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学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管理,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志愿者个人成长的需要。为确保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具有长效性,朝着规范化、品牌化目标前进,应着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建立健全服务管理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36-02
志愿活动是指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给有益于其他个人、群体或事业的活动,它在公民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志愿者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丰富生活体验,同时也收获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自身融入社会,同时能增强自我价值归属感、拓展知识面和提升实践专业技能。职校生是国家培养的一批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的标准为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引领好职校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职业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组织、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尽管当前职校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呈良好态势,但目前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导致同质化程度高
职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已有多年历史,很多学校服务范围广、参与人数多、获得显著成效,但服務内容相对传统和单一,且因为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不同系部、不同学校之间志愿服务活动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高,甚至服务时间、地点交叉重复,难以做出特色和品牌,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积极性减退,志愿活动流于形式。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导致队伍松散
开展志愿活动时,往往根据需要采用临时招募的形式,缺乏正规、统一的招募选拔流程。临时上阵的志愿者大多缺乏经验,也未受过相关培训,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质量,进而也使志愿者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的缺乏,使志愿者不能根据个人性格、兴趣、能力、时间等情况有选择地参与适合自己的服务内容,也使学校丧失了合理调配志愿者、安排对口服务内容的机会。
(三)缺乏专业性指导,导致服务水平较低
很多学生对结合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高,热情足,但是实际的服务水平和活动开展效率比较低,不能达成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志愿者希望在活动始终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其服务水平,但目前职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方面有所忽视、参与度低,这需要学校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制度上的激励。
(四)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服务缺乏长效性
职业学校现行的对志愿者的奖励机制仅仅局限于对服务学时的认定,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评价后的奖惩情况没有具体有效的做法。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志愿者积极性受损,长久下来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发展。
(五)专业特色不凸显,导致高技能体现不足
作为职业学校志愿者,专业特色、高技能在志愿活动中鲜有体现。职业学校应精心设计符合社会需求、突出专业服务特色、有利于打造品牌项目的服务内容,区别于一般社会公益组织。
二、职业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南京卫生学校2015年起成立仁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以下简称总队),以项目化管理理念统筹管理学校志愿者服务工作。首先由总队对各系申报项目的内容、形式、管理方法进行严格审核,对审核后立项的项目,根据其具体需求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对活动计划进行审核、对服务过程进行督促,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保障参与服务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项目完成阶段性任务后,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及时总结,由总队对优秀的志愿服务成果、突出的活动事迹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把典型案例在全校推广,并以此作为今后活动发展的依据。
以“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为例,该项目是南京卫生学校自2015年起成立的优秀校级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的建立与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将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切實满足社会需求
“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挖掘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精心设计以“生命教育”为服务内容的八项卫生类知识宣讲和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包括以心肺复苏(CPR)、包扎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传授,还有以婴儿抚触、中医养生、拔火罐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服务体验。服务对象面向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精心设计的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了卫生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形成差异化服务优势,受到各类服务对象的欢迎。
(二)建立健全管理评价制度,规范服务开展流程
总队下设教师志愿者服务分队和若干个学生志愿者服务分队。“生命教育之行”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工学结合”,卫生类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富有仁爱之心、具备精湛技能的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这种模式让老师能够利用专业技能回馈社会,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结合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但工学结合的模式也成为难题,老师和学生在校时间上课安排紧凑难以临时调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实施以下几项制度:(1)将活动时间固定在周四下午,并提前对参与老师和学生的课进行安排协调,保证服务时间;(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施在网上预约的方式接受学校、社区及单位的预约;(3)总队根据项目提供的每次活动地点、器材等具体要求的申请,提供交通、经费的支持;(4)向被服务群众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志愿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反馈信息,为志愿者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三)开展阶梯式志愿者培训,稳定志愿服务队伍 南京卫生学校在该项目中开展“阶梯式培训”机制,即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分期、分阶段完成相应内容的辅导,低年级学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志愿精神内涵、志愿活动发展历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规定等,高年级学生培训内容主要是实际服务过程中高技能部分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的分段培训有助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培训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辅助部分。同时志愿者队伍呈现梯度化,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在大大丰富了志愿者知识面的同时,也拓展了其志愿服务技能,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求。
