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大西迁湄潭期间,浙大教授钱琢如、苏步青倡导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诗人在湄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词。这些茶诗词包含品茶思乡,由茶兴愁;借茶淡化乡愁,在困顿当中展示乐观的心态;由品茶忆高洁之人,表高洁之志等内容。这些茶诗词的出现为今天以茶为生、以茶为神的湄潭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940年初,饱受战乱及数次迁校之苦的浙江大学在辗转江南六省之后迁至湄潭,自此和湄潭的山山水水及湄潭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1943年2月28日,在浙大数学系著名教授钱琢如、苏步青的组织倡导下,由浙大教授江希明之父、当时国内著名教育家江问渔先生召集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成立之初有七位成员,他们分别是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宝琮、胡哲敷、张鸿漠,后加入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和从浙东龙泉分校来的郑晓沧教授,一共是九个人,这九个人被称为“九君子”。“九君子”共同拟定湄江吟社旨趣:“旅居黔北湄潭县同仁为陶冶性情,切磋诗艺,相互砥砺,抒发感情。”从性质上来说,“湄江吟社”属于定期结集的文人社团,从吟社成立之初的1943年2月一直到同年10月,短短8个月的时间,只经历一季春秋,“九君子”共举行了八次集会,著有诗词228首,均收入《湄江吟社诗存》当中。这些诗词的内容主要包括:忧国怀乡;对祖国的热爱与坚信;歌唱自由,展示了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歌咏湄潭的自然风光。
在这228首诗词中,有20首茶诗词。这些茶诗词集中创作于1943年5月16日第四次集会时。第四次集会以“试新茶”为题,限“人”字韵,这一次诗人共创作诗词25首,其中茶诗词20首,另5首为贺苏步青先生喜得龙凤胎之辞。这20首茶诗词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品茶思乡,由茶兴愁
表现该内容的诗词共有十四首。例如,王季梁《试新茶得“人”字》:“名山一别隔烟海,东南怅望迷天垠。安得乘风返乡国,竹窗一几话松筠。”前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前文写品茶情状转为家国之思,由眼前所见之茶联想到了家乡魂牵梦萦之茶,现如今却归家不得,因此说自己怀念的故土“隔烟海”“迷天垠”。一个“安”字用疑问的语气,表现出了归期漫漫。再如,江问渔《第四次诗课同人试吟新茶感赋长句得“人”字》一诗中“座中都是倦游人,云海相望寄此身”一句,家国遭难,即使是多情于山水的游子,也游兴尽失,能坐在一起吟诗唱和不过是聊以自慰或相互劝勉,尾联“龙井清泉无恙否,西湖回望总怆神”同样以疑问的语气来强化自己的情感。这正如近年来遵义学者在《画境诗心》当中所说的那样:“喝着湄江茶,想着西湖龙井,谈及‘龙井清泉’不由黯然神伤。一种春光不是他乡物的情怀,强化了咏诗的情绪。”再如,胡哲敷《试新茶》尾联“河山锦绣今奚似,话到西湖泪满巾”,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现山河破碎之状,如诗如画的西湖已不再宁静美丽,取而代之的是战火所带来的喧嚣和残破。在《湄江吟社诗存》中,乡愁是主线,因此由茶兴愁类诗词占了大量篇幅。
二、借茶淡化乡愁,在困顿当中展示乐观心态
这类诗作共有四首。例如,王季梁《试新茶得“人”字》当中尾联“安得乘风返乡国,竹窗一几话松筠”,诗人念家,触景生情,并且在前文中表现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但他不悲观,期待漫漫归期过后再一起谈论竹筠气节,心存希望,这是一种对归家的美好向往。再如,江问渔在《第四次吟课同社诸君子多专以“咏试新茶”为题,亲切有味,自是正宗,余亦效颦成此一律》当中“劝君莫起蒓鲈感,三竺双湄亦比邻”,诗人饮茶,心境平和,异乡为客却不觉悲苦,不仅自己心境平和,还劝慰更多与自己一样同为异乡客的友人乐居于此,不必念家。这并非一种苦中作乐的伪乐观,而是一种阅历丰富、心态平和的真豁达,继而在背井离乡中让自己的心得到安憩。又如,祝廉先《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饭店试新茶得“人”字》第三首:“岭南岭北接烟尘,幸有云山寄此身。斗酒不辞千日醉,斗茶清新更无伦。”祝老的这些文字实则是一种感恩,在乱离的社会环境中,感激于湄潭的山山水水,远离硝烟,为浙大人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有幸还能感悟自然山水,品茶赋诗,湄茶清兴,浙人豪情,二者共生同存。再如,刘淦芝《试新茶》尾联:“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刘淦芝为中央实验茶厂首任场长,亦是第四次集会的主要倡导者,用春茶盛情招待贵客,“诗友们写成诗后,都说清茶增添了诗兴,让内心平静宁和,使人在乱离之世,暂时忘却尘世烦恼,享受几分闲情”。于第四次集会而言,倡导者刘淦芝和做东的钱琢如为主,其余七人为客,于湄潭这片土地而言,其九人均为客,品茶能消除他们客居的忧愁,寻得一份静谧很是难得,这是一种乐观洒脱的心态。
三、由品茶忆高洁之人,表高洁之志
