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掌握着发言权,处于绝对的主控地位,受众一般只能被动接受,少有機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平等的享有发言权,甚至还会发生角色互换这种在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法出现的情况,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受众;特殊性
一、传播者和受众基于网络平台具有平等互动的主体地位
平等互动是网络世界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的基本特点。所有基于网络中的个体,都可以用“网民”这一名词来代替,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个全新的空间里,个体没有透露姓名、身份的义务,完全可以匿名出现在任何网站、论坛和交友社区里。这种身份的平等性为个体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搭建了必要的平等互动平台。
相对于其他大众传播而言,网络传播中受众的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首先,网络受众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要求等,有选择性地将各种不同的信息目录进行编排、整理,进行有意识的接收。其次,普通网民不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能是信息发布者,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或信息。最后,部分受众可以撇开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新闻,与大众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一样,通过网络获取想了解的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充分尊重受众的虚拟身份,不能再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看待网络受众,也不必轻易表明自己传播者的身份,或是以“引路人”、“救世主”的形象苛求受众言听计从。因为上述做法时常会严重破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互动,使受众感觉自己的虚拟身份遭到不平等待遇而心生厌恶,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无法开展。
二、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信息“交互”中会发生转换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有两种含义,其中之一是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即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甚至可以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现角色互换。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前者是职业的传播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后者是广泛的大众,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传播者基本上控制着其传播的内容,而受众对其几乎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余地,最多只能选择看与不看。网络媒体则不然,它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参与发布信息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只要具有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受众就能以传播者的身份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进行传播活动。这也是导致基于互联网的传播者的数目远远大于基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者的数目的原因之一。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受众的影响比较深刻,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为:同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或受众的角色会在不同情况下发生快速的转换和更迭,而这一转换和更迭的过程有时甚至就发生在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播者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受众群体,其认知是相对有限的。当传播者遇到自身没有涉及的领域或是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受众却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并得到传播者的认同,那么可以说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那一刻进行了瞬间的转换。
三、受众的信息反馈会反作用于传播者的意识行为
网络传播“交互性”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受众的反馈。
虽然传统媒体也重视受众信息的反馈,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和传播方式的局限,传统媒体的信息反馈表现出累积性、间接性和滞后性,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很难达到。在网络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可以迅速地将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不同的目标群体,提高透明度。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网络使他们能快速获得多方信息和多角度的视点,提供了发表言论和表达言论的平台,特别是通过BBS、电子邮件、OICQ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受众的意见和言论,进而形成传播者和受众的有效互动,达到反馈的最佳效果。在反馈过程中,受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反作用于传播者的意识行为。例如,传播者会因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将要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好的迎合受众的需要;或是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补充、修改已经发布的信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或是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从受众角度审视自己传播的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负面影响的扩大。总的来看,受众的信息反馈无论是否肯定传播者的工作,都会影响传播者的意识行为,而这种影响对于传播者来说是积极的,有助于传播者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8]宋林飞.《社会传播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受众;特殊性
一、传播者和受众基于网络平台具有平等互动的主体地位
平等互动是网络世界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的基本特点。所有基于网络中的个体,都可以用“网民”这一名词来代替,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个全新的空间里,个体没有透露姓名、身份的义务,完全可以匿名出现在任何网站、论坛和交友社区里。这种身份的平等性为个体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搭建了必要的平等互动平台。
相对于其他大众传播而言,网络传播中受众的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首先,网络受众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要求等,有选择性地将各种不同的信息目录进行编排、整理,进行有意识的接收。其次,普通网民不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受众,也可能是信息发布者,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或信息。最后,部分受众可以撇开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新闻,与大众媒体中的新闻传播者一样,通过网络获取想了解的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充分尊重受众的虚拟身份,不能再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看待网络受众,也不必轻易表明自己传播者的身份,或是以“引路人”、“救世主”的形象苛求受众言听计从。因为上述做法时常会严重破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互动,使受众感觉自己的虚拟身份遭到不平等待遇而心生厌恶,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无法开展。
二、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信息“交互”中会发生转换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有两种含义,其中之一是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即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甚至可以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现角色互换。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前者是职业的传播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后者是广泛的大众,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传播者基本上控制着其传播的内容,而受众对其几乎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余地,最多只能选择看与不看。网络媒体则不然,它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参与发布信息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只要具有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受众就能以传播者的身份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进行传播活动。这也是导致基于互联网的传播者的数目远远大于基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者的数目的原因之一。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受众的影响比较深刻,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为:同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或受众的角色会在不同情况下发生快速的转换和更迭,而这一转换和更迭的过程有时甚至就发生在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播者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受众群体,其认知是相对有限的。当传播者遇到自身没有涉及的领域或是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受众却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并得到传播者的认同,那么可以说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那一刻进行了瞬间的转换。
三、受众的信息反馈会反作用于传播者的意识行为
网络传播“交互性”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现为受众的反馈。
虽然传统媒体也重视受众信息的反馈,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和传播方式的局限,传统媒体的信息反馈表现出累积性、间接性和滞后性,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很难达到。在网络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可以迅速地将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不同的目标群体,提高透明度。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网络使他们能快速获得多方信息和多角度的视点,提供了发表言论和表达言论的平台,特别是通过BBS、电子邮件、OICQ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受众的意见和言论,进而形成传播者和受众的有效互动,达到反馈的最佳效果。在反馈过程中,受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反作用于传播者的意识行为。例如,传播者会因受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将要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好的迎合受众的需要;或是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补充、修改已经发布的信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或是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从受众角度审视自己传播的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负面影响的扩大。总的来看,受众的信息反馈无论是否肯定传播者的工作,都会影响传播者的意识行为,而这种影响对于传播者来说是积极的,有助于传播者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匡文波.《网民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8]宋林飞.《社会传播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