写的均为此类内容。
著作方面,金毓黻先生编纂的《东北通史》(上编)申这类内容比较翔实和丰富。又比如舒焚所著《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中,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也是将契丹周边民族按照方位加以区分,再对方位内诸民族做一定考察,进而根据史料主要考证其朝贡契丹或与契丹发生战争的史实。
(三)相关研究大多与契丹统治时期的政治史或军事史研究相结合
由于有关契丹周边少数民族情况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很多都与朝贡或战争有关,因此后世的研究也有很多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并依据相对丰富的材料而展开的。例如,上文所说的《辽史稿》第六章第六节叙述契丹与统治地区内的民族关系时,更多地反映了契丹对其他民族的压迫和其他民族的武力反抗活动。陈述所著《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一书中第五篇第四节:中央集权及对奚人渤海的统治,主要就是从统治政策方面来说的,通过对契丹统治奚人及渤海人的细致考察叙述辽朝政治体制的一个方面。这类政治统治中虽然包含民族交往的内容,但既不全面也不平等,
又比如,李锡厚所著的《中国历史——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二章边防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一节,就是将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研究纳入到了契丹边防设置与民族战争之中,突出了民族关系不稳定的一面。在契丹军事设置的问题上,先阐述军事体制及设置情况,然后讲其在契丹与周边民族和、战,尤其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容易给人广种先有机构,机构对战争产生何种作用的印象。事实上,这些军事机构的设置本就是由当时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发展而形成的,其建立与演化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他此类书籍中的相关叙述大多也依循这样的模式。
(四)研究契丹与某单一少数民族间的交往
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研究往往以民族为划分方式,单纯论述契丹与某一民族的交往过程或史实。例如,孟广耀的《辽朝与乌古敌烈部的关系》(《内蒙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杨富学、陈爱峰的《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净(《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马建春的《辽与西域伊斯兰地区交聘初探》(《回族研究》2008年第l期)等。这类文章一般可以就一个民族的交往状况,或民族交往中的某一点进行详细论述,但缺少宏观的整体性把握。
(五)互动式交往类文章较少
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并非单向的,而是双边或多边互动的,以往文章中对于这种互动关系的整体性把握相对较弱,更多地强调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的单方面交流。
二、成果形式方面
目前研究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成果,发表形式主要有论文和著作两种。
(一)集中的研究主要以论文为主
由于论文这一形式有利于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因此目前有关契丹与周边民族交往隋况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根据刘浦江编著的《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统计,此类研究相关文章共有百余篇,专门论述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的文章亦有近二十篇。不过这类文章中阐述辽代或契丹民族政策的部分比较多,叙述和分析契丹与汉或与女真、高丽关系的文章在其次,而专门研究契丹与其他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文章则非常少,更多的时候只是散见于相关篇章中。
(二)部分研究数见于各类著作中
目前包含相关内容的著作大部分是通史陸的或民族史的,这些书籍中,契丹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章或者一节,内容量多少和材料的取舍与著作表述的侧重点有很大关系,甚至在很多著作中,民族关系被纳入到国家发展叙述当中,散见于行文的细微之处,并没有被单列出来加以叙述。
到目前为止,契丹与周边的交往研究中,与汉族或者说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研究成果比例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与党项、渤海和女真等在契丹周边建立过政权的民族的交流。这一方面反应了这些民族对契丹的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容易掩盖契丹发展中所受到的来自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契丹从建国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与周边各民族发生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交流。这样的影响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变动中塑造契丹族,甚至整个东北或者北方历史的过程,因此单纯地研究某一民族或单向的交往历史并不足以涵盖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单纯地以契丹族为主导研究民族交往状况,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从这一点上说,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或研究方法及内容上仍然有很广泛的拓展空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在考证史实、梳理材料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深层内涵很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契丹;周边少数民族;交往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131-2
契丹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仿汉族政治体制的多民族统一政权。它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民族和地区发展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结合自身特点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相融合构造出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等,对后世有很多借鉴意义。因此,自五代以来,历代都有文入学者致力于契丹历史和地理的考察和研究,这些研究当中,最初主要以契丹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为研究对象,近年来涉及范围越来越C研究领域遍及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
契丹族作为曾经活跃在我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个民族,在建国前后与北方地区的很多民族都有过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翻查《辽会要》可知,当时与契丹有一定交往的周边民族的数量非常多,包含渤海、穢貊、兀惹、女真、榦鯧、室韦、乌古、敌烈、蒙古、阻L、鞑靼、党项、回鹘、突厥、沙陀等数十个民族及部落。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研究一直都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我国现今民族发展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这方面的成果在2。世纪的史学研究中不断涌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数量和范围更加丰富广泛。本文即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考察和分析此类研究目前呈现出的特点。
