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的分析和讨论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5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限于本人阅读水平,同时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我将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论语 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限于本人阅读水平,同时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我将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讨论。
  一、《论语》概论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其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是孔子讲的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二、《学而篇第一》的分析和讨论
  一部《论语》千年传承,无数人诵读,无数人注解——由此可见,此书的影响和价值确实非同一般!实质上,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思想角度,《论语》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明的经典之一。
  (一)《学而篇第一》的总体把握
  《学而篇第一》位列整部《论语》之首,其共包括16段话语:有孔子直接阐述的话语(如“子曰”),也有其弟子的直接话语(如“曾子曰”),更有孔子与其弟子以及弟子之间的直接对话(如第15段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第10段子禽和子贡的对话)。《论语》首创语录体,通过对《学而篇第一》阅读就能感触十分深刻。
  《学而篇第一》——由题可知,其主要是集中讲述与“学习”有关内容的。通过对其通篇诵读、反复研读,我觉得其大致可以认为其讲述了与“学习”相关的四个方面内容:
  ①学习的根基:为人处世,其包括第2、3、4、8、9、10、11、12、15段话语。
  ②学习的阶段:三个阶段,其包括第6、7、14段话语。
  ③学习的方法:三省吾身,其包括第2段。
  ④学习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其包括第1、16段话语。
  (二)自己阅读并比照三位大师的解读
  凡读《论语》者必读其注,所以我也不例外——以上对论语所做的“总体把握”就是在我反复研读三位大师对《论语》的解读后的浅薄心得,这三位大师分别是大儒朱熹、钱穆先生和南怀瑾老师。
  读罢三位大师所做精彩之注,确实受益匪浅,分别出于各自大作:大儒朱熹的《论语集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
  通过自己阅读并比照阅读三位大师的《论语》解读,本人确实有些感悟,或对或错暂不顾,权且言之以求给位读者批评赐教吧!限于论文篇幅和本人能力,我想大致挑出《学而篇第一》中的五段话语来集中进行分析和讨论,其分别是第1、6、7、14、16段话语。
  ①第6、14、7段话语谈“学习的阶段”。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论语集注》言: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南怀瑾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在家爱家人,在外爱他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
  综上,不难看出,三位大师的解读基本相通,其都重视德行。我个人认为此段讲的可以看做是学习的第一阶段(亦即前提阶段):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文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则”字,文段意思已经表达得非常明确:你必须做到前面所讲(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然后你才能够真正开始做学问!
  (一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镇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按钱穆先生的解释是: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论语集注》言: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南怀瑾老师此段话语的意味在于“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综上,话语中以“君子”起首,所以此段话语当然说的是君子之事;此外以“可谓好学也已”可知,话语中间部分说的是君子为学之事!我认为此段话语可以看做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即个人阶段):怎样学习才是好学!孔子说你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最后“就有道而正”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好学!   (七)子于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2]大儒朱熹和钱穆先生认识一致,前四句话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然而南怀瑾老师质疑前面两位大师对“色”“君”的解释,认为“色”乃态度,“君”属朋友,四句话仍是从在家和处外两方面来谈的,并且其证明的是学问的目的!
  综上,虽然大师间的解读各有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先不看前面四句话语,直接看到最后两句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那么一切问题就能够大致清晰:这段话语讲的是学习的第三阶段(亦即人人阶段):怎样学习才是真学!孔子说你即使没有真正去做书本的学问,但是只要你做到了这四个方面(四句皆言人群相处之道,即孔门核心思想之“仁”的具体体现),实际上你就是在学习了。具体来讲,我们应该从学问的目的来理解,学问之道在孔门中兼有人格修养和读书习字两义,而前者重于后者,所以孔子论学当从人格修养讲起,然后才是读书习字,这不得不是学习的最终归宿和升华!
  总的来说,第6、14、7阶段分别从学习的前提阶段、学习的个人阶段、学习的人人阶段阐述了学习的真意,层层升华、步步递进!然而文中为何语序错乱,不安顺序排列?一方面,我赞同南怀瑾老师意见:将论文看做一整篇文章去读,而不是一段段的名言警句;由此另一面“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个中心得体验全靠个人体悟了!用钱穆先生的话说就是:然《论语》所言,固当考之于古,亦当通之于今。固当求之于大义,亦当协之于常情。
  ②第1、16段话语讲“学习的态度”。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其大致意思是: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一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其大致意思是: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大儒朱熹与钱穆先生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然而南怀瑾老师从整体把握《学问篇第一》,认为第1段和第16段首末呼应: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他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此推知,“人不知而不愠”当然可以看做学习的态度!在南怀瑾老师那里,其把这个看得很重要: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这就是全篇的重点!