(四)创新完善项目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长期参与热情
“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区别于大多数服务项目仅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模式,而是以学校老师与学生共同为主体。如,在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技能传授服务中,老师志愿者主要以引入、讲授为主,学生志愿者以演示、辅导为主,共同完成服务工作。为了激发师生长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项目激励机制上有所创新,师生一旦参加志愿服务,便会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的标准以服务时间的长短、服务难度、服务成效而确定。师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积分与评优评先相结合,同时对服务时间长、服务成效佳者,提供以服务换服务的激励制度。
(五)及时总结宣传项目成果,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为了全方位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生命教育之行”项目专门设计制作项目LOGO及口号、宣传画册、展板,打造项目对外品牌形象。每次项目服务活动后,及时通过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即时媒体对志愿服务情况的进展、成果进行呈报,并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宣传阵地。目前,“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广泛认可,获全市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口碑奖”和市“优秀教师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有助于志愿者强化价值认同,增强情感归属,将荣誉感内化为自发服务意识。许多志愿者之所以长期成为该项目的一员,主要因为他们认同“生命教育之行”所宣示和践行的奉献、仁爱、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以及服务对象对他们的感激感恩之情,是因为在活动中获得了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发挥了自身的作用,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实现了青年学生应有的理想追求与人生价值。
職业学校具有其独特的学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能照搬高校或者中学,南京卫生学校运用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培养卫校师生“奉献互助”精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促进作用,是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应走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道路,达成志愿者个人成长与服务民生扎实落地的双赢态势,形成以学习促服务,以服务促学习的双向良性循环,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項目化创建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44-145.
[2]连玲娜,涂永红.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探索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36-02
志愿活动是指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给有益于其他个人、群体或事业的活动,它在公民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志愿者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丰富生活体验,同时也收获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自身融入社会,同时能增强自我价值归属感、拓展知识面和提升实践专业技能。职校生是国家培养的一批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的标准为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引领好职校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职业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组织、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尽管当前职校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呈良好态势,但目前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导致同质化程度高
职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已有多年历史,很多学校服务范围广、参与人数多、获得显著成效,但服務内容相对传统和单一,且因为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不同系部、不同学校之间志愿服务活动大同小异,同质化程度高,甚至服务时间、地点交叉重复,难以做出特色和品牌,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积极性减退,志愿活动流于形式。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导致队伍松散
开展志愿活动时,往往根据需要采用临时招募的形式,缺乏正规、统一的招募选拔流程。临时上阵的志愿者大多缺乏经验,也未受过相关培训,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质量,进而也使志愿者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的缺乏,使志愿者不能根据个人性格、兴趣、能力、时间等情况有选择地参与适合自己的服务内容,也使学校丧失了合理调配志愿者、安排对口服务内容的机会。
(三)缺乏专业性指导,导致服务水平较低
很多学生对结合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高,热情足,但是实际的服务水平和活动开展效率比较低,不能达成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志愿者希望在活动始终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其服务水平,但目前职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方面有所忽视、参与度低,这需要学校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制度上的激励。
(四)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服务缺乏长效性
职业学校现行的对志愿者的奖励机制仅仅局限于对服务学时的认定,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评价后的奖惩情况没有具体有效的做法。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志愿者积极性受损,长久下来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发展。
(五)专业特色不凸显,导致高技能体现不足
作为职业学校志愿者,专业特色、高技能在志愿活动中鲜有体现。职业学校应精心设计符合社会需求、突出专业服务特色、有利于打造品牌项目的服务内容,区别于一般社会公益组织。
二、职业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实践