在这二十首茶诗词当中,有三首提及“玉川”一词,分别是:祝廉先《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饭店试新茶得“人”字》第五首“谷雨芳辰挑紫笋,玉川高洁伴灵均”;胡哲敷《试新茶》第二首“清夜一杯权当酒,玉川七碗倍生春”;钱琢如《试新茶得“人”字》“诗送落英枚未伸,玉川畅饮便骄人”。这三首诗当中都用到了卢仝的典故。卢仝自号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嫡系子孙,钟情于茶且诗风浪漫,他的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茶诗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七碗茶诗”最为有名,脍炙人口,并且著有《茶谱》,被誉为“茶仙”。三首诗借用卢仝的典故意在眀己志,并誉同吟之其余八人。祝廉先的诗作当中还说“玉川高洁伴灵均”,屈原高洁的品质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不管是屈原还是卢仝,诗人的用意明顯,在品茶吟诗当中体会其精神品质,以茶誉自身及友人高洁。
湄江吟社共创作诗词228首,茶诗词在整辑诗当中比重为8.8%:第四次集会25首诗词,其中有20首茶诗词,占整次集会的80%。不管是品茶思乡由茶兴愁,还是借茶淡化乡愁,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抑或由品茶得高洁体会,以茶眀志,这都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整次集会,这是一种属于浙大人的精神。他们或心思缜密,忧国思家,感念故土,关心战祸,品茶亦能思家,用诗句传达愁绪,以抒胸怀;或豁达乐观,豪放洒脱,他乡作客依旧能够守住内心净土,让因时事而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或品性高洁,茶性清,浙大人亦性清。
竺可桢校长曾在他的日记当中这样写道:“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习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一所名校的校长对学生要求如此,那么作为这所名校的教师更应当拥有这样的精神品质。从《湄江吟社诗存》当中所保留的诗歌内容中,甚至更小一点说,从湄江吟社第四次集会的诗词当中,从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当中便可折射出浙大人的这些品质——理性、豁达、达观和高洁。如此,一所高校、一所名校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丝毫不曾停下向前、向希望迈进的脚步,执着行走。
四、结语
湄江吟社九君子,用文字给今天的湄潭留下了一笔莫大的财富,他们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是一种博大的乡愁,已由一种思家而不得归的乡愁上升到让人折服的高度,从小我的念家到大我的忧国,旅居他乡,在不断的兴愁与忘愁当中创造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一个奇迹。
1940年初,饱受战乱及数次迁校之苦的浙江大学在辗转江南六省之后迁至湄潭,自此和湄潭的山山水水及湄潭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1943年2月28日,在浙大数学系著名教授钱琢如、苏步青的组织倡导下,由浙大教授江希明之父、当时国内著名教育家江问渔先生召集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成立之初有七位成员,他们分别是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宝琮、胡哲敷、张鸿漠,后加入中央实验茶场场长刘淦芝和从浙东龙泉分校来的郑晓沧教授,一共是九个人,这九个人被称为“九君子”。“九君子”共同拟定湄江吟社旨趣:“旅居黔北湄潭县同仁为陶冶性情,切磋诗艺,相互砥砺,抒发感情。”从性质上来说,“湄江吟社”属于定期结集的文人社团,从吟社成立之初的1943年2月一直到同年10月,短短8个月的时间,只经历一季春秋,“九君子”共举行了八次集会,著有诗词228首,均收入《湄江吟社诗存》当中。这些诗词的内容主要包括:忧国怀乡;对祖国的热爱与坚信;歌唱自由,展示了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歌咏湄潭的自然风光。
在这228首诗词中,有20首茶诗词。这些茶诗词集中创作于1943年5月16日第四次集会时。第四次集会以“试新茶”为题,限“人”字韵,这一次诗人共创作诗词25首,其中茶诗词20首,另5首为贺苏步青先生喜得龙凤胎之辞。这20首茶诗词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品茶思乡,由茶兴愁
表现该内容的诗词共有十四首。例如,王季梁《试新茶得“人”字》:“名山一别隔烟海,东南怅望迷天垠。安得乘风返乡国,竹窗一几话松筠。”前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前文写品茶情状转为家国之思,由眼前所见之茶联想到了家乡魂牵梦萦之茶,现如今却归家不得,因此说自己怀念的故土“隔烟海”“迷天垠”。一个“安”字用疑问的语气,表现出了归期漫漫。再如,江问渔《第四次诗课同人试吟新茶感赋长句得“人”字》一诗中“座中都是倦游人,云海相望寄此身”一句,家国遭难,即使是多情于山水的游子,也游兴尽失,能坐在一起吟诗唱和不过是聊以自慰或相互劝勉,尾联“龙井清泉无恙否,西湖回望总怆神”同样以疑问的语气来强化自己的情感。这正如近年来遵义学者在《画境诗心》当中所说的那样:“喝着湄江茶,想着西湖龙井,谈及‘龙井清泉’不由黯然神伤。一种春光不是他乡物的情怀,强化了咏诗的情绪。”再如,胡哲敷《试新茶》尾联“河山锦绣今奚似,话到西湖泪满巾”,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现山河破碎之状,如诗如画的西湖已不再宁静美丽,取而代之的是战火所带来的喧嚣和残破。在《湄江吟社诗存》中,乡愁是主线,因此由茶兴愁类诗词占了大量篇幅。
