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要紧扣文章题眼,深情朗读文字,真切体会意境,与文本充分对话,真正领会文字的语文魅力。同时给予学生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丰富情感体验,充实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难点:理解厄运为什么打不垮谈迁;体会列数字方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扼住咽喉。今天我们就走近史学家谈迁,感受他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
1.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重点语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抓数据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初步感受谈迁治学的严谨、信念的坚定和《国榷》的来之不易,体会数字的妙用。
三、感悟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书稿被偷。这对谈迁意味着什么?此时谈迁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学习课文第二段。
2.追问: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热泪不停流淌时他会怎么想?
3.点击“厄运”: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这致命的打击就是课题中的“厄运”。
4.很多人都以为他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是什么力量让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重新编写史书?(多年的志向)
5.出示资料:明朝实录多有避讳失真之处,其他人编写的明朝编年史错误很多;明代(天启朝)实录有短缺;明亡后(崇祯朝)这十七年间的实录无人撰写。
提升:史学家的责任感让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6.感情朗读。
7.点题眼“打不垮”:一定要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任何厄运也打不垮他!
四、再现谈迁重编《国榷》的执着
1.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编书难,编史书更难,编写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一个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是怎样奋斗的?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适当批注。
2.交流,要点如下:
“亲自考察”——严谨认真;
“四处寻访,广泛收集”——精益求精;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不辞劳苦
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和时间竞争
3.感情朗读。
4.展开想象,描绘画面:烈日下……风雨中……崎岖的山路上……破旧的古庙旁……
5.再点题眼“打不垮”:谈迁所做的一切都为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6.“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新《国榷》终于诞生了。
比较描写新旧《国榷》的句子,抓住数字体会新《国榷》背后包含的辛劳、坚定……
7.一段人生,两部《国榷》。此时此刻,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五、升华人生哲理
1.谈迁用他的一生诠释着这样的一句话,引读第四自然段。
2.他面对厄运,坚守信念,再读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搜集有关励志的名言。
2.讲述谈迁厄运打不垮的故事。
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教后反思: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珍视学生的发现和体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的精彩和灿烂。
一、读语文之韵味
语文不仅只有听说读写,更应有厚实的生活,广阔的视野,真切的体验,丰富的情感,丰厚的积淀。离开“人文性”,语文就丧失了生命的色彩,人性的魅力。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巧妙之处,也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在长期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让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在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实现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段时,我紧扣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厄运”二字,紧抓住描写谈迁痛苦心情的语句,想象谈迁当时悲痛欲绝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当时谈迁所遭受的厄运是多么的巨大。并让学生带着体验朗读课文,抒发内心情感。学生把体会到的伤心、悲伤的心情带到朗读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这样的感悟和诵读中,“信念”的种子也悄然扎根于心间。这样的教学,有学生自主体悟的空间,也有教师智慧的引领,以教师理性而富有智慧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主導与主体和谐统一。
二、品文字之内涵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深读”课文,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只有自己先被课文所震撼,才能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适时点拨,及时引导,利用自己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震撼力极强的篇章,在教学前,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深读课文,我们就会深深地被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的感人故事所震撼,自然而然地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就会得心应手,信手捻来,与学生一起共赏激情文字的奥妙,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走入那震撼人心的意境。
在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谈迁的“厄运”后,我又紧扣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文眼“打不垮”,紧紧围绕“但厄运并没有打倒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句话,适时补充交流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触摸谈迁高尚的灵魂,真切感受谈迁“打不垮的信念”,深刻感悟到坚定的信念、史学家的责任让谈迁从痛苦中挣脱出来,重新编写史书。文字的内涵被学生的心灵触摸到,背后的情感才会流进学生的血液。学生思维受到挑战了,认识也深入了,自然就创造出课堂的精彩。
三、显语文之实效
说与写是一种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迁移、一种运用。而这种运用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在加强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将读说结合起来。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学生认真品读了语言文字,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想象了谈迁重写《国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经历的种种艰辛,进行精彩的补白,更深刻地深化了谈迁“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说话练习,由浅入深,由扶到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说话能力,锻炼了写话能力。
让语文学习返璞归真,情智交融,成为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这是语文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难点:理解厄运为什么打不垮谈迁;体会列数字方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不会被命运扼住咽喉。今天我们就走近史学家谈迁,感受他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体会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
1.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重点语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抓数据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初步感受谈迁治学的严谨、信念的坚定和《国榷》的来之不易,体会数字的妙用。
三、感悟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书稿被偷。这对谈迁意味着什么?此时谈迁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学习课文第二段。
2.追问: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热泪不停流淌时他会怎么想?