一、成果内容方面
(一)专门研究某一民族在契丹統治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例如,杨若薇的《奚族及其历史发展》(《历史教学》,1983年第7期)、苏北海的《回鹘族在辽代的历史活动》(《甘肃民族研究》,1984年第2、4期合刊)、冯继钦的《辽金时期的黄头室韦》(《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l期)、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4《黑车子室韦考》及《鞑靼考》等,都是叙述某一单一民族在契丹统治时期的发展变迁状况。这类研究既有历史学方面的价值,也有民族学方面的价值。
(二)考证类文章或著作篇章较多
这些文章或书籍一般利用现有史料,考察某一民族的源流,活动地域,朝贡契丹的时间、人员、上供物品等,或其与契丹在某一时期的战争关系或联姻事宜。这类研究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探寻某一或某几个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活动事实,对于相关民族历史材料的整理完善和史实的辨伪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孟广耀的《术不姑考净(《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李德山的《奚族增考》(《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张泰湘等的《兀惹丛考》(《北方文物》1993年第3期))等,撰写的均为此类内容。
著作方面,金毓黻先生编纂的《东北通史》(上编)申这类内容比较翔实和丰富。又比如舒焚所著《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中,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也是将契丹周边民族按照方位加以区分,再对方位内诸民族做一定考察,进而根据史料主要考证其朝贡契丹或与契丹发生战争的史实。
(三)相关研究大多与契丹统治时期的政治史或军事史研究相结合
由于有关契丹周边少数民族情况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很多都与朝贡或战争有关,因此后世的研究也有很多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并依据相对丰富的材料而展开的。例如,上文所说的《辽史稿》第六章第六节叙述契丹与统治地区内的民族关系时,更多地反映了契丹对其他民族的压迫和其他民族的武力反抗活动。陈述所著《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一书中第五篇第四节:中央集权及对奚人渤海的统治,主要就是从统治政策方面来说的,通过对契丹统治奚人及渤海人的细致考察叙述辽朝政治体制的一个方面。这类政治统治中虽然包含民族交往的内容,但既不全面也不平等,
又比如,李锡厚所著的《中国历史——辽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二章边防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一节,就是将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研究纳入到了契丹边防设置与民族战争之中,突出了民族关系不稳定的一面。在契丹军事设置的问题上,先阐述军事体制及设置情况,然后讲其在契丹与周边民族和、战,尤其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容易给人广种先有机构,机构对战争产生何种作用的印象。事实上,这些军事机构的设置本就是由当时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发展而形成的,其建立与演化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他此类书籍中的相关叙述大多也依循这样的模式。
(四)研究契丹与某单一少数民族间的交往
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研究往往以民族为划分方式,单纯论述契丹与某一民族的交往过程或史实。例如,孟广耀的《辽朝与乌古敌烈部的关系》(《内蒙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杨富学、陈爱峰的《辽朝与大食帝国关系考论净(《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马建春的《辽与西域伊斯兰地区交聘初探》(《回族研究》2008年第l期)等。这类文章一般可以就一个民族的交往状况,或民族交往中的某一点进行详细论述,但缺少宏观的整体性把握。
(五)互动式交往类文章较少
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并非单向的,而是双边或多边互动的,以往文章中对于这种互动关系的整体性把握相对较弱,更多地强调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的单方面交流。
二、成果形式方面
目前研究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成果,发表形式主要有论文和著作两种。
(一)集中的研究主要以论文为主
由于论文这一形式有利于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因此目前有关契丹与周边民族交往隋况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根据刘浦江编著的《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统计,此类研究相关文章共有百余篇,专门论述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的文章亦有近二十篇。不过这类文章中阐述辽代或契丹民族政策的部分比较多,叙述和分析契丹与汉或与女真、高丽关系的文章在其次,而专门研究契丹与其他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文章则非常少,更多的时候只是散见于相关篇章中。
(二)部分研究数见于各类著作中
目前包含相关内容的著作大部分是通史陸的或民族史的,这些书籍中,契丹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章或者一节,内容量多少和材料的取舍与著作表述的侧重点有很大关系,甚至在很多著作中,民族关系被纳入到国家发展叙述当中,散见于行文的细微之处,并没有被单列出来加以叙述。
到目前为止,契丹与周边的交往研究中,与汉族或者说与中原王朝关系的研究成果比例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与党项、渤海和女真等在契丹周边建立过政权的民族的交流。这一方面反应了这些民族对契丹的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同时也容易掩盖契丹发展中所受到的来自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契丹从建国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与周边各民族发生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交流。这样的影响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变动中塑造契丹族,甚至整个东北或者北方历史的过程,因此单纯地研究某一民族或单向的交往历史并不足以涵盖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单纯地以契丹族为主导研究民族交往状况,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从这一点上说,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或研究方法及内容上仍然有很广泛的拓展空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在考证史实、梳理材料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深层内涵很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