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荷叶塘(现为双峰县)一个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曾国藩的家风
曾国藩在他的一生无论多么的艰难的时刻,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时,都一直坚持给他的家人写家书,总数达到一千多封。这一千多封家书,就把他的家庭教育的思想暨家风阐述出来。
首要是孝。什么是孝?就是对长辈的态度,要恭敬、顺从。我们现在讲孝顺,顺是重点,长辈七八十岁了,你还要跟他讲道理,要教他怎么做?这就不对了,你要顺着他,以顺体现孝。友是对同辈的态度,仁爱、友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能做到,这个家庭的和谐、祥和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第二,世家子弟要有寒庶风。曾国藩的家族不是一般的大家族,作为湘军统帅,整个湘军全盛时期有将近40万人,整个军队的兵马钱粮都是其掌管,曾家的权势可见一斑。而曾国藩对这个大家族的要求是要有寒庶之风。寒庶家风是曾国藩提出来的,他苦心研究社会人情得出一个认知,世家子弟、豪门子女变坏,主要是依仗家里面有钱、有权,没有忌惮,可以乱来,出事了,有家里背,有这些东西,这个孩子就有依恃之心。相反,寒士之心可以打掉小孩子的依恃之心,你出了事,家里不会去拿钱帮你,该杀头就杀头,该坐牢就坐牢,打掉子弟的依恃之心。
第三,他希望子弟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在二儿子只有9岁时。他作为湘军统帅,很耐心、很认真地写一封信,他说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大,我不希望,只愿后辈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后来在民国收录进了中学的教材。其实,当代依然可以把曾国藩的家书收进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从小开始教育。比如曾国藩讲,一个人胸襟的开阔要靠读书,他经常给儿子开书单,他的儿子性格比较弱、软,他经常要他的儿子读那些阳刚之气比较浓厚的诗文。曾国藩强调人生在世,知识和能力是次要的,胸襟是第一位。笔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胸襟也就是现在说的格局。
二、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湖南人在全国的兴起,始于清末的太平天国暴乱。曾国藩是湖湘文化培育出来的典型代表,但是曾国藩反过来也对湖湘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综合起来,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张扬和提升了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湖湘文化固有的尚武、霸蛮、不畏艰苦、不怕死、易激发等品质,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集团与太平军作战过程发挥到极致。“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愈烈”(杨度诗),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生灵涂炭,湖南人固有的保家卫国使命精神开始滋生并迅速漫延,从此形成了“无湘不成军”的现象。因为曾国藩是书生带兵,基于他的文化修养以及他所信奉和追求的儒家价值观,通过他的军事管理和他的用人制度,他将数十万农家子弟带出穷乡僻壤,使他们的眼界、见识、胸襟为之大开,他们从此知道,除了家庭还有社会,除了生存还有信仰,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从此,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心怀天下、勇于献身、自强不信、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关注现实、体用结合、实事求是、勤勉篤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等,便成为百余年来湖湘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二是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时代新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团队精神”。湘人历来重个体,团队观念淡薄,但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有意识利用血缘、地缘等纽带把人员结合起来,使大家在战场上彼此照应,生死与共。这一点,克服了清廷八旗绿营兵“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弊病。在战场上,曾国藩苦口婆心地灌输团队观念,团结起来,仗才能打赢,打赢了什么都会有,不团结,打输了,命都可能会丢掉。
三是为湖湘文化的弘扬筑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南数千年罕见人才,自曾国藩的湘军始,人才滋生,一拨接一拨,这使湖南人增添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这种信心造成一种极有利的氛围,以作为湖南人而自豪。这种环境下,湖湘文化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和激扬。在物质上,因为湘军是胜利之师,既然胜利了,多多少少战利品总会要捞回一点;既然胜利了,得胜的将领一个个成了大官。于是,湖南开始了冒出了一批有钱人,他们经商办实业、建学堂办教育、送子弟入都市读书、漂洋出海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南是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教育发达,传媒发达,维新业发达,实业也不落后,矿藏开采、内河航运都走在各省前列。
四是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自古以来,湖南相比中原地区十分落后。自曾国藩组建湘军后,“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为世所公认,“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功业出自大学问,湖湘文化因此走出洞庭湖,为海内所重,陈独秀在《湖南人的精神》中写道:“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挡住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着子弹不足的二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仗,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在社会剧变的中国近代,就是这种精神鼓舞着全国民众。湖南人的这种精神甚至引起世界关注,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是个研究人文血型的专家,他把人类的人文血型分为六种,其中第三种他命名为湖南型。
如果说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人属于湘军一代,那么黄兴、宋教仁这些同盟会元老,民国开国功臣就属于湘军二代。而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这些人,就属于湘军三代。从此,岳麓书院上这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才真正实至名归,也创造了近代熠熠生辉的湖南人时代,曾国藩可以说是开创者。