二、借茶淡化乡愁,在困顿当中展示乐观心态
这类诗作共有四首。例如,王季梁《试新茶得“人”字》当中尾联“安得乘风返乡国,竹窗一几话松筠”,诗人念家,触景生情,并且在前文中表现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但他不悲观,期待漫漫归期过后再一起谈论竹筠气节,心存希望,这是一种对归家的美好向往。再如,江问渔在《第四次吟课同社诸君子多专以“咏试新茶”为题,亲切有味,自是正宗,余亦效颦成此一律》当中“劝君莫起蒓鲈感,三竺双湄亦比邻”,诗人饮茶,心境平和,异乡为客却不觉悲苦,不仅自己心境平和,还劝慰更多与自己一样同为异乡客的友人乐居于此,不必念家。这并非一种苦中作乐的伪乐观,而是一种阅历丰富、心态平和的真豁达,继而在背井离乡中让自己的心得到安憩。又如,祝廉先《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饭店试新茶得“人”字》第三首:“岭南岭北接烟尘,幸有云山寄此身。斗酒不辞千日醉,斗茶清新更无伦。”祝老的这些文字实则是一种感恩,在乱离的社会环境中,感激于湄潭的山山水水,远离硝烟,为浙大人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有幸还能感悟自然山水,品茶赋诗,湄茶清兴,浙人豪情,二者共生同存。再如,刘淦芝《试新茶》尾联:“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刘淦芝为中央实验茶厂首任场长,亦是第四次集会的主要倡导者,用春茶盛情招待贵客,“诗友们写成诗后,都说清茶增添了诗兴,让内心平静宁和,使人在乱离之世,暂时忘却尘世烦恼,享受几分闲情”。于第四次集会而言,倡导者刘淦芝和做东的钱琢如为主,其余七人为客,于湄潭这片土地而言,其九人均为客,品茶能消除他们客居的忧愁,寻得一份静谧很是难得,这是一种乐观洒脱的心态。
三、由品茶忆高洁之人,表高洁之志
在这二十首茶诗词当中,有三首提及“玉川”一词,分别是:祝廉先《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饭店试新茶得“人”字》第五首“谷雨芳辰挑紫笋,玉川高洁伴灵均”;胡哲敷《试新茶》第二首“清夜一杯权当酒,玉川七碗倍生春”;钱琢如《试新茶得“人”字》“诗送落英枚未伸,玉川畅饮便骄人”。这三首诗当中都用到了卢仝的典故。卢仝自号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嫡系子孙,钟情于茶且诗风浪漫,他的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茶诗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七碗茶诗”最为有名,脍炙人口,并且著有《茶谱》,被誉为“茶仙”。三首诗借用卢仝的典故意在眀己志,并誉同吟之其余八人。祝廉先的诗作当中还说“玉川高洁伴灵均”,屈原高洁的品质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不管是屈原还是卢仝,诗人的用意明顯,在品茶吟诗当中体会其精神品质,以茶誉自身及友人高洁。
湄江吟社共创作诗词228首,茶诗词在整辑诗当中比重为8.8%:第四次集会25首诗词,其中有20首茶诗词,占整次集会的80%。不管是品茶思乡由茶兴愁,还是借茶淡化乡愁,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抑或由品茶得高洁体会,以茶眀志,这都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整次集会,这是一种属于浙大人的精神。他们或心思缜密,忧国思家,感念故土,关心战祸,品茶亦能思家,用诗句传达愁绪,以抒胸怀;或豁达乐观,豪放洒脱,他乡作客依旧能够守住内心净土,让因时事而疲惫的心灵得以休憩;或品性高洁,茶性清,浙大人亦性清。
竺可桢校长曾在他的日记当中这样写道:“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习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一所名校的校长对学生要求如此,那么作为这所名校的教师更应当拥有这样的精神品质。从《湄江吟社诗存》当中所保留的诗歌内容中,甚至更小一点说,从湄江吟社第四次集会的诗词当中,从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当中便可折射出浙大人的这些品质——理性、豁达、达观和高洁。如此,一所高校、一所名校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丝毫不曾停下向前、向希望迈进的脚步,执着行走。
四、结语
湄江吟社九君子,用文字给今天的湄潭留下了一笔莫大的财富,他们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愁,是一种博大的乡愁,已由一种思家而不得归的乡愁上升到让人折服的高度,从小我的念家到大我的忧国,旅居他乡,在不断的兴愁与忘愁当中创造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