3.点击“厄运”: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这致命的打击就是课题中的“厄运”。
4.很多人都以为他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是什么力量让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重新编写史书?(多年的志向)
5.出示资料:明朝实录多有避讳失真之处,其他人编写的明朝编年史错误很多;明代(天启朝)实录有短缺;明亡后(崇祯朝)这十七年间的实录无人撰写。
提升:史学家的责任感让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6.感情朗读。
7.点题眼“打不垮”:一定要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任何厄运也打不垮他!
四、再现谈迁重编《国榷》的执着
1.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编书难,编史书更难,编写翔实可信的史书难上加难。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一个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是怎样奋斗的?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适当批注。
2.交流,要点如下:
“亲自考察”——严谨认真;
“四处寻访,广泛收集”——精益求精;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不辞劳苦
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和时间竞争
3.感情朗读。
4.展开想象,描绘画面:烈日下……风雨中……崎岖的山路上……破旧的古庙旁……
5.再点题眼“打不垮”:谈迁所做的一切都为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6.“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新《国榷》终于诞生了。
比较描写新旧《国榷》的句子,抓住数字体会新《国榷》背后包含的辛劳、坚定……
7.一段人生,两部《国榷》。此时此刻,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五、升华人生哲理
1.谈迁用他的一生诠释着这样的一句话,引读第四自然段。
2.他面对厄运,坚守信念,再读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搜集有关励志的名言。
2.讲述谈迁厄运打不垮的故事。
板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教后反思: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珍视学生的发现和体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的精彩和灿烂。
一、读语文之韵味
语文不仅只有听说读写,更应有厚实的生活,广阔的视野,真切的体验,丰富的情感,丰厚的积淀。离开“人文性”,语文就丧失了生命的色彩,人性的魅力。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巧妙之处,也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在长期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让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在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实现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段时,我紧扣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厄运”二字,紧抓住描写谈迁痛苦心情的语句,想象谈迁当时悲痛欲绝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当时谈迁所遭受的厄运是多么的巨大。并让学生带着体验朗读课文,抒发内心情感。学生把体会到的伤心、悲伤的心情带到朗读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这样的感悟和诵读中,“信念”的种子也悄然扎根于心间。这样的教学,有学生自主体悟的空间,也有教师智慧的引领,以教师理性而富有智慧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主導与主体和谐统一。
二、品文字之内涵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要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深读”课文,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只有自己先被课文所震撼,才能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适时点拨,及时引导,利用自己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震撼力极强的篇章,在教学前,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深读课文,我们就会深深地被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的感人故事所震撼,自然而然地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就会得心应手,信手捻来,与学生一起共赏激情文字的奥妙,体会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走入那震撼人心的意境。
在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谈迁的“厄运”后,我又紧扣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文眼“打不垮”,紧紧围绕“但厄运并没有打倒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句话,适时补充交流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触摸谈迁高尚的灵魂,真切感受谈迁“打不垮的信念”,深刻感悟到坚定的信念、史学家的责任让谈迁从痛苦中挣脱出来,重新编写史书。文字的内涵被学生的心灵触摸到,背后的情感才会流进学生的血液。学生思维受到挑战了,认识也深入了,自然就创造出课堂的精彩。
三、显语文之实效
说与写是一种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迁移、一种运用。而这种运用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在加强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将读说结合起来。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学生认真品读了语言文字,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想象了谈迁重写《国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经历的种种艰辛,进行精彩的补白,更深刻地深化了谈迁“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说话练习,由浅入深,由扶到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说话能力,锻炼了写话能力。
让语文学习返璞归真,情智交融,成为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这是语文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