一、曾国藩的家风
曾国藩在他的一生无论多么的艰难的时刻,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时,都一直坚持给他的家人写家书,总数达到一千多封。这一千多封家书,就把他的家庭教育的思想暨家风阐述出来。
首要是孝。什么是孝?就是对长辈的态度,要恭敬、顺从。我们现在讲孝顺,顺是重点,长辈七八十岁了,你还要跟他讲道理,要教他怎么做?这就不对了,你要顺着他,以顺体现孝。友是对同辈的态度,仁爱、友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能做到,这个家庭的和谐、祥和就会世世代代传下去。
第二,世家子弟要有寒庶风。曾国藩的家族不是一般的大家族,作为湘军统帅,整个湘军全盛时期有将近40万人,整个军队的兵马钱粮都是其掌管,曾家的权势可见一斑。而曾国藩对这个大家族的要求是要有寒庶之风。寒庶家风是曾国藩提出来的,他苦心研究社会人情得出一个认知,世家子弟、豪门子女变坏,主要是依仗家里面有钱、有权,没有忌惮,可以乱来,出事了,有家里背,有这些东西,这个孩子就有依恃之心。相反,寒士之心可以打掉小孩子的依恃之心,你出了事,家里不会去拿钱帮你,该杀头就杀头,该坐牢就坐牢,打掉子弟的依恃之心。
第三,他希望子弟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在二儿子只有9岁时。他作为湘军统帅,很耐心、很认真地写一封信,他说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大,我不希望,只愿后辈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后来在民国收录进了中学的教材。其实,当代依然可以把曾国藩的家书收进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从小开始教育。比如曾国藩讲,一个人胸襟的开阔要靠读书,他经常给儿子开书单,他的儿子性格比较弱、软,他经常要他的儿子读那些阳刚之气比较浓厚的诗文。曾国藩强调人生在世,知识和能力是次要的,胸襟是第一位。笔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胸襟也就是现在说的格局。
二、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湖南人在全国的兴起,始于清末的太平天国暴乱。曾国藩是湖湘文化培育出来的典型代表,但是曾国藩反过来也对湖湘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综合起来,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张扬和提升了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湖湘文化固有的尚武、霸蛮、不畏艰苦、不怕死、易激发等品质,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集团与太平军作战过程发挥到极致。“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父死无尸儿更往,弟魂未返兄愈烈”(杨度诗),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生灵涂炭,湖南人固有的保家卫国使命精神开始滋生并迅速漫延,从此形成了“无湘不成军”的现象。因为曾国藩是书生带兵,基于他的文化修养以及他所信奉和追求的儒家价值观,通过他的军事管理和他的用人制度,他将数十万农家子弟带出穷乡僻壤,使他们的眼界、见识、胸襟为之大开,他们从此知道,除了家庭还有社会,除了生存还有信仰,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从此,无所依傍、浩然独往、心怀天下、勇于献身、自强不信、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忧国忧民、关注现实、体用结合、实事求是、勤勉篤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等,便成为百余年来湖湘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二是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时代新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团队精神”。湘人历来重个体,团队观念淡薄,但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有意识利用血缘、地缘等纽带把人员结合起来,使大家在战场上彼此照应,生死与共。这一点,克服了清廷八旗绿营兵“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弊病。在战场上,曾国藩苦口婆心地灌输团队观念,团结起来,仗才能打赢,打赢了什么都会有,不团结,打输了,命都可能会丢掉。
三是为湖湘文化的弘扬筑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南数千年罕见人才,自曾国藩的湘军始,人才滋生,一拨接一拨,这使湖南人增添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这种信心造成一种极有利的氛围,以作为湖南人而自豪。这种环境下,湖湘文化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和激扬。在物质上,因为湘军是胜利之师,既然胜利了,多多少少战利品总会要捞回一点;既然胜利了,得胜的将领一个个成了大官。于是,湖南开始了冒出了一批有钱人,他们经商办实业、建学堂办教育、送子弟入都市读书、漂洋出海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南是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教育发达,传媒发达,维新业发达,实业也不落后,矿藏开采、内河航运都走在各省前列。
四是促进湖湘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自古以来,湖南相比中原地区十分落后。自曾国藩组建湘军后,“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为世所公认,“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功业出自大学问,湖湘文化因此走出洞庭湖,为海内所重,陈独秀在《湖南人的精神》中写道:“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挡住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着子弹不足的二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仗,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在社会剧变的中国近代,就是这种精神鼓舞着全国民众。湖南人的这种精神甚至引起世界关注,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是个研究人文血型的专家,他把人类的人文血型分为六种,其中第三种他命名为湖南型。
如果说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人属于湘军一代,那么黄兴、宋教仁这些同盟会元老,民国开国功臣就属于湘军二代。而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这些人,就属于湘军三代。从此,岳麓书院上这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才真正实至名归,也创造了近代熠熠生辉的湖南人时代,曾国藩可以说是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