  总的来说,“人不知而不愠”确实很难做到,但是亦并非遥不可及!孔门之学当从日常生活做起,积跬步方可至千里!
  此外,限于篇幅和能力,本文虽未对其他语段进行分析和讨论,但是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自己感悟且反观世间凡人凡事
  反复诵读《学而篇第一》第6、7、14段,我耳边时常会想起高中班主任周老师的谆谆教诲:高中三年生活学习没有学好不要紧,但一定要学会做人!统观《学而篇第一》,全篇用了很大篇幅讨论这个问题(即学习的根基:第2、3、4、8、9、10、11、12、15段话语),虽然本文没有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在关于学习阶段的这些语段论述中,我们也可以十分深刻的体味到这一点!用南怀瑾老师的话说就是: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本文将做人这一层归于“学习的根基”,意思当然也是无出左右的!
  反复诵读《学而篇第一》第1、16段,由此反观自己的日常生活,其实有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或不应该的错误!例如待人如亲,但是他人却不领情,由此而愤慨,然读罢《学而》方知法门:你怎么想并不代表别人也得这么想,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多去了解别人是怎样想的——知己知彼,方可心无愠言!例如工作面试,不同公司有不同要求,你若一以贯之,不会变通,当然会经常碰壁。然读罢《学而》方知法门:知己还得知人,唯此方可百战不殆!
  总的来说,《学而篇第一》短短十六段话语其蕴意无比深厚,道理基础且简明,需要我们反复诵读方可深切体味!南怀瑾老师说得好: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总结
  大儒朱熹曰:吾读论语,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钱穆先生自述:我每年都会至少通读一篇论语,每读一遍其见识和感悟又会深刻些许!
  南怀瑾老师说: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他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于是而读《论语》之书,必知通体而好之矣!
  三位大师都是响彻古今的大学术家、大思想家,其读《论语》之法,可见三位大师所见略同!虽然本文只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了一个浅显的分析和讨论,但是其受益却是无法言语的,尤其是读罢三位国学大师的精深注释后!当下,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读《论语》之法门,只能是:以心体之,以身验之!
  【参考文献】
  [1]朱熹. 论语集注. 中华书局,2011.
  [2]钱穆. 论语新解. 三联书店,2009.
  [3]南怀瑾. 论语别裁.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相关教学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建构更加符合教育现状的教学机制。其中,分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不知你是否有过站在高台热情洋溢却无人鼓掌的尴尬?不知你是否有过身处绝境伤痕累累却无人心疼的伤感?不知你是否有过满怀斗志激情澎湃却无人欣赏的悲哀?  我这短短的十五年人生路上,还没有全部经历过这些,但却时常有一种不为人理解的孤独与迷茫。有时尽了努力却换不来别人一句赞扬,便不知如何再继续,有了自暴自弃的倾向,不想写作业,却喜外出,或随手一本散文、杂志便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自由散漫久了,便不知如何再去奋斗
期刊
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文章通过参加“闽台合作五年计划”2012年暑期教师提升培训,就台湾授课教师胡昕昀
黄昏,古旧的小院一片宁静  夕阳的余晖浅挂在古树上  微风轻轻地拂过  古树泛起粼粼耀眼的波光  远处,嬉戏了一天有些疲惫的孩子  好奇地朝着神奇的古树走来  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调皮地爬到了树上,充满了期待  他们转眄流观  不经意间发现  不远的前方  缓缓地闪现出一个美妙的乐园  那里到处盛开着  美丽的七色花  闪耀着迷人的光霞  满园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时地从一丛花  曼妙地飞向另一丛
期刊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背着简单的行囊和全家的希望离开  忙碌在城市的上空,很久不能回老家。  在电话那头,父亲总会讲一些  关于村头那棵黄葛树的事情。  没有狂风肆虐的日子怎会落叶满地?  没有春雨蒙蒙的早晨怎会抽芽吐叶?  年复一年,树干松开腰带  膨胀生长的欲望,孩童一片欢笑声。  女人总闲黑夜太长,趁烈日当空的午后  在树荫下和远方的男人一同打盹。  经常从梦中笑醒,梦见“冤家”在工地上  找寻媳妇的身影,举着一
期刊