南京卫生学校2015年起成立仁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以下简称总队),以项目化管理理念统筹管理学校志愿者服务工作。首先由总队对各系申报项目的内容、形式、管理方法进行严格审核,对审核后立项的项目,根据其具体需求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对活动计划进行审核、对服务过程进行督促,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保障参与服务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项目完成阶段性任务后,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及时总结,由总队对优秀的志愿服务成果、突出的活动事迹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把典型案例在全校推广,并以此作为今后活动发展的依据。
以“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为例,该项目是南京卫生学校自2015年起成立的优秀校级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的建立与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将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切實满足社会需求
“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挖掘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精心设计以“生命教育”为服务内容的八项卫生类知识宣讲和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包括以心肺复苏(CPR)、包扎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传授,还有以婴儿抚触、中医养生、拔火罐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服务体验。服务对象面向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精心设计的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了卫生类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形成差异化服务优势,受到各类服务对象的欢迎。
(二)建立健全管理评价制度,规范服务开展流程
总队下设教师志愿者服务分队和若干个学生志愿者服务分队。“生命教育之行”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工学结合”,卫生类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富有仁爱之心、具备精湛技能的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这种模式让老师能够利用专业技能回馈社会,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结合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但工学结合的模式也成为难题,老师和学生在校时间上课安排紧凑难以临时调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实施以下几项制度:(1)将活动时间固定在周四下午,并提前对参与老师和学生的课进行安排协调,保证服务时间;(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施在网上预约的方式接受学校、社区及单位的预约;(3)总队根据项目提供的每次活动地点、器材等具体要求的申请,提供交通、经费的支持;(4)向被服务群众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志愿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反馈信息,为志愿者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三)开展阶梯式志愿者培训,稳定志愿服务队伍 南京卫生学校在该项目中开展“阶梯式培训”机制,即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分期、分阶段完成相应内容的辅导,低年级学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志愿精神内涵、志愿活动发展历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规定等,高年级学生培训内容主要是实际服务过程中高技能部分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的分段培训有助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培训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辅助部分。同时志愿者队伍呈现梯度化,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在大大丰富了志愿者知识面的同时,也拓展了其志愿服务技能,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求。
(四)创新完善项目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长期参与热情
“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区别于大多数服务项目仅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模式,而是以学校老师与学生共同为主体。如,在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技能传授服务中,老师志愿者主要以引入、讲授为主,学生志愿者以演示、辅导为主,共同完成服务工作。为了激发师生长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项目激励机制上有所创新,师生一旦参加志愿服务,便会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的标准以服务时间的长短、服务难度、服务成效而确定。师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积分与评优评先相结合,同时对服务时间长、服务成效佳者,提供以服务换服务的激励制度。
(五)及时总结宣传项目成果,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为了全方位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生命教育之行”项目专门设计制作项目LOGO及口号、宣传画册、展板,打造项目对外品牌形象。每次项目服务活动后,及时通过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即时媒体对志愿服务情况的进展、成果进行呈报,并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宣传阵地。目前,“生命教育之行”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广泛认可,获全市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口碑奖”和市“优秀教师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有助于志愿者强化价值认同,增强情感归属,将荣誉感内化为自发服务意识。许多志愿者之所以长期成为该项目的一员,主要因为他们认同“生命教育之行”所宣示和践行的奉献、仁爱、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以及服务对象对他们的感激感恩之情,是因为在活动中获得了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发挥了自身的作用,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实现了青年学生应有的理想追求与人生价值。
職业学校具有其独特的学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能照搬高校或者中学,南京卫生学校运用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培养卫校师生“奉献互助”精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促进作用,是促进校风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应走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道路,达成志愿者个人成长与服务民生扎实落地的双赢态势,形成以学习促服务,以服务促学习的双向良性循环,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項目化创建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44-145.
[2]连玲娜,涂永红.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探索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