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提出的新兴理念下,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内容,故其教学设计也需相应调整。数学课堂中存在限制教学发展的部分:教学目标不清晰、信息的堆积、协作学习开展形式化、小组讨论学生参与率低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加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要使学生主体性回归,按照学生的个性划分层次,开展多样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 引言
在教学中设计方案,就是基于教学的系统化分析,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和教师在改革中共同进步。我们可以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学经驗,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阻碍教学发展的因素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价方式。开展教学设计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突出的问题
(一) 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认识不够,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不能充分认识小学数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忽视课外内容的补充。
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范本,根据其设定教学的基本内容,导致一堂课中大部分时间全部是课本的内容。仅仅能保证完成课业内容,课程没有延展性。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课程比较简单,内容不需要课程扩展;或者认识比较浅显,认为小学数学仅仅是一门计算工具,没有对课程进行艺术性设计。教师的这些主观臆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 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
教学的课改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小学的教学理念往往都被赋予一些新内容。当今部分学校的小学教育中依旧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还停留在传统的阅读、规范书写和数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内容的设计缺乏实践性和生活性,导致学生不会将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这些问题都是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领路人和指引者的作用,发起和掌控着全部的教学计划。然而,部分教师无法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固守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不敢对教学模式进行应有的创新。对于像“情景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这些方面只会让学生被动跟着教师的步伐走,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作用缺失,同时课堂中教学气氛严肃、乏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制。
三、 创新教学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 突出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前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会基本的的解题技能、提升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升华数学素养。教师对目标的设定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而课题教学存在差异。例如,在课程中有“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和大纲灵活变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活动中加入动手模块。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印10*10的表格卡片,学生按照要求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标记并涂色。学与动手相结合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把应用领域设计得更丰富,引入不同教学案例启发教学,设定高水准目标尽量把课程设计成不同主题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明确学习主体的能力
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进行教学设计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具体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技能水平以及思维情况。
1. 学习者初始学习能力的判断和分析是设计学习活动的基础。学习者起始学习能力可以分成几个亚类,即知识的辨别、知识概念、知识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学会辨别知识是学习任何学科的根基,掌握基本概念才能进行系统性和规则性的学习,简单的规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学会更高级的规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和概括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课堂的教学方法按照规则学习的模式进行,让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下自主探究解决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包括“面积”、“高”、“三角形”、“底”等概念,每个概念都需要学生准确地掌握否则学习会出现困难。学生通过“拼接”、“剪切”和“转化”等策略将知识熟练巩固,最终才能自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故只有对学习者的能力有效判断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 梳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结构
学习者掌握数学知识后,要运用所学与背景知识相联系,即运用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也需遵循此规律。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创设合适的学习背景。例如,在“下乡送教”活动中,选择的课程是“质数和合数”,授课主体是农村小学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自然数、奇数、偶数、约数等知识基础上,可以根据这个作为学习背景,将学习者按照学号最后两位的奇偶不同分为两类,让学生找出所有的约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特点再进行分类。通过这一课活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科学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三)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中,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基本中心。例如,在“求平均数”一课中,教学目标是:在统计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能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计算平均的方法,在生活中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发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学习平均数中途燃起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教学的一系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教学诸要素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构成,只有各部分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实现整体的优化。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设计,重视课程活动设计中的整体性和个性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整体性充分发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教学活动只有更具针对性才能够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养成创新思维。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根基。
作者简介:
谭婷,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小学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 引言
在教学中设计方案,就是基于教学的系统化分析,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和教师在改革中共同进步。我们可以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学经驗,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阻碍教学发展的因素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价方式。开展教学设计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突出的问题
(一) 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认识不够,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不能充分认识小学数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忽视课外内容的补充。
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范本,根据其设定教学的基本内容,导致一堂课中大部分时间全部是课本的内容。仅仅能保证完成课业内容,课程没有延展性。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课程比较简单,内容不需要课程扩展;或者认识比较浅显,认为小学数学仅仅是一门计算工具,没有对课程进行艺术性设计。教师的这些主观臆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 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
教学的课改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小学的教学理念往往都被赋予一些新内容。当今部分学校的小学教育中依旧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还停留在传统的阅读、规范书写和数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内容的设计缺乏实践性和生活性,导致学生不会将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这些问题都是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领路人和指引者的作用,发起和掌控着全部的教学计划。然而,部分教师无法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固守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不敢对教学模式进行应有的创新。对于像“情景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法”等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这些方面只会让学生被动跟着教师的步伐走,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作用缺失,同时课堂中教学气氛严肃、乏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制。
三、 创新教学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 突出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教师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前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会基本的的解题技能、提升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升华数学素养。教师对目标的设定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而课题教学存在差异。例如,在课程中有“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和大纲灵活变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活动中加入动手模块。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印10*10的表格卡片,学生按照要求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标记并涂色。学与动手相结合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把应用领域设计得更丰富,引入不同教学案例启发教学,设定高水准目标尽量把课程设计成不同主题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明确学习主体的能力
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进行教学设计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具体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技能水平以及思维情况。
1. 学习者初始学习能力的判断和分析是设计学习活动的基础。学习者起始学习能力可以分成几个亚类,即知识的辨别、知识概念、知识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学会辨别知识是学习任何学科的根基,掌握基本概念才能进行系统性和规则性的学习,简单的规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学会更高级的规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这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和概括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课堂的教学方法按照规则学习的模式进行,让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下自主探究解决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包括“面积”、“高”、“三角形”、“底”等概念,每个概念都需要学生准确地掌握否则学习会出现困难。学生通过“拼接”、“剪切”和“转化”等策略将知识熟练巩固,最终才能自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故只有对学习者的能力有效判断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 梳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结构
学习者掌握数学知识后,要运用所学与背景知识相联系,即运用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也需遵循此规律。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创设合适的学习背景。例如,在“下乡送教”活动中,选择的课程是“质数和合数”,授课主体是农村小学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自然数、奇数、偶数、约数等知识基础上,可以根据这个作为学习背景,将学习者按照学号最后两位的奇偶不同分为两类,让学生找出所有的约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特点再进行分类。通过这一课活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科学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三)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中,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基本中心。例如,在“求平均数”一课中,教学目标是:在统计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能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计算平均的方法,在生活中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发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学习平均数中途燃起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教学的一系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教学诸要素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构成,只有各部分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实现整体的优化。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设计,重视课程活动设计中的整体性和个性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整体性充分发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教学活动只有更具针对性才能够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养成创新思维。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根基。
作者简介:
谭婷,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